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无解酒药 喝酒不醉是心理暗示

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这句话套用在五花八门的解酒药身上大概也很贴切——解酒药不能解酒,喝酒不醉纯粹是心理安慰。

据《京华时报》报道,许多药房都有解酒药销售,但它们都不是药字号药品,有的是健字号保健品,有的则是什么标识都没有的普通食品。除了药店这个购买渠道,解酒药在网络上更是风靡,根据它们的介绍,这些产品简直象神药一样灵验。

这些保健品或普通食品,真的有如此的解酒“神效”吗?医学界人士表示,有些产品中的添加物确实有护肝的功效,但其效果因人而异,绝对不可能达到“彻底解决酒精残留问题”。解酒药根本就是一种安慰剂。所谓吃了解酒药喝酒不易醉,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

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解酒药,现在也没有解酒产品能对酒精进入身体产生副作用起到预防或阻断作用。市面上的一些“解酒药”的成分,多数只是镇静剂、维生素与氨基酸等,提供的只是安慰、清醒和缓解头痛的作用。

酒精进入人体会氧化成乙醛,在此过程中有一种乙醛脱氧酶的物质,负责将乙醛氧化为乙酸,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的这个化学反应过程肯定是伤肝的,不可能靠服用一些解酒产品予以阻断。喝酒后人通常会觉得躁动,这是人体的正常反应,而一些解酒产品里含有镇静剂,不仅起不到解酒或保肝作用,反而对身体不好。

也有人觉得自己服用解酒产品后再饮酒,感觉不那么容易醉,第二天也不会头疼。所以他们觉得这些解酒产品能够分解酒精、保护他们的肝脏。但专家指出,事实上,感觉精神振奋、不容易醉的原因很可能是厂家添加了利尿剂、兴奋剂、激素等。这些成分能使服用者短时间内感到清醒、亢奋、食欲大开,但长期服用将伤及身体。

另外,中国国家药监局有相关规定,普通食品不能宣称保健功能,更不能宣传疗效。如果产品的某种成分具有某种作用,不能宣称产品同样也具有某种疗效,将产品成分作用夸大。

春节将至,聚会频频,不免要喝酒,为健康起见,最好饭前不要空腹喝酒,因为空腹喝酒直接对食道、胃产生刺激,容易产生溃疡,喝酒前应喝点汤或吃点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