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

原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子,是化学元素最小组成单元,是组成分子和物质的基本单元,它具有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中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Z,是组成原子核的质子数。原子是非常微小的粒子。假设原子是球体的话,典型原子的直径大约是10-8厘米, 质量大约是10-23克。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中心是一個微小的由核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占据了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緊密地堆在一起,因此原子核的密度很大。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大至相等,中子略高一些。質子帶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是电中性的。所以整个原子核是帶正电荷的。原子核即使和原子相比,还是非常細小的——比原子要小100,000倍。原子的大小主要是由最外電子层的大小所決定的。如有原子是一個足球場,那原子核就是場中央的一顆綠豆。所以原子几乎是空的,被电子佔据著。

电子是帶負電荷的。它們遠比質子和中子輕,質量只有質子的约1/1836。它們高速地圍著原子核運轉。电子圍繞原子核的軌道並不都一樣。它們在一些叫電子层的區域內圍著原子核轉,那些最接近原子核的在一层,遠一些的又在另外一层。每一层都有一個數字。最內层的是层1,外一层的是层2,如此類推。每一层都可以容納一个最高限量數的电子數目,层1可容納兩个,层2八个,层3十八个,层4三十二个,越往外层可容納的电子就越多。若设层数为n,则第n层可容纳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不大于8个,最接近最外层的电子层不大于十八个,但也有特例。

在一顆电中性的原子中,質子和電子的數目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中子的數目不一定等於質子的數目。帶电荷的原子叫离子。電子數目比質子小的原子帶正电荷,叫陽離子。相反的原子帶負電荷,叫陰離子。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小于四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稳定的结构,成为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四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稳定的结构,成为阴离子。

原子序決定了該原子是那个族或那類元素。例如,碳原子是那些有6顆質子的原子。所有相同原子序的原子在很多物理性质都是一樣的,所显示的化學反應都一樣。質子和中子數目的總和叫質量數。中子的數目對該原子的元素並沒有任何影响 —— 在同一元素中,有不同的成員,每个的原子序是一样的,但質量數都不同。這些成員叫同位素。元素的名字是用它的元素名稱緊隨著質量數來表示,如碳14(每个原子中含有6个質子和8个中子)

只有94种原子是天然存在的(其餘的都是在實驗室中人工制造的) 每种原子都有一个名稱,每个名稱都有一個縮寫。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不同原子的化学性质将它们排列在一张表中,这就是元素周期表。为纪念门捷列夫,第101号元素被命名為钔。

[编辑]
原子結構發展史
前40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列特提出原子的概念。
1803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說。
1833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法拉第电解定律,表明原子帶電,且電可能以不連續的粒子存在。
1874年,司通內建議電解過程被交換的粒子叫做電子。
1879年,克魯克斯從放電管(高電壓低氣壓的真空管)中發現陰極射線。
1886年,哥德斯坦從放電管中發現陽極射線。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證實陰極射線即陰極材料上釋放出的高速電子流,並測量出電子的荷質比。e/m=1.7588×108 庫侖/克
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油滴實驗測出電子之帶電量,並強化了「電子是粒子」的概念。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有核,且原子核帶正電、質量極大、體積很小。其條利用(粒子(即氦核)來撞擊金箔,發現大部分(99.9%)粒子直穿金箔,其中少數成大角度偏折,甚至極少數被反向折回(十萬分之一)。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分析了元素的X射線标识谱,建立原子序数的概念。
1913年,汤姆生之質譜儀測量質量數 , 並發現同位素。
1919年,拉塞褔發現質子。其利用α粒子撞擊氮原子核與發現質子,接著又用α粒子撞擊棚 (B) 、氟 (F) 、鋁 (A1) 、磷 § 核等也都能產生質子,故推論「質子」為元素之原子核共有成分。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利用α粒子撞擊鈹原子核,發現了中子。
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湯川秀樹建立了介子理論。

哦!谢谢楼主的资料哦!原来如此的。

war… less ppl put this keh wor… keng ~

下面是引用jeeshyan于2006-07-21 15:49发表的:
哦!谢谢楼主的资料哦!原来如此的。

这是物理上的基本知识,化学上的元素也是和物理上的理论息息相关,结果读到我们头昏昏的!

o…

谢谢分享

我要慢慢研究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