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

[b]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二节 近视[/b]

近视是指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的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有近觑之称,俗名觑觑眼。古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相当于西医学之近视眼。

[病因病机]

本病常由青少年学习、工作时不善使用目力,劳瞻竭视,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

病机多系心阳衰弱,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或为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华不能远及。

[临床表现]

一般近视力良好,视远处目标则模糊不清。高度近视者,眼珠较为突出,远视力显著减退,为了视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视目标,且常眯目视物;容易并发云雾移睛,甚至引起视衣脱离,以致严重损害视力。

[诊断依据]

一、视远模糊,视近一般清晰;或有视疲劳症状。

二、高度近视者眼前常有黑影飘动,眼球突出。

三、呈近视眼眼底改变:视乳头颞侧弧形斑、豹纹状眼底等。

四、验光检影为近视。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心阳不足

[主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不足,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等皆为心阳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治法]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方药]定志丸加减。方中远志、石菖蒲性温,宁心安神定志,为主药;人参、白茯苓益气宁心安神;朱砂安心神。诸药组方,共呈补心益气、安神定志之功。阳气虚甚者,还可酌情选加黄芪、炙甘草、肉桂、当归等益气养血温阳。

(二)肝肾两虚

[主证]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证候分析]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

目窍失养,则黑花渐生。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皆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加减驻景丸加减。证偏肝肾阴虚者,宜用前方滋养肝肾,益精明目。证属精血亏甚者,则宜后方补益肝肾,填精补血。若兼气不足者,可加党参。脾不健运者,酌加麦芽、陈皮。

二、针刺疗法

(一)体针

常用下列四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头维、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针刺1组,轮换取穴,10次为1疗程。

(二)耳穴

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于耳部心、肝、肾、眼、内分泌等穴处,每日按压2—5次,1周为1疗程。

(三)梅花针

1.用梅花针叩打后颈部及眼区(眼眶周围),于颈椎两侧各打3行,于眼眶上缘及下缘密叩3—4圈,同时在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等穴各叩几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2.主穴:正光穴(攒竹穴与鱼腰穴连线中点,眶上缘下方)。配穴:风池、大椎、内关。于穴位0.8—1.2厘米直径范围内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以中等度刺激为宜。

三、配镜矫正视力

上述疗法无效的患者,应散瞳检影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

[预防调摄]

近视虽有上述疗法,但是效果不理想,故医治后天形成的近视,还应注意消除造成近视的因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至于先天性近视,治之尤难。对青少年要做好眼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学习和工作环境照明要适度,光线不可太暗。

二、阅读和书写时保持端正的姿势,眼与书本应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切勿在卧床、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三、加强身体锻炼,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对青少年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者,及早查明原因,尽可能给予治疗。

[文献摘要]

一、《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东垣云,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乃气虚而血盛也。血盛者,阴火有余也;气虚者,元气虚弱也……。秘要云,此证非谓禀受生成近觑之病,乃平昔无病,素能远视,而忽然不能者也。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光华不能发越于外而偎敛近视耳。治之在胆肾,胆肾足则神膏厚,神膏厚则经络润泽,经络润泽则神气和畅而阳光盛矣”。

二、《眼科百问》:“其有生成即近视者,又非医药所能及也”。

[b]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三节 远视[/b]

远视是指视远较视近清楚的眼病。古称能远怯近症,至《目经大成》始名远视。实际上,病重者视远亦不清楚。相当于西医学之远视眼。

[病因病机]

一、阴主敛,肾阴亏损,目中光华不能收敛视近。

二、禀赋不足或肝肾俱虚,目中光华散漫不收,以致不能视近。

[临床表现]

一般外眼无异常,远视力尚好,近视力减退。远视程度高者,视远近目标皆模糊。持续近距离使用目力时,常感眼胀、头痛、视昏,休息片刻可以缓解。小儿患本病者,容易引起通睛。

[诊断依据]

一、视远清楚,视近模糊,或远近均看不清。或有视疲劳症状。

二、眼底视神经乳头较小、色较红、边界模糊。

三、验光检影为远视。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主证]视远清楚,视近模糊,或视远近皆模糊不清。全身可无明显不适,或见肝肾亏虚之脉症。

[证候分析]视远尚清,视近模糊者,多由肾阴不足,目中光华不能收敛视近引起。视远近皆模糊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肝肾亏虚,目中光华散漫不收所致。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地芝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前方中天冬、生地黄滋肾清热为主药;菊花助主药清肝明目,枳壳理气和胃,使之补而不滞,宜用于阴虚有热者。后方滋养肝肾,益睛明目,尤适于肝肾不足者用。

二、针刺疗法

同近视。

三、配镜矫正视力

远视虽可施以药物及针刺治疗,但临床疗效尚难确定。所以发现远视症状,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尚应及早配镜矫正视力。

[b]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附] 老花眼[/b]

本病是指40岁以上,视远尚清,视近模糊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老视,是人体衰老变化的一种表现,由于年龄增加而导致晶珠调节力减弱而发生的近视力下降。老视的程度与年龄的大小有一定的规律,但远视眼患者,老花眼出现要比正常眼为早,而近视眼患者出现此症要比正视眼晚些,或终身不用老花镜。

本病多为年老体弱者,肝之精渐衰,或劳瞻竭视,阴血暗耗,阴精不足,不能配阳,故目中光华虽可发越于外,但不能收敛视近。

临床可见视远如常,视近则模糊不清,将目标移远即感清楚,故常不自主将近物远移。

随年龄增长,即使将书报尽量远移,也难得到清晰视力,并可伴有眼胀、干涩、头痛等症状。年龄多在40岁以上。戴凸透镜后,近视力能提高。

老花眼症状出现过早,或发展较快者,应视体质情况辨证论治:肝肾两虚者,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肾虚有热者,可用地芝丸加减;气血两虚者,可用八珍汤加减。

验光配镜是可靠、有效的方法。应在排除近视、远视的因素后,以既能看清近物,又无不适为原则,配用适合眼镜。老花镜度数一般40岁左右正视眼用十1.00D 镜片,以后每增加5岁酌情增加+0.5D一+1.00D;如原有屈光不正,配镜度数应为原屈光不正度数加老花度数。若老花镜度数提高较快,而频换眼镜亦难得到满意者,应及时排除圆翳内障、青风内障等眼疾。

[b]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附] 肝劳[/b]

本病是指久视之后,出现眼胀、头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因肝开窍于目,故名肝劳。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疲劳。

本病多由久视劳心伤神,耗气伤血,目中经络涩滞所致。劳瞻竭视,筋经张而不弛,肝肾精血亏耗,精血不足,筋失所养,调节失司,发为本病。

临床可见在长期近距离的学习、工作后,视物模糊或昏花,眼干涩不适,眼珠胀痛,睑重欲闭,头额闷痛,眼眶、眉棱骨痛,查视眼部无明显异常,或有近视、远视、老花眼或隐斜视等,全身可兼见心烦欲呕,休息之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眼压不高,视野正常。

肝劳应与青风内障鉴别。青风内障可有眼胀、头目疼痛等症状,又有眼底视乳头生理凹陷扩大、色泽变淡,眼压增高,视野缩小等。而肝劳的眼底、眼压、视野均正常。

内治:气血亏虚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八珍汤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肝肾不足者,可用杞菊地黄丸或驻景丸加减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针灸疗法:以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穴位为主,选用攒竹、肝俞、肾俞、膏肓俞、心俞、照海、神门、风池、阳白、行间、太阳穴、丝竹空、瞳子醪,每次用4—6穴,以针刺为主,10天为一疗程,可行2—3个疗程。

按摩疗法:选用眼周围的穴位如攒竹、睛明、承泣、瞳子体、丝竹空、阳白、鱼腰,用手指按压穴位,轻揉、指压。

[b]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四节 突起睛高[/b]

突起睛高是指眼珠胀痛突起,白睛红赤肿胀的急性眼病。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目珠子突出。古代文献多有记述,如《银海精微》说:“突起睛高,险峻厉害之症也。

……初起麻木疼痛,汪汪泪出,病势汹涌,猝暴之变莫测。……治稍迟,或控脓”。类似西医学之化脓性炎性突眼。

[病因病机]

风热火毒攻目。

[临床表现]

起病急速,跟部疼痛,甚至跳痛难忍,泪热如汤,视力下降或骤降。检视眼部,胞睑、白睛红赤肿胀,眼珠或眶内灌脓,睛高突起,甚至高突出眶,转动失灵。最终可溃穿组织,脓汁外流。眼珠溃脓者则珠堪目盲。全身常伴发热头痛,甚至恶心呕吐。严重者,高热昏迷,病情危重。

[诊断依据]

一、起病急速,眼珠突起,疼痛,转动不灵。

二、胞睑、白睛红赤肿胀,黑睛混浊,珠内灌脓。

三、视力下降,头痛发热,重者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

四、有感冒及眼珠、眼眶周围或全身感染病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风火热毒炽盛’

[主证]眼症如上,全身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剧烈,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风火热毒攻目,火热不止则胞睑、白睛红赤肿胀,眼珠或眶内灌脓。邪毒内侵,正邪相搏,故发热恶寒,头痛剧烈。舌红苔黄,脉弦数为风火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散邪。

[方药]内疏黄连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以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大黄通腑泻热,攻下逐邪;赤芍、当归配大黄凉血止痛;槟榔、木香行气导滞,助大黄荡涤积热;薄荷、桔梗疏风散邪;甘草清热和中。诸药合方,既能清泻上攻之火毒,又可疏导郁结之邪气。合前方加减化裁则清热泻火、解毒散邪之力甚强。

(二)火毒内陷

[主证]前述眼症严重,头眼剧痛,恶心呕吐,壮热神昏,面赤气粗,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脉数。

[证候分析]火毒炽盛,煎熬营血,腐蚀血肉则眼部灌脓,赤肿凝定,高突出眶,头眼剧痛。火气上逆,胃气不降,故面赤气粗,恶心呕吐。火毒人营,内陷心包,壅闭清窍则壮热神昏。小便黄赤,舌质红绛及脉数皆里热炽盛之候。

[治法]清营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或送服安宫牛黄丸。前方以犀角为主药,合生地、丹参清营凉血;合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清热解毒;玄参、麦冬养阴清热,诸药共呈清营解毒、泄热护阴的作用。壮热神昏者,宜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以取清营解毒、清心开窍之效。

二、外治

1.局部滴甩抗牛素服姬、大量跟膏保护暴露的黑睛

2.脓成者,应手术治疗,在波动最明显处切开排脓。

三、其他疗法

单用中药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或病情危重者,宜中西医结合救治。配合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b]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五节 疳积上目[/b]

本病继发于小儿疳积,是以初起时在暗处不能见物,继而眼珠干燥,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损为特征的眼病。《秘传眼科龙木论》对本病记载较早。又名小儿疳眼、疳毒眼。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软化症。如不能及早诊治,容易导致失明。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食有偏好等损伤脾胃,或久病虚嬴,脾胃虚弱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酿成疳积。脾病及肝,肝血虚少,目窍失养且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目,遂发本病。此外,病中无原则地忌口的小儿,及患寄生虫病之类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临床表现]

双眼发病,初起症轩.多见夜盲(又称雀目),眼珠干涩羞明,频频眨目。继而白睛萎黄,眼珠转动时,白睛表层于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黑睛失泽,知觉减退。随病情发展,白睛正对睑裂两侧出现略带银灰色之三角形干燥班,基底向着黑睛边缘,不为泪液所湿润;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浊如毛玻璃状。严重时,羞明显著,白睛粗厚如皮肤;黑睛知觉丧失,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甚至表面糜烂破损,并有黄液上冲等症。愈后往往遗留翳障,影响视力。本病黑睛极易溃破,变为蟹睛、眼珠枯萎等恶候。

全身症:初起常见患儿面色萎黄,身体羸瘦,毛发枯焦,掩面而卧,或烦躁不宁。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危重,除可致双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险。

[诊断依据]

一、眼部干涩,羞明,频频眨目,暗处或入夜视物模糊不清。

二、白睛干燥,少泽,起皱,眦部白睛出现银白色三角斑。

三、黑睛混浊,知觉减退,重者继发凝脂翳及黄液上冲,或软腐溃陷,穿破而成蟹睛。

四、有喂养不当、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病史。

[鉴别诊断]

本病早期出现之雀目,称肝虚雀目。在外眼见症不明显时,需与高风雀目相鉴别。高风雀目患者眼无不适,外观端好,眼底变化初起可不明显,随年龄的增长,病变逐渐明显,视野开始缩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白睛、黑睛及全身无疳积见症。

[辨证论治]

本病是疳积在眼的局部病变,内治常结合全身病情用健脾清热、杀虫消疳、养肝明目等法。同时,亦可采用针灸及捏脊疗法。此外,还应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改善饮食营养。

一、内治

(一)肝脾亏虚

[主证]小儿食少腹胀,面黄体瘦,夜盲初起,白睛干涩,频频眨目。

[证候分析]脾胃气虚,失于健运,内有积滞,则食少腹胀。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及肌肉,故面黄体瘦。血不养目,因而在暗光下或黄昏后不辨人物,白睛干涩,频频眨目。

[治法]健脾消积,养肝明目。

[方药]八珍汤加减。原方用于本证可去川芎,加山楂、麦芽、陈皮、夜明砂、鲜猪肝,取其健睥益气消积,养肝补血明目。

(二)脾虚肝热

[主证]虫积日久,腹胀便溏,午后潮热,烦躁不宁,黑睛生翳,或糜烂。

[证候分析]虫积日久,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则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热自内生,故午后潮热,烦躁不宁。肝热上攻,则黑睛生翳或糜烂。

[治法]健脾清肝,杀虫消疳。

[方药]肥儿丸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神曲、麦芽健脾消积;黄连、胡黄连清湿热;芦荟、使君子清热杀虫消疳;诸药组方,健脾清肝,杀虫消疳。黑睛翳溃或黄液上冲者,宜选加龙胆草、栀子、蒲公英。白芍之类清肝泻热。

(三)脾虚湿困

[主证]面黄体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胀。大便溏泻,黑睛生翳或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

[证候分析]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故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脾虚精气不得化生,形神皆失所养,则面黄肌瘦,精神萎靡,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均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消疳。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原方有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之功。用于脾虚有积滞者,可加神曲、麦芽;有虫积者,可加使君子、鹤虱、芜荑;湿郁化热者,酌加胡黄连。

(四)中焦虚寒

[主证]面色苍白,大便频泻,完谷不化,肢厥脉微,黑睛糜烂或破损,形成蟹睛。

[证候分析]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及升降失职,则自利频频,完谷不化。阳虚无以温煦,故面色苍白,肢厥脉微。精气不足,目失所养,则黑睛病变日重,甚至溃破,形成蟹睛。

[治法]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原方以附子、干姜温中阳,散寒邪;人参大补脾胃元气,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若用于阳虚甚者,可再加肉桂。

如果黑睛病变同时,症见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泻不止,口干声哑,手足浮肿,当以挽救生命为要,按儿科疳积之重危症论治。

二、外治

(一)黑睛混浊糜烂或黄液上冲时,用清热解毒眼药水及扩瞳药滴眼。

(二)鱼肝油滴眼。

三、针灸疗法

针刺四缝,灸气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等。

四、其他疗法

(一)捏脊疗法以两手指背横压在长强穴部位,向大椎穴推进。同时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将皮肤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至大椎穴,作为一次,如此连续6次,在扒捏第5、 6次时,每次以拇指在腰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约4—5下,捏完后,再以两拇指从命门向肾俞左右推压2—3下。此疗法有调理脾胃、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功效。

(二)鲜猪肝60g剖开,夹苍术末10g以线扎定,人米汤内煮熟,然后将药肝连汤分次服用。每日1剂。年幼小者酌情减量。

(三)应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A、D制剂。

[预防调摄]

一、调摄护理

(一)患儿饮食应多进富含营养的鱼、蛋、乳、肝类食品及新鲜蔬菜,如胡萝卜、青菜、水果等,以辅助治疗。

(二)黑睛表面若已软化坏死,应约束患儿双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医护人员亦应注意,切勿用重力开睑,以免促成眼珠穿孔。

二、预防

(一}对惭乳期的婴儿及发育期的幼儿和儿童,以及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应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及蛋类、鱼类等食物。对婴幼儿,尤应做到合理喂养,防止饮食偏嗜和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二)小儿若有疳积见症,应及早治疗,凡患儿频频眨目,或闭睑不开,喜伏母怀者,应警惕本病的发生。对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本病。

(三)讲究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忌口”。

[转归预后]

本病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易致失明。全身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重危,不仅可能双眼失明,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文献摘要]

一、《银海精微·小儿疳伤》:“小儿疳伤之症,富贵之家,多生是疾,盖由父母过爱之由也。小儿如草木之萌,难受风日寒露之欺,且小儿五脏六腑未实,气血柔弱,怎禁油腻煎炒及诸般荤腥。或一周半载,纵口味食糖甜之物,及鹅鸭鸡猪牛羊等肉,或饭方了,又哺以乳,或乳方饱又与其饭,……有是症焉。或贫贱之家,亦有是症,何也?一食诸物不消不化,先伤于脾,致腹胀,午后发热,至夜半方退,日久头发稀疏,转作泄泻频频,泻甚则渴,至伤肝胆,眼之白仁鲜红,羞明怕日,渐生翳膜,遮瞒黑珠,或突起如黑豆、如香菰之状。治法先治内,后治外。……若疳伤肝胆,眼珠突出或瞎尽,为不治之症。不独瞎眼,甚至伤命。若声哑口干,手脚俱肿,十死八九”。

二、《审视瑶函·疳伤》:“疳眼伤脾湿热薰,木盛土衰风毒生”。

三、《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小儿疳眼者,初因饮食伤脾,久则肝热上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