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廣東碉樓 列世界遺產

中國境內的世界遺產昨天再添兩處,包括廣東省開平市的「碉樓與村落」及雲南省、貴州省與重慶市等地的「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別獲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中國境內的世界遺產景點增加至35處,位列全球第三。
中新社報導,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於紐西蘭基督城舉行,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廣東省「開平碉樓與村落」是當地華僑與村民為避免洪水盜匪,結合國外與在地風格建成的碉樓與村落,興盛時多達3000座碉樓,目前有1833座完好,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

三省喀斯特地形並列
而獲選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中國喀斯特(指石灰岩受水溶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則是由雲南省石林縣、貴州省荔波縣與重慶市武隆縣等地共同組成。對當地水文網絡的研究與長江三峽形成提供寶貴的地貌證據,被評為「完美有充分代表性的自然美景」。

六處世遺恐遭到撤銷
在此同時,北京市故宮、天壇、頤和園、雲南省三江並流、麗江古城與及西藏布達拉宮等6處原有的世界遺產,因過度開發遭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黃牌警告」。其中三江並流區(指怒江、金沙江與瀾滄江在峽谷中並流卻不交匯的特殊景觀),若明年度「驗收」仍未改善,將撤銷世遺頭銜。
本屆世界遺產大會將舉行至7月2日,共審議39個國家的45個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昨天澳洲的著名景點雪梨歌劇院也獲選。被列入世界遺產項目的優點是可受到國際公約保護,更可在受天災、人禍時,由全球協助救災。
2.jpg

代表了上帝之手與人類之腦的作品,最新一批世界遺產,昨在新西蘭「花園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公佈。新鮮出爐的世界遺產至少有14個,來自中國的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及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及重慶武隆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都入選,當中開平碉樓是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產,此舉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由33個增加至35個。而20世紀建築代表作、澳洲悉尼歌劇院亦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被譽為「中西建築藝術長廊」的廣東開平碉樓,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原為地方氏族的公用樓房,至十九世紀末,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歸國華僑的聚居所。現存的1,800多座庭院式和別墅式建築物,風格亦中亦西,亦土亦洋,具歷史考察及旅遊價值。
分散在開平15個鎮的碉樓群,向有「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之稱,其建築藝術和裝飾風格令人嘆為觀止。古希臘風格的柱廊、古羅馬風格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風格的葉形券拱和鐵雕、哥特建築的券拱、巴洛克建築的山花以及工業派的建築藝術……碉樓群在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次被挑選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包括三門里村落、錦江里村落、自力村村落與方氏燈樓、馬降龍村落群。其中,座落在赤坎鎮三門里村的迎龍樓,是當地現存最早的碉樓,有近500年歷史,由關氏家族興建,當時主要用於防匪及防洪水。隨後才逐漸有住人及辦學等功能的碉樓出現。
至二十世紀20、30年代,開平碉樓興建進入全盛期,達3,000多座。當時,美國、加拿大等排華,不少早年出國謀生的開平華僑,回鄉買地起屋,興建一座座碉樓,逐漸形成獨特小社群。

中國南方喀斯特
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綑綁,獲聯合國世界遺產大會全票通過,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石灰岩地貌區(又稱喀斯特,Karst)。三地擁有經過幾千萬年地質變化所形成的不同山川景觀,雲南石林有「天下第一奇觀」之稱,三年前已獲聯合國確認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貴州荔波的錐狀和塔狀石灰岩地貌,及重慶武隆的天生橋、地縫、天坑群等景觀,同被形容為人間仙境。

澳洲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1973年落成,外形酷似帆船,建成後成為悉尼地標,也是20世紀最設計獨特的建築。

日本島根懸石見銀山遺蹟
16世紀初是日本最大規模的銀礦山,1992年全面關閉,遺也逐漸被森林淹沒,但當局把銀山一帶的寺廟神社、民居和街都保存得很好。

南韓濟州火山島和熔岩洞
火山島上屹立1,950米高的漢拿山,有各種奇形怪狀的岩石和壯麗的火山湖,熔岩洞窟有獨特壯觀景色。

西班牙泰德國家公園(Teide National Park)
位於特內里費島,高3,718米的泰德火山,是世界第三高火山,扭曲的火山岩與千變萬化的雲海構成壯麗景色。

加蓬洛佩──奧坎德生態系統與文化遺蹟
(Ecosystemand Relict Cultural Landscape of Lope-Okanda)
結合茂盛的熱帶雨林與殘留的稀樹大草原環境,有多種瀕危哺乳類動物棲息,也有新石器和鐵器時代的洞穴、鐵器遺蹟和石刻,同時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

馬達加斯加阿欽安阿納(Atsinanana)雨林
該島在6,000萬年前和大陸分離,島上的動植物得以在隔離狀態下繁衍成獨有品種,尤其是靈長類;島上有72種哺乳類動物被列瀕危物種。

納米比亞特威飛爾泉(Twyfel fontein)
留下了大量岩石石刻,記載了晚石器時代以來當地人狩獵情況。

南非里希特斯韋特文化及植物景色
(Richtersveld Culturaland Botanical Landscape)
納馬族人(Nama)2,000年來一直在這片土地放牧,保留半游牧民族的生活模式。

伊拉克薩邁拉考古城
(Samarra Archaeological City)
8世紀阿拔斯王朝(Abbasid)建立的古城,是古伊斯重要城市,曾建造過大清真寺及螺旋塔,但這些古蹟迄今只有20%被挖掘出來。

斯洛伐克、烏克蘭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
(The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
展示了原始溫帶森林在不同環境下的生態,保留了多種珍貴品種山毛櫸和賴以為生的生物物種。

土庫曼尼薩城(Parthian Fortresses of Nisa)
由新、舊城組成,在公元前3世紀安息王朝的重要城市,近2,000年來一直未受打擾,完好保存了古文明的遺蹟。安息王朝受古希臘和羅馬文明,也受中東文明影響。

印度紅堡建築群(Red Fort Complex)
位於德里舊城東北部,呈不規則八角形,由莫兒王朝第五代國王沙杰汗花了10年時間建成。紅堡由巨大的紅沙岩城牆包圍,雖是回建築,但融和波斯、帖木兒帝國和印度風格。

話你知:列世遺帶動旅遊收入
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科文組織負責執行的計劃,以保存對全世界都有自然或文化價值的事物為目的。它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可享有兩項實質好處:一是帶來顯著的觀光收入,二是可獲得國際提供的專業技術與資金的支援,維護自然景觀與文物,這兩項益處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