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世界遗产 -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更改)

兵马俑

导游: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处,发现于1974年,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看点: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又先后发现二、三号坑,其中一号坑最大,面积达14260平方米。三个坑共发掘出700多件陶俑、100多乘战车、400多匹陶马、10万多件兵器。

介绍:陶俑身高在1米75至1米85之间,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坑内还出土有剑、矛、戟、弯刀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宏大,场面威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展出的大部分为一号坑中的兵马俑,由于保护技术有限,已回埋4000余个,只展出1000多个。
门票:全票90元/人
交通:在火车站门口乘306路(游7)可直达。
开放时间:8:30—17:00
特别关照:“三坑一厅”中,铜车马非常珍贵,一定要听导游讲解。

秦始皇兵马俑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 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 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著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著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500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尚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 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俑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形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pic.n63.com.jpg

我好想亲自去看看哦~

[b]西安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

兵马俑图片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图片
[/b]

认识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独具魅力的。它打开了观察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窗口,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看法。

秦兵马俑震撼世人的首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以整体形象排列在将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其磅礴的气势几乎使所有不同肤色的参观者都从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颤,体现出艺术家驾驭宏大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则从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表现出作者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作品写实主义的风格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超的古代艺术范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极富价值的历史记录。严肃划一的军旅题材能够处理得如此生动,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不得不换一副眼光来审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特殊规律,重新探索和构架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的历史。

秦兵马俑坑文物的出土也较大幅度地改写了人们对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认识,以大量的实证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秦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科技史而言,秦俑坑发现的许多资料都是令世人震惊的。譬如:1、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展现的秦代冶金和金属加工技术比我们以往的估计要高出很多,其中青铜涂铬防锈技术的大量应用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在当时已是一种很成熟的技术,秦俑出土的绝大多数兵器表面都涂有这种保护层。这种绝技似乎从汉代以后就失传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千多年后的 1937年,现代镀铬技术才在德国产生,并以专利发明载入了史册。2、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确印证了秦简中关于“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是一种标准化概念,秦人在标准化实践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种标准化既是秦人管理艺术发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标志。秦人加工的青铜弩机器件精密、形体标准,相同规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换。许多特殊的加工工艺,如青铜铍脊上的纹饰生成,纤如毫发的金属小孔钻刻技艺,也都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工艺至今还是不解之谜。由于古代统治者们有重政治、重伦理、崇人事而轻科技的倾向,史书关于科技的记载往往简略残缺,秦代科技资料更是凤毛麟角。正因为如此,秦俑考古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更加重要。

俑坑数千兵马俑所展示的军事内容无疑是军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资料之一,许多资料使人们对古代军事领域的认识更进一步。譬如,关于当时的兵种构成、组合搭配和结阵形式,兵器、兵器配置形式以及甲具防护装备,军伍组织结构和指挥系统,甚至军伍士卒的来源等,都有珍贵的资料价值。二号坑弩兵的单独结阵,骑兵、轻车兵的编队和配合,是以前有所不知或知之不详的重要资料,以之对照《孙膑兵法》中关于车、步、骑配合原则的论述,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古代军事著述中关于兵器配置中长短相杂、相救的原则在秦俑坑兵器配置中也有直观表现,同样有其军事科学上的研究价值。难怪有人将秦俑三坑称为一座内容丰厚的秦代军事博物馆。

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既多又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即使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

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丰富,是文物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物质成就的直接见证。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那个时代,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历史课题,譬如关于帝王权力的重新认识、秦代文化的特质、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等。与之相联系的是,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反映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始皇所起的某种积极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实史书中提到的秦代好大喜功、横征暴敛的统治问题。秦俑考古还在继续,相信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随着考古的进展而不断深入。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酉安市东35公里处,从喜来登酒店坐车到那里大约需要50分钟时间。自秦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至今,已有为效众多国家的党政首脑都参观过这个博物馆,更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不远干里来参观这个人类奇迹。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从这些高度凝练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这位成就一代伟业的历史巨人介绍给诸位,以便使大家能对秦始皇兵马俑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有一个较详尽的了解。

谈秦兵马俑,必须先介绍一下面赢政。公元前259 年,一代伟人赢政诞生了。13岁时,其父死后.他继承了王位。按照泰国惯例.国王在22岁举行过“加冕礼”以后,才可以亲自执政。当时.秦国的大权仍攀握在太后、相国吕不韦、宦官谬瘪(160 6i)手中。特别是螺贞.手握大权,炙手可热,他见宛改逐渐长大,便阴谋叛乱.夺取政权。公元前238年,22岁的赢政去故都雍城纳新年宫举行加冕礼。谬酉在从霸年宫回咸阳的路上埋下伏兵,准备将赢政杀死。当赢政察觉此事后,凭优势兵力订败锣盔,将其生擒并车裂致死。赢政亲致以后.以吕不韦放纵嫁亮为名,放逐日不韦。吕不韦后来饮毒洒自毙。这样,赢政顺利地消灭了政权内部的两大敌对势力,巩固了自身的地位。

为了进一步巩固君主权力,赢政选用了一批精明强干酌文臣武将,如掌握军事的尉缭,攀管国欧的李斯。接着,赢政制定了远交近攻、离间外敌、各个击破的战赂方针,开始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各诸侯国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时间里,泰国灭亡了6国,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又一次显示了赢政的维才大赂。

赢政称自己为始皇帝.因为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把他所创立的政权干代万代传下去。为此.他整顿了官僚制度。第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亲自任免;第二,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第三.秦始皇还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外,他还征用劳役,广修驰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连在一起后.又加以扩展,形成了西起甘肃临挑,东到辽东因石的万里长城,有效地遏制tjb方游牧部族对案朝的骚扰。

中国皇帝大都为自己营造巨大而豪华的陵墓。在这一点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 岁刚即位时,就下令为其修建陵墓。这座原高120米.周长2000多米的巨大陵丘、虽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仍有76米之高,g长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阳微缩于自己的陵园内,其布局几乎完全相同。陵园内城西北部为献殿建筑区,陵东北部洼地是用以祭记的养鱼池,陵园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场.陵西外城之外是一个大坟场。据史书记载,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而筑陵时,壮丁最多达70万,可见工程之浩大。

案始皇的陵寝如同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真可谓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顶有天文星宿图,t 是由各种均馅生辉的珠宝构成的,下边有五岳、九州以及由机械驱动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海。另外,还没有让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厅。为防止盗威,每座墓门上都安有自动发射的弓箭。整个陵墓可以说是一个金碧辉煌,固若金汤的地下王官。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他连那些为他伴驾b不曾生育的宫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寝的工匠们都不放过.下令在他人殆时,将这些人统统活埋,为的是不让宫女外嫁他人,不让陵寝内的秘密泄露。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秦俑馆一号坑,坑里就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面对威武整肃的庞大军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如下问题:这些秦佣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他们的相貌各异?为什么要制作这些俑?1、2、3号坑里共有多少俑等等。好,现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这些问题。

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据村里的老人讲.早在明朝,就有人在这里发现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里的难民在村外空地上订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们却发现井底的水不见了。他们中胆大的腰系绳子,下去查看。不一会儿.井里传来惊叫声,上面的人暖紧把井里的人拉上来。这人说,他看见一个站立着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听者都非常害怕,想赶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们最终决定报告文物部门。

经过考古专家们的勘探、鉴定.秦捅馆内的t、2、3号坑被确认为案始皇棱的陪葬坑。从1974年到1979年,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1号坑遗址上矗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科学的建筑物。这就是1979年10月对国内外游客开放的素兵马俑1号坑。3号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对外开放。现在,在2号坑的遗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开始接待游客。从此,3个俑坑全都被保护在建筑物里,不再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在供游人观看、怀古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们还在这里继续发掘整理兵马俑。

经测量,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 62米,面积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东端是3gf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他们是部队的前锋。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诽成 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每个坑道都是青砖铺地,坑道内例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屋顶上是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上是土。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据推剿.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

这里是1994年11月开放的2号坑。它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估计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车马和鞍马500多匹。2号坑占地6000平方米。它东面突出部分为一个小方阵, 6334个弯兵桶组成。2号坑南部为64乘战车组成纳方阵,每排有8辆战车,共8诽;中部为19辆战车和随车徒手兵涌;北部是战车和骑兵。北部是由战车6 乘、鞍马和骑兵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

现在,我们来到了3号坑,它位于2号坑西边25米处。这个坑是1976年发现的。它里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在3号坑里,考古专家们只发现1辆战车和64件武士捅。它们两两相对站立,手捏仪卫兵器曼(sh6)。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从这个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该坑与秦陵的位置来判断,3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据估计,等1、2、3导坑全部开损后,将出土8000多件陶佰。这些佰相貌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谓杨杨如生,神情各异。因为,它们全是根据秦始皇彻林军中的将士们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军”中,弥绝对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相同的捅。他们一个个气废不凡,最重的有 300多公斤,员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1.7米到1.9米不等。如果大家仔细观瞧,不难分辨出兵桶中履些是陕酉人,娜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肃东部人。这从他们的胡须梳理方式和长相即可看出。我们很多人在电影中都见过日本人的“仁丹须”.其实,案便中就有蓄仁丹胡酌,可见,这并不是日本人的发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人留这种胡须了。

那些穿窄袖战袍外套,披挂齐腰短甲,脚登紧带兽皮鞋,头戴防风妇的,显然是机警的骑兵。那个左脚着地,s膝弓起,右腿脆地,有脚底向后翘起的为跪射佰。

他双目乎视前方,神情专注。这个涌鞋底的针角,两头细致续密.中间疏稀.完全符合历支真实。在五六十年代的陕西农村,很多农民仍喜欢穿这种挂、只是鞋尖不向上朗翘而已。几乎每个捅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我们今天实行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秦人2000年前就已采用了。

涌坑中约马屑典型的河西走廊马。它身高l 5米,长2米,分为头、颈、躯干和腿四部分。腿为实心,躯干中空,分段烧制,再组合在一起。马的两耳宜立,体型健壮优美。由此可看出,秦人不愧为养马世族。大家也许要问秦始皇为什么要为他制作数量如此之多的兵马桶呢?它们是怎样烧制成的呢?原来,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为其殉葬。他降旨令李斯承办此事。李斯心中惧怕.未敢马上执行此令。因为,6造秦腔.建筑长城已惹得民怨沸腾,再让如此众多的童男室女殉葬,岂不是火上浇油吗?他将来恐怕也死无葬身之地。于是,李斯向美始皇建议;制作与其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桶,守护其亡灵,以壮声威。闻听此官,秦始皇大喜,他重新降旨,让李斯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60御林军为原型.q作陶佰。这些桶必须手握实战兵器按实战队形排列,秦始皇再三嘱咐李斯,此事万不能叫御林军知道。因为秦朝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复制成柄.其魂也就被勾走了.这可是大忌。案始皇当然不愿惹怒他喜爱的曰林军了。工匠们纷纷去找询林军中自己的亲戚、朋友、老乡、熟人,仔细观察其容貌特征,并默记于心。回去后,工匠们用模压、塑捏、刻画、贴条等手法制成陶佰,然后放在窑里烧。可是,放进去的陶佰全都被烧炸了,工匠们百思不解其中原因。后来,一个工匠为发泄对监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监工陶涌的头去掉,将其四肢“削”去,用手“掏净”其内脏,放到窑里分段烧。这一次竟没炸窑。他把头和四肢装在佰身上,一个活生生的监工出现了。,由此,工匠们开始了大规模的制捅工程。8000御林军捅就这样被造了出来。

当然,案兵马桶是借庞大的军队,来显示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帝目的雄心壮志酌。这些兵涌手执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兵器,如剑、铱、吴钩、矛t 戈、曼、裁、铰、弓、弯等。这些兵器主要是用铜和锡做成的,经分析里边还含有其它13种稀有金属。为防止兵器生锈,案人在兵器表面徐有一层铬盐氧化物,这种镀铬技术在本世纪20年代才由檀国人发明出来,而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这实在令人叹跟。现已出土的弯机,分小、中、大三种类型。前两种舀机,案兵用手拉弓弦就可以,而大型弯机,荣兵必须借助杠杆.才能将弓弦拉到扳机上。大型露机的射程为600多米,可比得上一支老式步枪了。

这是1980年在案陵西边18米处发现的两乘青铜车马。一号车马为驷马高车,二号车马为骡马安车。韧发现时,这两乘车马破损严重,尤其是供秦始皇灵魂乘坐的安车,已破碎成1500多片.经考古工作者修复后,现在,它们看上去完好如韧。两乘车的车、马、人都是仿照真车、真马、真人,按比例缩小二分之一制成的,仅安车上金银饰物就有1720件,重达7公斤。钢车马给人的不仅是艺术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铜车马是我们了解、研究秦朝车制、冶金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科。虽然.英雄一世,创立无数伟绩的秦始皇——赢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伟绩,以及现存的兵马桶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能从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创历史先河、为国家统一不惧死亡的铝赂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吸取和仿效的。一代伟人赢政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非凡气度和魄力仍不失为我们今天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的巨大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没有这种气魄是不行的!

距秦陵东1.5公里。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 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
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 22,780平方米。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世界第八个奇迹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一号坑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

一号坑由于坑内进水,在建成后不久就把土隔梁的下部泡软而导致局部塌陷,现在一号坑隔墙比陶俑低的原因正是因为进水所造成的。

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1976年开始动工修建,1979年1O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大厅为拱形钢架结构,东西长230米,南北宽70米,厅顶距俑坑底部高22米,总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把一号兵马俑全部罩在遗址大厅内。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及温湿度的检测、防火和防盗等设施,以确保遗迹、遗物的安全。

兵马俑的历史

仍是未解之谜: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的30年

◎王晓峰

1979年10月,位于西安市区42公里处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前时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访华,他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

30年前,兵马俑博物馆还是一片田地,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从此,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奇迹制造了更多未解之谜

如果把兵马俑和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马俑在艺术方面的精美,兵马俑胜在“奇”上。它究竟是怎样的奇法?刚刚退休不久的兵马俑博物馆老馆长袁仲一先生,以一种非常自豪的口吻说——

“我也作过一些思考,为什么说兵马俑是个奇迹?我总结出了三个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马一样大小,过去我们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马俑真人一样大小,在感官上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感官上发生一定变化,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力量和艺术上的崇高感。兵马俑1、2、3号坑出土的达到8000多件,仅1号坑就有6000多件,大气磅礴。邓小平当年看到后一直感叹‘不得了,不得了’。”

从兵马俑发现开始,袁馆长就一直没离开过这个地方,别看挖出来的文物有8000多件,他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得很具体。他介绍说:“兵马俑都是一个个雕出来的,不是用模子做出来的,雕塑的人很多。据我初步统计,发掘和修复过程中,发现制作者的名字有87个,这些人都是老师傅了,下面还有一些徒弟,我推算一下,一个老师傅带着10个徒弟,就是870个人。我估计有上千人参加了这个工作,在中外雕塑艺术史上这都是奇迹。由于制作的人很多,一个人一个风格,有中央宫廷的工匠,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马俑觉得都差不多,由于我们搞的时间长,能看出是什么人做的,宫廷工匠制作的作品从形象来说都是大力士,非常英武;来自民间的工匠制作的风格比较清新活泼,高矮胖瘦都有,这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从整体看,宫廷工匠的技艺水平高一些,比较熟练一些。民间工匠水平有高有低,这主要体现在身体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长短不一,手的大小不一样。另外从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希拉克提出了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

在兵马俑发现之前,一般的中国通史书上都没有把秦作为一个单独朝代来介绍,由于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所以,专家都把秦和汉归在一起,统称秦汉史。甚至在学术界从来没有一本关于秦代的专著出版。兵马俑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张文立教授介绍说:“兵马俑的发现,加上它的名牌效应,引起了国内历史学界和文化学者对秦代历史重新注意。过去的中国通史秦代只占很少的一点,有的学者写秦汉史,秦代只占一章,秦代历史没有专著,兵马俑出来以后,学者们重新注意了秦代历史。现在秦代历史已经出版了两本专著了。一本是我们编的《秦帝国史》,另一本是林剑明先生写的《秦史稿》。在关于秦始皇的重新评价问题上,我们写了一本《秦始皇评传》。”

在研究秦代的历史方面,兵马俑的发现使它突飞猛进,比如对古代军阵的研究,在军事史上有很多参考价值。关于古代军阵的记载,古书上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可具体阵型怎么排列,史书上缺乏具体描述,兵马俑发现以后,提供了很生动的具体例子。

当然,出土文物在证实一些史实的同时,也同样给专家学者带出更多的问题,兵马俑由于其特殊时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制造出的未解之谜远远多于任何出土文物。这些谜团涉及到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袁馆长说:“过去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在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兵马俑发现以后,可以看出中国的雕塑艺术远在秦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间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贴画刻,兵马俑上都有。另外从雕塑风格上讲,秦的雕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是高度的写实,秦俑不是这样,它写实,但带着一定的写意。”

在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剑上,可以看到,这些剑出土时候都非常锋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没有生锈, 制作得也非常规整,经过检测,它表面上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根据以往的记录,这种技术德国在1937年发明,美国在1950年发明,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门技术,真是冶金史上的奇迹。“出土的青铜剑在古代到底是怎样的工艺流程?有人做过各种模拟性笛椋本┮苯鸺际跹芯吭鹤龉桓鍪笛椋美铣麓住⑼料鹾透蹩笫釉谝黄鸺尤龋尤鹊?00度,变成液体,涂在剑的表面。他们的模拟实验我看过,但是古代是不是就这样做的?不清楚。有人还用蓝宝石在剑的表面上摩擦,可以把铬涂在剑的表面上。这个样品我看到了,也不错。但古代是不是这样搞的,也很难说。”袁馆长说。另外,像出土的铜马车,一辆车有三千多个零部件,组合起来非常复杂。它的车盖有2平方米,薄度有2~4毫米,是浇铸成的,这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过高过低都会“千疮百孔”。还有车上的伞,首先浇铸成铜块,边上用锻造技术,这涉及到合金量的比例,如果含锡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行。

袁馆长还介绍:“兵马俑的制作也是个问题,这么大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现在做都是分节做的,烧出来之后堆在一起的。那时候是整个烧出来的,有两个问题不好掌握,泥巴从湿到干的收缩比怎么掌握?烧制过程中软化到硬结的收缩比例怎么掌握?还有兵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薄厚同时放到窑里烧,怎么掌握火候?还有泥巴,掺的石英砂的比例怎么掌握?”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在当时都是怎么解决的?至今还没有搞清楚。

假如从人类学角度看兵马俑

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赵宇共先生是研究人类学的专家,他曾经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了两本关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小说《走婚》和《炎黄》。他认为,应该通过考古和史学研究把历史还原出来,让人们更具体地了解这段历史。他说:“我们挖出兵马俑,都特别兴奋,证明中国人的智慧和过去的辉煌,民族文明的伟大等等。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问题,第一,如果我是一个秦代的百姓,我愿意活在秦始皇这种制度之下么?我肯定不想。第二,我们总是从今天的角度和关系想得很多,没有把历史上的遗物还原到历史状态中,去理解它对当时的人、它对整个秦朝体制甚至这个国家意味着什么。70万的劳工,那么为这个劳工服务的又是一个多大的后勤系统?秦代经过多年的战乱,刚刚建立起国家,百废待兴,那么这个帝王就是为了他死后的住宅动用了倾国之力,这样的一种做法,对秦朝意味着什么?这是很明显的——对国家和百姓都是一种灾难。长城还可以保护农耕文明,陵墓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很少有学者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为什么学者不从这个角度来谈?”

赵宇共一直研究上古文化,谈到半坡文化,他说:“比如半坡遗址的研究,研究了半个多世纪,研究报告也就是石斧、墓葬以及多大的尺寸,始终没有把它还原到历史之中,当时的衣食住行是什么?很少提及。我们研究历史绝不应该是对那段历史感兴趣,我们是想能够理解我们的前人是怎么走过的这条道路,他们有哪些教训,他们有哪些智慧、经验、财富,他们有哪些教训和问题没有克服,是我们今天应该警惕的。国际上为什么对玛雅人的消亡感兴趣?就因为那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模式下才导致了这场灾难?我觉得对历史的研究,尤其是重大的人类文明,中国学者应该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去看它在当时是怎么发生的,兵马俑是怎么产生的,在当时对人们意味着什么。”

赵宇共认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在学科设置上不太科学造成了研究上一直没有更新的突破,30年来对兵马俑的研究一直没有太多令人兴奋的结果。“中国学者对兵马俑的研究,分析得多,综合得少,这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上的问题。具体一个问题,一把剑,它的工艺,一个泥俑塑制的过程,这些完全应该研究,也必须很细地研究,我们在细的研究过程中,到了一定程度应该反过来从整体把握,把它整合。我们对兵马俑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因为任何一个东西的形成都不是简单的。这就涉及到国家在学科设置上不太重视多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只见物不见人。我一直不明白,做这么大规模的陶俑,为了代替人殉?还是为了显示秦朝的武力强盛?还是觉得六国的不安全,起到震慑作用?这方面的讨论比较少。我觉得这可能跟历史学者的知识结构有关系,他们就不想这些问题。另外,这里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很多博物馆,发现一个新文物,在自己没有搞出结果之前是不许别人接触的,做出来是自己的成果。像兵马俑这样的文物,应该有更多学科来介入,可能对我们研究历史有更大的帮助。兵马俑学界开会往往是考古学界或者历史学界,互相之间都不太交流,更别说跟别的学科之间的交流了。”-

秦俑发现,农民发财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到临潼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时,专门到与博物馆有一墙之隔的下河村一趟,与那里的农民进行交流。

在兵马俑博物馆的西侧,有两个村子,一个是西杨村,一个是下河村,如今西杨村由于兵马俑的发现和兴建秦陵遗址公园,已经“缩水”得所剩无几,不少农民搬到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东侧居住。记者在这两个村子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耕地不多,据村民介绍,原来耕地有很多,虽然现在每家都有耕地,但面积比以前少多了,大部分农民都借助兵马俑和秦陵一带的旅游景点做起了生意,有开饭馆的,有开车的,有做建筑工的,有做导游的,有卖纪念品的。总之,不管他们做什么,都跟当地的旅游有关。靠着旅游业,农民逐渐富裕了。

而30年前,这里很穷,农民一天的工分是7个,当时外地姑娘都不嫁到这里,年年都没粮食吃,而且这里极度缺水。30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让这两个村子发生了巨变,有的农民买了两辆汽车,村里所有人都住上了两层小楼。在村子里,记者遇见了一位老太太,她在缝制手工艺品,她说一天能缝5个,一个可以卖5元钱,而且这个工艺品很好卖。

张文立教授说:“兵马俑的发现对临潼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第一,我们除了给国家交钱外,也给临潼地区交钱。第二,当地农民都在外面做生意,卖旅游纪念品,挣了很多钱。 1980年我刚来时候,外面什么都没有,后来有一个农民,逛了一次乾陵,看到有卖背心(T恤衫)的,他拿回来卖了80块。那时候的80块钱可不得了。那时候我没地方住,就住在村里,大家听说一件背心卖了80块,都很惊奇,我那时候工资一个月才75块。后来就有很多人都干这个事情。现在临潼有个纪念品公司,自己搞一些仿制的纪念品,很多农民确实靠它富起来了。”

克林顿在参观兵马俑时,说了一句话:“兵马俑很了不起,发现兵马俑的人也了不起。”到兵马俑参观的外国元首有很多,但是像克林顿这样指名道姓要见发现人还是头一次。于是,当年兵马俑发现人之一的杨志发有幸见到了克林顿,而杨志发被确定为发现者,《三联生活周刊》1994年在正式出刊前的试刊号曾起过很大作用,这一期老人曾成为封面人物,由此增加了传播力。

关于兵马俑的发现人问题,前段时间陕西的媒体曾有过不少报道,这主要是杨新满等几位农民上书要求给一个名分,使这个话题又被提了出来。

那么,当时发现兵马俑是什么情况呢?据袁馆长回忆,当时西杨村打井,有三个生产组,每个组两个人,杨新满当时是政治队长。陶俑挖出来之后,他们不认识,到处乱丢,后来临潼县文化馆的赵康民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让农民用架子车拉回去,当时送的时候就有杨新满。关于发现陶俑的问题,袁馆长说:“在此之前,农民三十多次看到了陶俑,但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1974年还是这个情况,发现之后还是不知道是啥玩意儿,老太太还烧香磕头,说是瘟神,把俑头敲碎了,有的放到田地里当成稻草人赶鸟。我当时去的时候,从马路边上、垃圾堆里拣出很多陶俑残片,从废品收购站里收回了很多铜箭头。”张文立教授说:“关于发现文物的奖励问题,《文物法》上规定得非常清楚,发现文物,及时上报,严加保护,给与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他们来说,是看见文物了,但是既没有保护也没有上报,所以不应该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比如说前段时间陕西眉县农民发现二十多件西周青铜器,当时这几个农民决定,土不挖了,及时给有关部门打电话,而且5个人连夜在这里守着,跟村里什么人都没说,最后国家奖励这5个人十多万元。”

全国每年发现的文物有很多,有些是考古工作者在挖掘时发现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的,但是没有人提出发现权的要求,国家也从来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所以,当这几个农民提出这个要求时,有关方面的答复并不让他们满意。据袁馆长介绍,最多的时候,在兵马俑博物馆里外有四五个人在签字售书,而且都说自己是发现人。

实际上,人们比较认可的是杨志发,当记者见到这位当年发现者时,提出要对他进行采访,没想到被他断然拒绝。问他为什么不接受采访,老人家只说了一个字:“烦。”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烦心呢?显然是其他农民在最近为争夺发现权让他感到不快。毕竟克林顿接见过他,日本NHK电视台还把他请到日本讲述当年发现兵马俑的过程,他对上面是否给他发现人的名分已经无所谓。但由于其他农民对发现人的异议,让这位整天坐在博物馆商品部悠闲地签名售书的老人变得有些不安。

记者随后又找到杨新满,这位老人同样表示出不满,他说,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人一共有9个,现在只剩下4个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得到一个让他满意的结果。

为什么这些人对“发现人”这么看重?张教授说:“还是利益的驱动。”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在1号坑当年打井的地方标明发现人的名字,颁发发现认证书,并给与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补偿。对此,袁馆长说:“我们只能说,是农民打井时集体发现的,而且国家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听说开始腐烂。。。。

真想快点到那边去看。。。。。

不过为什么这么多恢复都是一样的。。。。。

30年中的一次学术争论

1984年,一位叫陈景元的人在《大自然探索》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兵马俑的属主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兵马俑的属主不是秦始皇,而是宣太后。这实际上把兵马俑的时间推前了近100年。后来,从俑坑里发现了吕不韦戈之后,这次学术争论才得以平息。谈到这次学术争论,张文立教授回忆说:“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央认可的,叶剑英题的名字,所以比较慎重,他的文章没人敢给他发。他的证据是宣太后的墓就在这附近;第二是秦俑的头发扎起来,是楚人的风俗,宣太后是楚国人。第三是秦昭王55年亡,宣太后执政四十多年,宣太后是有名的女王。”

后来,陈景元找到张文立,说于光远、胡乔木都同意他的观点,实际上胡乔木批示可以算作一家之言发表。“后来我们那次研讨会写了一个纪要,陈景元说写得不留余地。他现在还在弄。”据张教授介绍,目前陈景元正在写一本书,全面阐述他的观点,这本书有60万字。“秦俑坑里面有吕不韦的名字,吕不韦比宣太后晚多了,他说他能解决,我不知道他怎么解决。”张教授说。-

“发现人”之利

由于“发现人”签名售书已经成了兵马俑旅游点的一道景观,但也常常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比如在采访杨新满的时候,由于签名问题,导致游客与玉器店的服务员争执起来,引起众人围观,这非常影响西安的形象。还有就是在兵马俑博物馆,一些“野导”(即没有经过培训考核和颁发上岗证的导游)利用种种欺骗和暗示手段让游客去买杨志发签名的书。在博物馆内,记者尾随一个旅行团的后面,听到导游如此介绍:“这里就是当年农民打井发现兵马俑的地方,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人,现在只剩下杨志发一个人了,他现在已经退休,是咱们馆的名誉馆长,(当记者与袁馆长对证时,袁馆长说:“名誉馆长只有我一个人。”)享受馆长的待遇。杨先生平时特别忙,要参加学术活动和接见外宾,偶尔到馆里签签名,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其实杨志发差不多天天都在),我们一会到后面看看。”“野导”之后删繁就简,没一会儿就把游客带到了杨志发签名的地方,一进来就惊呼:“你们今天真幸运,他在这里。”之后“野导”介绍,杨志发面前摆的关于兵马俑的画册只印了3000本,马上就卖光了。实际上,这本没有标出定价的画册在西安的旅游点到处都是,而且每个地方定价都不一样。

其实,杨志发作为兵马俑的发现人之一,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在馆里签名售书。但是经过“野导”的蛊惑,这里面便多了一些欺骗的成分(每卖出一本书,导游也有回扣),这对杨志发本人的声誉也有负面的影响,更别说西安的形象了。

考古人员清理秦陵六号坑 本报记者 文青 摄

我们无法抗拒秦兵马俑带给我们巨大的诱惑,那些层出不穷的谜团,那些困惑中的茫然与解谜后的快感,都令无数专家竞相折腰,并乐此不疲。在秦兵马俑发掘30周年和秦兵马俑博物馆开馆25周年之际,国内外100余位学者昨云集陕西,召开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对秦俑进行再次审读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省委副书记杨永茂、副省长赵德全出席了研讨会的开幕式。

一位日本学者在会上建议,应加强秦俑学的研究,使其能成为和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明清档案学等“四大显学”并列的“显学”。

陕西考古专家为项羽翻案

“阿房宫被项羽所烧”一说受到质疑。昨天下午,秦俑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研究员再次为项羽“申冤”,他提出秦俑坑虽存在火烧痕迹,但并非项羽所为。

秦陵封土层无掘扰迹象

据了解,“项羽焚烧秦俑坑”并非空穴来风。一些文献曾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项羽入关发之(指秦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等。不少学者认为文献中记载项羽掘始皇帝冢,便由此推断项羽掘秦俑坑;项羽烧了秦宫室,自然推断项羽也烧了秦俑坑。刘占成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历史的记载不一定等同于历史,我们只能把它作为研究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更不能作为最终结论”。

考古勘探显示,秦始皇陵的封土层并没有被掘扰破坏的迹象,而且封土上也仅发现了两个直径不足1米的小盗洞,这从考古学角度否定了项羽大规模揭顶开挖秦陵的可能性。此外,在秦陵封土中还发现了大面积的强汞异常区。汞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如果陵墓内确实遭到项羽大军的劫掠和焚烧,那么,墓内的汞早年就已挥发干净,根本不会形成今天封土内的仍有规律性分布的汞异常区。

考古专家提出六大悬疑

刘占成提出六大悬疑支持他的“质疑”:

一、从已清理的俑坑看,每个俑坑门道的封门木遗存保存完好,没有发现项羽大军进坑的入口;

二、按理说,俑坑内兵马俑排列密集,对破坏者来说,进入俑坑后必然会推倒或蹬倒陶俑,这势必造成俑的依次叠压,可发现的俑坑中,东倒西歪的兵马俑,大部分是由于坑顶下塌而造成的;

三、没有发现兵马俑身上有打击点,这与项羽大军进坑打、砸的情景是不吻合的;

四、没有发现破坏者的足迹;

五、坑内文物的移位和缺失并没有那么严重;

六、俑坑的棚木痕迹保留完整,没有发现零乱或折断的现象。

目前在秦陵陵区共发现大小不一的陪葬坑180座,能确认的被火焚的也只有6座;推测可能被火焚的也只有5座而已。刘占成认为,把这一悬案嫁祸于已作古的西楚霸王,实在不公。

[b]秦俑馆副馆长昨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可能再探秦始皇陵[/b]

秦俑馆副馆长张仲立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秦俑馆内的考古工作主要在二号坑。他说,我们现在的考古发掘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有什么就赶快全部挖出来,我们要对后代负责。

据介绍,目前关于秦俑的彩绘保护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还不能说完全攻克,因此,二号坑内的上千件彩俑尚不能全部暴露在阳光下。张仲立说,我们目前的原则是“每年挖两三个就可以了”。据透露,国家今年有望再次采用先进的物探技术来探测秦始皇陵。据悉,去年年底,国家曾对外通报了物探技术探测秦始皇陵(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如秦陵地宫的方位确定等。

兵马俑发现人应归学界

去年年底,西安临潼区下和村村民杨新满等几位农民向省文物部门“索要”秦兵马俑“发现权”,一时引起强烈争议。研讨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著名文物学者李先登研究员再次提出兵马俑“发现人”问题。他认为,兵马俑“发现人”就是袁仲一先生 (秦俑馆原馆长、著名考古学家,当年主持秦兵马俑的发掘)。

李先登说,兵马俑的发现是具有重大文化属性的事件,应带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成分,它的发现人只能归属学界。1974年兵马俑发现之前,兵马俑的残片也曾被发现过,只是没人认识,也未引起注意而已。如果认为看到便是发现,那么这几位农民也并不是第一个看见兵马俑的人。

六号坑文官俑身份存争议

秦始皇陵六号陪葬坑因为发现了十余个文官俑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但是该坑到底反映了什么内容,其属性是什么还存在较大争议。

每个陪葬坑可能代表一个中央机构有学者依据陪葬坑内发现的大量马骨而判断其为马厩坑。“秦陵陪葬坑不会那么简单。”主持该陪葬坑发掘的省考古所段清波研究员提出异议。他认为秦陵的陪葬坑均是某种机构的象征,每一个陪葬坑可能对应着一个中央机构,秦始皇其实是想把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也带入地下,以实现权力的延续。他认为应该从这个高度上看待秦陵陪葬坑的性质。

六号坑是秦始皇近身侍臣的陪葬坑?考古工作者在坑内发现了四件“铜钺”。“钺”在古代往往象征君权神授、军事征伐。在执行刑罚时,有“钺”则可先斩后奏。段清波认为,六号陪葬坑应为秦代的三公九卿中的廷尉,是掌刑辟、主刑罚的要害机构。但这一论断依然存在争议。秦俑馆副馆长张仲立经分析后认为,这座陪葬坑应是关于秦始皇近身侍臣的一组陪葬,很有可能是侍奉于皇帝左右的侍御史、谒者或侍中一类的近官。秦俑馆宣教部副主任何宏则认为这座陪葬坑应属当时秦王朝中央政权三公九卿中太仆所辖之范围,应是该机构在地下世界的模拟和缩影。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秦子 采写

想去哦~~~~~~~~~~~~~~~~~~~~~

秦王公墓葬就在一片麦地

甘肃礼县秦始皇先祖陵墓位置图

正是周公庙遗址发掘的当天。中午,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让记者结识了田亚岐。这是一位微胖的中年人,戴一副眼镜,脸黑黑的,一看便知是长期在野外作业的人。田亚岐是陕西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凤翔雍城考古队队长,当年曾参加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

田亚岐说,明天他将去礼县。记者一听礼县,出于职业的敏感,马上表示要随同前去。

陕西的凤翔与甘肃的礼县都不是寻常的地方——那是秦始皇的老祖宗们的长眠之地。

秦人崛起于甘肃礼县,在陕西凤翔的雍城一带休养生息250年,霸周原、都咸阳、灭六国,终成统一中国大业。其间,历经34代帝王(从秦庄公算起),历时600多年。

今天,当人们看到虎视东方、生气勃勃的秦兵马俑的时候,也许会想,是什么力量使得秦人如此强大?这支部族是从哪里来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陕西考古所就已经把追溯秦人的足迹列为一项战略任务。他们完成了秦兵马俑坑的发掘之后,很快把目光从秦都咸阳,投向西线的扶风、岐山、凤翔、宝鸡,因为这正是秦人向东发展走过的路线。

现在,这条线路又开始向礼县延伸了。礼县之行显然有战略意义。

6个字颇费思量

“在西戎,保西垂。”这是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对秦人早期活动的概述。这6个字,苦恼了学者近百年。

上世纪初,学者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率先提出:“秦之祖先,起源于戎狄”。包括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在内的不少专家都赞同这个观点。

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秦起源于东方,与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秦人西迁到今天的甘肃东部。

那么,司马迁所说的“西垂”在哪里呢?有的学者说“西垂”就是西部边陲之意,“保” 就是保卫。这自然有一定道理,而且从历史文献来看,秦人到甘肃东部,确实起过拱卫周王室西部边陲的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保”可作别解,“保西垂”就是在西垂之地建立城邦的意思。如果这样的话,西垂就不是泛指边境,而是一个特定的地点了。

盗墓贼抢先出手

正在学者们各抒己见、苦苦找寻之时,盗墓贼的鼻子却已抢先伸向了西垂之地。

一个个消息从礼县传出:大批先秦青铜器、金器、石磬在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出土,许多器物已经流向海外市场。

原来礼县就是西垂!大堡子山就是埋葬秦始皇先祖的西垂陵区!

甘肃考古所考古部主任祝中熹后来著文谈及此事时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嬴秦西垂公陵的发现并非考古界的业绩,却缘于当时十分猖獗的盗墓黑风。”

据他介绍,大约从1987年起,盗墓者不知凭什么感觉,选中了这片山地,盗墓黑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加,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出现了卖吃食饮料的摊位。犯罪分子驾驶汽车、摩托车,手持大哥大、对讲机,自带枪支、匕首,站岗放哨,肆无忌惮。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

后来前去调查的考古学家戴春阳,是这样描写劫后的大堡子山的:“整个山坡满目狼藉,遍布密如鱼鳞、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盗洞”,这位学者用“颤栗”二字来形容他当时极度沉痛的心情。据介绍,大堡子山上的两座大墓足足被盗挖了9个月!

1993年,原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从香港抢救性地购回了秦公鼎、簋等6件礼县出土的青铜器。这些器物清清楚楚地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的字样。青铜器铭文证明,大堡子山就是两位秦公的墓地,他们是首次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的秦襄公,还是后来带领秦人从西垂走出大山,定都“渭之会”的秦文公?目前尚无定论。

在礼县大堡子山附近随处可见散落数千年的陶片。

5路人联手考古

正因为有上述背景,记者一定要到礼县去看个究竟。

10月18日夜,两辆小车摸黑驶入礼县。礼县位于天水西南,西汉水的上游地区。与记者同行的除了田亚岐,还有陕西考古所商周研究室主任张天恩博士,他们对西垂陵区有过一番实地勘探与研究。

到达礼县考古站,记者这才发现,原来这次活动并不只是陕西所一家的行为,而是由甘肃考古所、陕西考古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5家单位发起的一次联合行动,甘肃所副所长王辉博士担任联合考古队的队长。

今年4月,联合考古队已对礼县作过一次缜密的调查,这一次是在上次调查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现。

礼县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木轮双辕车这种先秦时期最流行的生产生活方式。

“葫芦”印证文献

第二天一早,在袅袅的晨雾中,礼县完完全全露出了真面目。这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西汉水泛着银色的光斑,在盆地中央缓缓流过。昨夜,小车就是沿着盆地边缘,在山脚下驶过的。而那座出了名的大堡子山就是我们路过的一个山坡。

在张天恩指领下,记者登上了大堡子山。山不高,而且山坡十分平坦。张博士遥指远处电线杆说,秦公的两座墓就在这电杆附近。山坡上是一片片绿茵茵的麦苗,当年盗痕已难找寻。但是,一片绿地下面,留给考古学家的是两座空荡荡的墓穴。

站在大堡子山上,可以看到西垂盆地全貌。“实际上,这个盆地形似一个葫芦。”张天恩告诉记者:“大堡子山正好坐落在‘葫芦’的腰部,古代秦人为陵地选的位置太好了。”

史载,秦人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眼下这一片盆地就是秦人当年放牧、耕作的场所。到汉代,诸葛亮“六出祁山”反复争夺的祁山也在这一带,可见古代这里应该是一块水草丰盛的好地方。

张天恩说,考古调查业已证明,早在商代后期,周文化就已经进入这一地区。同时,在盆地中还发现了18处寺洼文化遗存,大都在“葫芦”底部(见图),而“葫芦”的上部,亦即盆地的北部,发现了大大小小28处周秦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通常被认为是古代氐羌族(也是西戎族)的遗留。

张博士说:“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试想一下,两种不同文化的人群,同时居住在一条河谷的南北,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呢?当然不难推测这是一种对峙状的分布,或彼此进退,杀伐之声盈耳;或鸡犬之声相闻,而互不来往;或平和相处,互通有无。这正印证了司马迁‘在西戎,保西垂’的记载。”

与“西垂”同时出现在古文献中的还有“西犬丘”和“西畤(音止)”。张天恩用手指向与大堡子山隔水相望的一片绿树葱茏处说,文献中的西犬丘极有可能是西垂的都城,1998年在这个名叫赵坪的台地上曾经出土过一批先秦贵族器物。张天恩认为,如果没有别的更重要的发现,西犬丘非赵坪莫属!礼县赵姓居民特别多,光是赵坪这一地名就有两处。赵与嬴本是一家,这也隐隐说明,礼县确是秦皇故里。

古人重视祭祀,有“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之说。西就是秦人祭天场所。记者随考古队驱车来到一处山腰,山腰上有一片片平坦的土地。在考古人员指点下,记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些盗洞,有的还很新鲜。田亚岐告诉记者,古人建立一座城市,有3个场所是必不可缺的:一是都城,二是陵区,三是祭坛。现在这三处地方在礼县都找到了线索。

在山腰处,有一座山丘,平时云来雾去。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习惯于以这里云雾的多少来判定天气,而古人则认为云雾是与天相连接的;而且这里还发现过古人祭祀遗留的兽骨。据此,考古学家认为,此处极有可能是秦襄公被封诸侯以后祭天的场所。

目前礼县只发现了两位秦公的墓葬,但张天恩认为,根据文献记载,埋在这里的应该还有1到2位秦公。他期望今后的发掘会有新的发现。

这是甘肃礼县永兴赵坪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方壶。

从西垂东进雍城

秦人在西垂与西戎相峙相融200多年。从秦文王起,秦人开始走出连绵起伏的陇南山地,向东发展,先后在“汧渭之会”与稍稍北面的雍城建都,历时294年。

秦代的雍城建在凤翔县城南边的一片开阔的台地上,雍水就在台地南面流过。在去礼县前一天,记者夜宿凤翔,正好看到陕西报纸刊发的新闻:凤翔长青乡孙家南头村发现《史记》中提到的秦都“渭之会”遗址,发掘清理秦墓百余座,出土了一批秦器。孙家南头村台地东约300米的高台上还发现了先秦的建筑遗址。这正是田亚岐和他的雍城考古队长期在这一带工作取得的业绩。

孙家南头村位于河东岸,离河与渭河交汇处不远。秦人在“渭之会”虽说只驻留了48年,但这是秦人从山区来到平原、准备入主中国的第一个立足点。而且,秦人先祖就是因为在这一带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而被封为诸侯的。因此,“渭之会”对于秦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秦人“在西戎,保西垂”,实际上始终没有过上好日子:国君战死的战死,被俘的被俘。有一次甚至连都城犬丘都被占了,险遭灭族之灾。最后还是周天子派了一支7000人的大部队,才保住了西垂。

秦人来到“汧渭之会”与雍城,仍地处偏僻,“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们不甘落后,发愤图强,制定刑法,设立史官,积极参与诸侯间的外交活动。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在雍城完成的。变法后的秦,国势大振,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在凤翔逗留时,记者参观了赫赫有名的秦公一号大墓。这座属于秦景公的大墓,占地 5000多平方米,墓室像一座嵌入地下的倒“金字塔”,光是底部面积就已经接近2个国际标准篮球场的大小。墓底距地平线24米,相当于8层楼高。墓的总体积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比晚于它400年的我国近代发掘的最大墓葬——马王堆一号大墓大20倍,是迄今中国发掘的最大墓葬,人殉186 具,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墓葬中人殉较多的。

而如此规模的秦公一号大墓仅仅是雍城13个陵区中的一个陵区中的一座墓葬而已。占地22平方公里的雍城陵区,面积相当于今日城墙范围内的西安市。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从咸阳到西垂,学者们经过几十年的挖掘与研究终于发现,秦——正如古文献所记载的——实际上是一个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部族。从西垂到咸阳,倔强的秦人背负伟大的使命,走了整整600多年,虽百折而不回。正是这样伟大的生命力,最后推动中国走向了统一。 (记者李坚)

中新网9月10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月9日凌晨5时许,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在三义村勾结村民盗掘当地古墓,并挖出了不少泥陶。这些文物存放在一村民家中,准备倒卖。三义村是汉代帝陵的保护区,村北不远处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长陵。陕西省公安厅和西安市公安局获悉后,立即展开行动。

在该村某户人家的一个侧房里,刑警搜出了200多件汉代武士陶俑和若干陶马。陶俑身高50厘米左右,分别装在一个塑料袋中。它们身上还裹着湿湿的泥土,显然刚挖出不久。为了便于买主修复,就连每件陶俑的残片,都被盗墓贼一一装好。

据介绍,这些兵马俑与杨家湾兵马俑(1965年8月,三义村附近的杨家湾曾出土了数千件汉代兵马俑,专家推断它们出自汉高祖长陵的陪葬墓中)风格相似,但是否是汉高祖长陵的陪葬物品,还有待文物部门予以鉴定。(Huashphoto)

12月10日上午,秦始皇陵脚下的陕西农民杨新满、杨培彦、杨全义等3人代表9名发现人将"关于’秦兵马俑发现人’资格认定的申请报告"交给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当地文化局,要求省级文物部门正式确认他们对兵马俑的"发现权"。

他们说自己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让省级文物部门颁发一个"兵马俑发现人"的证书,并贴上他们的照片盖上钢印,使他们名至实归。

尽管生着火炉,入夜的屋内还是有些冷,杨新满靠近火炉坐着,若有所思。火的光亮从燃烧的煤块上映出,照在一张憔悴苍老的脸上。今天,是他们3人向有关部门提交兵马俑“发现权”申请报告后的第5天。

“还有3天,就是18号,我们的‘发现权’要求可能会有一个结果。”这位当年兵马俑的发现人对晨报记者说:“假如没有被确认,我们将通过法律要个说法,否则,已经去世的其他5个发现人都不能原谅我们。”

然而,晨报记者今天从临潼县文化局获悉,因为“发现权”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政府不可能为他们确认此要求。

发现人干起了签名售书

12月14日早上7时,临潼区以东14里,“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旁的下和村西杨组,66岁的杨新满准时起床,准备出门。

从1995年开始,这个当年一撅头挖出沉寂千年奇迹的农民,告别了土地,过起上下班的生活。他必须在8时赶到秦始皇陵园内的一个商店,替店老板签名售书。

同一时间,兵马俑另外发现人之一的杨培彦、杨志发也要去签名,不过他们是到兵马俑博物馆内的两个商店。

杨新满说,自己读过6年书,在9个发现兵马俑的打井农民中文化程度最高。

不过,第一个干签名的兵马俑发现人却是杨志发。当时,杨志发有一个专门做宣传兵马俑书籍生意的亲戚,但他的书卖得并不好。后来他就找到杨志发说:“爷,你是兵马俑的发现人,你把你的名字签到我这书上就好卖了。”

经不起亲戚的纠缠,杨志发答应了,并得到一个月300元的工资。同时,杨志发红了,作为兵马俑的发现人同克林顿合影,还出国到过日本。

早上8时,杨新满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坐下,桌上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兵马俑发现人杨新满。杨新满说他拿固定的工资,一个月有1000元,卖书没有提成。

因为是冬天,来秦始皇陵园的游客不是很多,一个上午,杨新满没有见到一个游客前来索求签名。

直到中午12时许,杨新满才替一名外国游客签了第一本书,是本英文版的《发现兵马俑之谜》,价格130元。在书的扉页上,杨新满用专门的签名笔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兵马俑发现人杨新满”后,外国游客向他竖

起了大拇指,用英文说:“You are very good.”杨新满甚是自豪,用英文回敬:“T hank you.Bye bye.”

这天,杨新满总共签了9本书。

发现人临终前不忘争名份

晚上下班后,记者陪同杨新满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显得很沉重,询问记者:“你说权威部门能不能把‘发现权’的名号给我们?”

“我也不好说,毕竟没有这样的先例。”记者回答。“不瞒你说,从1985年开始,我们几个发现人就要求权威部门给予确认,当时许多兵马俑的发现人还在世。”杨新满说:“现在兵马俑博物馆在介绍兵马俑发现时,只模糊地说,1974年农民打井时发现,为什么不提我们9个人的名字,这不公平,如果没有我们,能有这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吗?我们也明白文物是国家的,但这和‘发现权’并不冲突。”

杨新满希望,至少省级文物部门给他们颁发“兵马俑发现人”的证书,并贴上他们的照片盖上钢印。他还想,如果可能的话,在兵马俑博物馆内的1号坑前,将他们9个发现者的名字刻在上面。

“否则,我们说自己是兵马俑的发现人总觉得不踏实。”杨新满说,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要追讨“发现权”的根本出发点。

杨全义说,当年发现兵马俑的几个人都感到一种不被理解的失落感。几个月前刚刚去世的另一个发现人杨文学临终前还叮嘱他:“老杨,你一定给咱把名份争到,那是咱一生的英名啊!再不能让别人说咱闲话啦。”

发现人遭遇李鬼签名

另一个令杨新满坚定地讨要“发现权”的原因是,周围出现了多名“兵马俑的发现人”。

杨新满告诉记者,现在兵马俑博物馆周围,以“兵马俑发现人”名义签字售书的人有十几个。“事实上,当年的9名发现人,除我、杨培彦、杨志发、杨全义4个人还健在外,其他5个人杨文海、杨文学、杨彦信、杨宜洲、王普治都去世了。”杨新满感慨地说:“有时,李鬼倒真成了李逵,真正的发现人却得不到尊重。”

还有一件事情令杨新满感到不可理解。一个当时文化馆的同志现在也称自己是发现人,而且经过一些媒体的报道,反而成了“秦俑发现第一人”,在他的眼里,9个当年打井的农民都不是真正的兵马俑发现人。他的理由是,发现人是指发现了价值而言,并非只是简单的发现。而恰恰是他第一个认识到那些兵马俑的价值,然后鉴定修复并得到文物部门的重视和认可。

赵成文教授用头骨复原人像复原楼兰少女后准备揭开秦始皇面纱。

今报讯 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楼兰美女已经被复原成功了!复原了楼兰美女的赵成文教授对外表示,下一步他想把千古一帝——秦始皇进行容貌复原。

赵成文教授在沈阳中国刑警学院任教,在实验室中的他颇为擅长的就是用人的头骨复原人的本来面貌,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赵教授的这一招很管用,但复原古人头像,他行吗?

楼兰美女是1980年在新疆出土的,她叫什么名字、多大了、长什么样,大家都在猜测。在人们想像中,楼兰是个美丽的少女,而实际上,她死的时候已经40岁了,她的身高在1.55米左右。

据介绍,人在成年以后,面部骨骼就不再变化了,只是皮肤有变化,所以赵教授就想以40岁的楼兰妇人为原型,复原出一个18岁的楼兰姑娘。据说,复原的准确率能达到90%。

梦想复原始皇容貌

在复原了楼兰美女之后,赵成文教授有一个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打开秦始皇陵,复原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容貌。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46年的秦王嬴政即位不久,就开始沿骊山修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 209年秦始皇入葬,当时后宫里凡是没有生过子嗣的妃嫔都做了他的陪葬。据说,在他的坟墓里拥有诸多严密的保护措施,目的就是怕人盗挖他的坟墓。专家们说,秦皇陵至今没有发现被盗挖的痕迹,秦始皇的遗体有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还原始皇秦俑帮忙

虽然还没有看到秦始皇的容貌,但秦俑却可以成为赵成文教授的“帮手”。

据专家介绍,兵马俑的原型是与秦始皇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的人的形象。1974年春,考古学家先后发掘出三处兵马俑坑,出土了大约6500个兵马俑,震惊了世界。这些兵马俑都是仿照真人、真马制成的。武士俑高约1.8米,面目各异,神态威严。

赵成文说,有这些兵马俑的帮忙,他在复原秦始皇容貌的路上会减少很多麻烦。(刘东庚)

今日9时,“秦兵马俑大型真品展”将在省博物馆(老馆)正式开幕。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秦兵马俑全国巡展的第七站,来沈展览的85件文物均是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发掘29年来的精品,其中价值最高的是大将军俑、百戏俑,二者各存世3尊,前者代表了秦军的威严,后者代表了秦宫的奢华。此次展出的还有秦车马、木战车、吴钩三件复制品,三者均与原件相同,因原件为国家文物总局明令禁止出馆文物,故只能用复制品代替。此次展出为再现秦军阵的恢弘气势,将使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让您重历大秦王朝的盛世。

秦俑展之四大悬念

今日,秦皇陵兵马俑展将撩开面纱,它,将如何体现恢弘气势?有关部门将如何进行保护?已成为今年沈阳市民的一大关注。

悬念一:何以堪称盛况空前?

据悉,此次秦兵马俑全国巡展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来沈展出的85件文物,均是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发掘29年来的精品,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价值之高,堪称历次兵马俑展之最。而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姿态各异的兵俑精品:大将军俑、军吏俑、铠甲武士俑、战袍武士俑、立射俑、骑兵俑……可谓群英荟萃。而此次展出的百戏俑更是不容错过,这是西安秦俑博物馆仅有的3件百戏俑中的一件,其制作工艺与兵马俑基本相同,但发型、服饰的风格却与兵马俑截然不同,百戏俑是秦代宫廷娱乐生活的生动写照。

此次展出的文物中,青铜鼎是现存最重的秦鼎,重212公斤,是秦陵中的祭器。大将军俑高1.96米,是现已出土的3件大将军俑中的一件。

在整个运送过程中,主办方动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运载工具,四辆七米长的卡车在警方的严密监控下,缓缓驶向目的地。所有运送文物车辆时速均保持在65公里以内,行驶途中不准急刹车、急转弯。

此次巡展已历经六站,依次为:贵阳、成都、杭州、苏州、哈尔滨、长春,巡展每至一地,均引起强烈反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参观者目前已至220万人。

此次巡展国家及各级政府未下拨一分钱的经费,全部费用均由西安秦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筹集,开中国博物馆市场化先河。

悬念二:将如何展现恢弘气势?

“秦王扫六合,虎贲何雄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些熟悉的诗句,令我们不禁对秦王朝产生遐想。那么,主办方将怎样展现秦兵马俑的恢弘之气呢?

据主办方之一的麦点广告策划公司介绍:整个展览将使用现代化声、光、电手段,力图展现“秦帝国”辉煌。

全展览共分为三个展厅:一号厅陈列兵俑,中悬秦始皇画像,在灯光映衬下显示出秦代 “勇士”的威严。“劝君何不带吴钩,连取关山十五州”———置身秦俑之中,相信这样的情怀您也会产生。二号厅陈列秦车马,车马前后两挂,凡12匹马,此次展出的为复制品。所以展出复制品,是因为原品为国家文物总局明令不准出馆文物。三号厅展出箭簇等文物。

全展在灯光的映衬下,以秦兵马俑为主体,以其所代表的秦文化为主题,结合史料与文物,详悉秦帝国短命的根源,再现秦始皇陵的气势恢弘,揭示雄起于西戎的秦人的历史与文化。

全展共分为三个部分:秦的崛起与统一六国;秦始皇与兵马俑;短命的秦帝国。

展览形式将采用纯美展览和具有感染力的可复原景观式展览,辅以必要文字说明、地图、图版、模型、录像等材料,布展具有系统性、生动性及时代特征,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达文物本身所携带文化信息。

悬念三:如何保护文物安全?

文物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主办方与承办方多次表示,将力保文物安全。据透漏:省博物馆内将设多重守卫,且设警犬。同时省博物馆还有秘密武器:远红外线监视器,此监视器可对省博物馆围墙外十数米内的任何微小声音作出反映,前几天刮沙尘暴,该监视器即有巨大反映。

为了保证文物安全,陕西方面特意调来几位经过培训的工人,专门“伺候”85件(组)文物。

同时陕西方面已为此次活动投保1亿元人民币。

悬念四:意义何在?

人文学者孙方迪表示:“秦俑辽宁之行,是中国文化市场进一步市场化的表现,倘若辽宁的文化市场也能如此,那获利的将是我们的子孙。”经济学家马可认为:“陕西有兵马俑,我们有什么?我们是否有效地利用了我们的文化资源?我们的地域文化需要保护起来,我们的老街巷、老影院、老商号……都是我们的财富。”

历史学家严生认为:“在网络、韩流如此汹涌的今天,保护我们的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次打破地域界限,在家门口展出秦兵马俑,孩子们走进展厅,亲眼看到、亲身感受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要比上一堂课的效果更好。”

作家李汉平认为:“观看兵马俑首先是一种对历史的联想,这次展览开发的是后新闻、后文化产品,是运用立体思维打造的一个系统文化工程。”(华商晨报记者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