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城
这肯定不是应景之作。
中秋已过,才想到要写篇公仔饼。
近日闻“奶”色变,对Made in China顾虑再三,惶恐失望之际,却欣欣然看到中国太空人在电视屏幕上作太空漫步,猛然想起我6岁时513刚过,社会仍处於恐慌及重新洗牌之际,美国太空人阿姆斯壮则在7月20日登陆月球,首次实现人类登上另个星球的梦想。
据称当时年近六旬的父亲,在获知这西方创举的消息后,一副难以置信模样,频频低语:怎么可能?没有可能!而那年就在这双重“不可能”下,全国华人度过了一个似乎还来不及领会便神话宣告破灭的中秋;39年后,中国人刚完成太空漫步,並计划4年后才登陆月球,在不晓得是值得欣喜还是有所隱喻的时刻,我却想起昔日外婆在拜月时虔诚的模样,以及当我刻意走到她身旁大声的说:月亮是没有嫦娥的啦!她总轻抚我的头:小孩不要乱说话,而后默唸月光娘娘不要怪罪她的小外孙,並从供桌上拿块公仔饼给我……
时间回溯到6、70年代的童年,月饼花样显然没现在的多,不过,每年农历八月开始,中秋气氛却肯定比现在更为热闹。单以茨厂街一带为例,就有整10家的茶楼饼家张灯结彩,门前掛起一木雕贴金的红木招牌,宣告月饼正式面市;而门口上方更高竖一巨型广告看板,画上嫦娥玉兔、彩云皓月,上面並装饰七彩灯泡,使尽法宝,为的就是吸引路人停步围观。在那不需特別强调要守护传统的年代,传统本来就是年復一年的生活。
根据知食老前辈所云,早年的广州,每逢八月初一上午“吉时”一到,各家茶楼便响起鞭炮,以示中秋月饼正式上市。同时为了旺市,多数店家都会向小孩派发公仔饼,趁机塞上一张月饼单,旨在宣传。后来传到这里,便成为中秋前夕,大人们到茶楼饼家买月饼送礼,店家即附送一些公仔饼,成为討好小孩的赠品;男孩送猪仔饼,女孩赠花篮饼,可吃可玩,因此一般小孩都喜欢这些造型可爱的饼饵多於传统月饼。
所谓猪仔饼,就是造型捏成一只小猪的公仔饼,放入色彩鲜艷的塑胶猪笼里,而花篮饼则是將一个袖珍月饼,装入同样艷色並饰有胶花的花篮內。由於以前玩具不多,这两款可吃可玩的公仔饼,不晓得討好了多少小孩的欢心。
其实,公仔饼並不只这两款,说穿它是旧时月饼的副產品,即製作月饼时用来做饼皮所剩下的材料,弃之可惜,製饼师傅们便將它压入木模,取出后涂上蛋液,放入烤箱內烘出各式吉祥的“公仔”造型,像金鱼、狮子、鸳鸯,蝴蝶等,尤其嵌入黑豆作眼睛,更是维妙维肖。
前阵子到芙蓉参加动地吟演出,午间出来街上喝咖啡走走,在茶室旁见到一神料店前摆了一摊公仔饼,式样齐全,买了一包带进茶室与诗人朋友们分享,竟没想到隔了一两字辈,公仔饼仍然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临走前,大伙围绕饼摊购买拍照,友善亲切的店家一再强调他们遵循传统古方製饼,並教我们辨识饼身较硬是由於新鲜出炉的原故,只要放久后漏了风自然就会变成市面上一般的软度。正当大伙谈得兴起时,店家两兄弟却说,这是最后一年了,年轻一代不愿接手,中秋过后连同神料店便一同走入歷史……
错愕间,我倏然想起多年前一位广州老前辈的慨嘆,说广州的年轻一代早已不知公仔饼何物,甚至將月光饼与公仔饼给混为一谈。我问何谓“年轻一代”?老前辈笑说:50岁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