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 赫見史前陶片 距今四千五百年 如確定遺址 停車場遷走

北市文化局近日在大龍峒台北孔廟旁空地,發現距今四千五百年新石器時代遺跡,對研究史前人類移動幫助甚大。考古學家劉益昌昨天指出,原本預定挖掘清代輦(音同拈)寶輪遺跡,居然挖到史前文化的石槌與陶壺片,十分驚喜。文化局預計定為全市第六處「市定遺跡」。

意外收穫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共在此空地下二至三公尺處挖掘出十一片陶片與一顆石槌等史前物品。他表示,根據挖掘圓山文化遺址經驗,這些破碎陶片應是來自多個新石器時代的炊煮器具陶壺,表面還有繩紋可幫助快速受熱,至於橢圓形石頭的其中一面尚可窺見留有敲撞凹痕,研判應是史前人類隨身攜帶、使用的石槌。

擴大試探地點
北市文化局指出,台北地區最古老的史前遺跡是距今五千年的「大坌(音同笨)坑文化」,後來發展形成距今三千五百到四千五百年的「訊塘埔文化」,過去只知訊塘埔人在圓山、芝山岩一帶定居生活,今在孔廟旁空地挖出陶片群後,可證實訊塘埔人的移動範圍曾達四公里外的大龍峒地區,研判應是搭船橫渡台北湖而來。
文化局科長王逸群昨說,因目前發現的史前物品數量有限,無法確定訊塘埔人當時是到此「旅遊」,或者在此形成聚落居住,所以近日就會擴大試探地點,包括大龍國小停車場預定地等處。即將接任文化局長的立委李永萍昨表示,如確定是大片遺址,會另尋地點興建停車場。
劉益昌昨說,他實在沒想到在已經住滿了人、蓋滿了房子的台北地區,還能挖出距今四千多年的史前遺跡,「實在太讓人驚喜了」,也顯示人類跟土地的關係密不可分,只要生活過就會留下線索。

列為市定遺址
文化局表示,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發現遺跡後就應立即停止營建與開發行為,將把大龍峒史前遺址列為市定遺址,是否升格為國定遺址則視後續挖掘情況而定,北市轄內尚有圓山、芝山岩、內湖採石場等五處遺址。

大龍峒史前遺跡資訊表
◎現況:孔廟六藝廣場發現有疑似清代輦寶輪遺跡,挖掘發現11片破碎陶片與一顆石槌,應是新石器時代「訊塘埔文化遺址」。
◎規劃:近期將擴大試探點,範圍包括大龍國小停車場預定地等,了解是否為大範圍史前聚落遺跡。
◎意義:證實圓山文化聚落移動範圍曾達此處,兩者距離4公里,研判應是搭船橫渡台北湖抵達該處。
◎定位:文化局計畫列為「市定遺跡」,為北市第6處市定遺跡。
1.jpg

真的是意外的受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