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都不同 台湾叫小老鼠 南韓叫蝸牛 德國「小猴子」瑞典「大象鼻」

電子郵件住址「@」許多人在用,台灣人稱它「小老鼠」,台大外文系美國籍副教授史嘉琳覺得有趣,向其他國家語言學者進行調查,發現這個符號在不同語言中的稱呼多樣,在南韓叫蝸牛,在德國叫小猴子,到瑞典則成大象鼻子。據史嘉琳(Karen Steffen Chung)從1996年開始進行的三次調查,德國與許多東歐國家都叫@猴子或是猴子尾巴,鄰近的荷蘭人還說@是「猴子蛋蛋」。
俄國人稱@為小狗、南韓叫它蝸牛,瑞典人最拿不定主意,叫它大象鼻子、貓尾巴、肉桂捲或猴子尾巴。芬蘭、南非、印度、中國普通話、廣東話與日語都是直呼英語的at,不然就是轉成相近讀音。
對於創造電子郵件地址寫法的湯林森(Ray Tomlinson)來說,這些都是他在1971年採用@符號時始料未及的。湯林森當初只是採用打字機上記帳時所用的符號,避免與其他字母混淆。

民眾:較像蝸牛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陳永昇昨說,@早在十幾年前在台灣就被稱為「小老鼠」,誰取的已不可考。台北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王富祥說,@在不同國家有不同名稱,與當地文化常見圖像有關。史嘉琳也說,不同語言的人從@看到他們原已熟悉的形象。上班族洪敏佳說:「@看起來比較像蝸牛,但在台灣稱小老鼠已久,要改口太麻煩。」民眾陳佳鑫也說:「比起小老鼠,@更像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