“巫許”港主尋根的未竟之緣

安煥然

日前,朋友舒慶祥和劉隆昌在柔佛新行政中心努沙再也附近的密林深處,發現清朝咸豐五年(1855)的墓碑,這一年正好是新山開埠同一年,印證了154年前華人已移殖新山開墾的歷史。

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這座咸豐五年的墓碑刻有“清 仁盛巫許公墓”,“六月平溪鄉”。墓主顯然是一位饒平坪溪鄉的潮州人,完全印證19世紀港主時代以潮州人為主,移墾柔佛的歷史事實。我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為在 2001年負責執行“搜集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計劃”時,曾考察過“巫許”港主。雖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對“巫許”姓氏的尋根探源今仍印象深刻。而且最初的探索是在史學家許雲樵早期論著的“誤置”開始的。因為許雲樵《柔佛的港主制度》一文曾將永平港主寫成“巫魯許”,我們當時就納悶,怎麼會有這種名姓。後來經實地考察,才知那是港主巫許阿魯的誤置,至今永平還有一條紀念該名港主的阿魯路。

事實上,柔佛的新山、峇株巴轄和麻坡一帶,有不少巫許姓氏的港主,國家檔案局港契資料中也記有 Boo Koh港主,應就是“巫許”姓氏的譯音。根據我們當時的田野考察,柔佛巫許港主計有峇株巴轄中江附近的永順利港巫許回川、永平巫許阿魯、巴力安尼巫許若東,麻坡還有個“老巫許”的地方,而新山則有Sungai Melayu的巫許後港,和Gelang Patah振林山的巫許前港。因而,上述在努沙再也附近密林裡發現的巫許墓主所在地,很可能就是以前的巫許前港。

巫許姓氏來由,《百家姓》不載。我們當時一直探不出其源頭,只知是出自潮州饒平。永平巫許港主後裔今散居在新加坡,我們曾探問其中一位後人許劍平,經其追述,他們原是潮籍峇峇家族,早年,其先祖巫許敦至和巫許家忠是從新加坡前來永平擔任港主的。港主制度廢除後,他們家族有的又回到新加坡,如今多已改回許姓,惟尚有其老二一家仍保留巫許之姓,新加坡著名電台主持人巫許瑪莉就是這一家人的女兒。

潮人口述歷史資料出版之後,2004年有位巫進仁先生從香港寄來了一個郵包,信中說明他是在一次“返鄉”麻坡武吉甘蜜時,讀到我們的潮人史料彙編,因而特地去了中國潮州饒平實地尋根考察,獲得了更完整資料,手寫了一篇〈也談巫許之姓氏〉,並夾寄來一份復印本的《澎溪巫許族譜》。

巫許姓氏似乎僅是出現在中國潮州饒平幾個鄉內。該族譜應用潮語唸才讀得順,我的能力有限,只能度其文大意。考其祖源,應是潮州饒平有位許姓人,被五祉村的姑丈巫姓人家收養,後來這位許姓人又遷居至坪溪鄉,為了不忘生養之恩,在坪溪鄉落戶後,乃用巫許复姓。據說,今祖籍這幾個鄉的許姓人還要稱巫姓人為叔叔,亦是來自此項原因。

巫進仁先生寄來的資料為我們真正解開了巫許之謎,我不知道巫進仁先生是誰,印象中曾按信封上的香港回郵地址寄過兩次謝函,卻都被退回了,一直無法向巫進仁先生致謝,成了“巫許”尋根一個未竟之緣。

2001年,南方學院與柔佛州11間潮州會館的“搜集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計劃”,開高等學府與宗鄉會館學術合作先河,也是我第一次較為踏實從事鄉土研究的開始。當時什麼都不會,學術功底也淺薄,卻是至今學術工作擁有最多記憶,有很多令人感動的事。華人族群或是地方研究不能僅是抱一種“弘揚”心態,甚而只一味的“歌功頌德”某某富賈商人。當年從事潮人史料搜集時,各地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熱誠襄助,為的就是純粹的史料填補,有多少就收多少。後來我才知道,這項學術上的共識,是當年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會長李樹藩先生在背後辛苦斡旋的結果,很是感激。我雖不是潮州人,卻一直在多個場合和文章中,對潮州人的涵養和潮州文化頗為贊許,也是因為此項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