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改自韓姓 文獻記載力證出處 姓氏有源

何姓來源有多種說法,經過馬來西亞何氏宗親總會整理后,大約可以分為4支傳說,即為出自少典氏、他氏改姓、賜姓及以國名為氏,不過普遍上,大家都認同何氏,其實是由韓姓所改,許多歷史文獻都有記錄。

何姓原出于韓,與周同姓姬氏,史上有“自古韓何是一家”之說,何、韓原本同姓,這是唐代以后所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

避開殺身之禍

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滅六國,后來秦始皇在搏浪沙被伏擊,懷疑是六國貴族所為,下令密探偵查,密談逐戶查訪外來者姓氏,韓四世孫信公長子韓瑊被密談質問其姓。

韓瑊當時未知對方為密探,恰好當時天氣寒冷,故以玩笑心態指著河水,以水寒比喻為“韓”,說那就是他的姓,密探就以為韓瑊姓“河”,又起疑質問是否三點水,韓瑊就回答他是人,自然是以人為旁的“何”,密探見沒有可疑后就離開。

后來,韓瑊得知那人是密探后十分震驚,也慶幸因指河為姓而避開殺身之禍,遂改“何”為姓。

和藍麥紀有血緣關係

何、韓、藍、麥、紀,五姓原為宗親,流傳已久,何氏出自韓氏,也和藍、麥、紀有血緣關係。

何、藍兩姓聯宗,發生于唐朝福建漳州的平和地區,何家孩子出嗣給藍家傳下藍家宗脈,所以閩台一帶何藍宗親互不通婚,在福建省及台灣民間,何與麥、紀也具有聯宗關係。

另外,西漢開國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斬,當時宰相蕭何為保全韓信血脈,就把韓信2個兒子藏匿粵中,還把“韓”拆成卓、韋二姓。

在南宋末期,金兵入侵,何江黎三姓祖先率家南遷時相遇,還結為兄弟,后來兵荒馬亂,三姓先賢被迫分散嶺南各地,為紀念祖先的情誼,多地方都設有三益堂、三益館、三益祠等,我國還有江黎何韓四姓義墓。

祖墳風水帶旺後代成就

何遠平相信何氏宗親在政經文教上成績不匪,與他們的祖墳風水不無關係。

“經濟上以何人可創辦人何繼昌為最,而政壇上則是以曾經擔任內閣部長及馬華署理總會長的何文翰成就最高。”

他說,在七十年代,何文翰在獲選為馬華署理總會長之前,曾經出任內閣部長一職,然而較后當選了署理總會長后,卻無緣在來屆大選中上陣,也因此而丟官。

“當年也是我們的江黎何韓祖墳風水遭到破壞,而影響了仕途。”

他指出,至九十年代,總會向破壞風水者提出訴訟,當時我國江黎何韓氏宗親又開始在各界上活躍,尤以政界為多,有多人出任內閣部長、副部長、政務次長、州行政議員等。

“如此不可謂不是風水祖先庇佑關係使然,並非全然無稽之談。”

祖先150年前來馬拓展

何遠平說,江黎何韓氏祖墳于光緒3年時建起,證明祖先來到我國已經逾150年。

他指出,他們重建祖墳時,還挖出了有200年歷史的古幣,可說是見證了吉隆坡的開拓史。

“我們先賢是有參與國家建設,在這兒落地生根,並非某些極權組織所說的外來者。”

堂號以瀘江堂為主

何氏堂號主要以瀘江堂為多,是紀念晉代何楨,他是瀘江人氏在魏幽州擔任刺史、廷尉,之后入朝為尚書、光祿大夫。

他為官清廉,秉公辦事,何氏后人為了紀念這先人,就以瀘江為堂號。

另外,何氏的主要堂號還有“撫逸堂”、“學海堂”、“敬亭堂”等等,不過在我國仍是以瀘江堂為主。

何遠平:未來目標
重修大廈以會養會

大馬何氏宗親總會會長拿督何遠平指出,他們未來的目標打算把何氏總會大廈進行美化,改造適合商業用途的現代化大樓,達到以會養會的目的。

他說,何氏總會大廈落成至今已經有33年歷史,經過漫長歲月和風雨洗禮,已經十分殘舊,內部設施也破爛不全,必須予以重修美化。

他指出,雖然大廈已經殘舊,然而結構穩固,予以美化后,他們打算把大廈改造成酒店或改成辦公大樓2個選擇。

“我們現有18個房間,預料重修后會有30房間,可以作為酒店,讓總會擁有固定收入,達到以會樣會目的。”

他說,另一個選擇就是改建成辦公大樓,出租作為教育中心,他們打算在頂樓加蓋,作為該會的祠堂以及活動中心。

另一方面,何遠平指出,除了美化大廈外,他們也打算成立清寒子弟助學金,資助宗親孩子深造,日后為國家效勞,也發揚總會。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