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球
丧礼上的盖棺封钉仪式,是家眷最后一次看望逝者面容,隨封钉就不能再见到逝者容貌了。当然,现代的透明棺木就没有这个问题。以前的封钉是在出殯之前进行,以让家眷依依难捨地多望几眼逝者。我国酷热的天气,当然不允许多日才封钉,而冷气和透明棺木的產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封钉一般採用5支铁钉,棺木4角各一支外,另一支钉在棺木之头,称为“子孙钉”。钉谐音丁,含有“添丁”、“出钉”之意。
林明义主编《台湾冠婚葬祭家礼全书》云:“和尚或道士於读经后,在棺材上钉上钉子,称之‘封钉 ’,把棺材的4角钉上4只长铁钉。如果死者为母亲,就要由外戚来打钉,打钉的时候要说好话……‘封钉’的人可得到一个红包。如果死者是父亲,就由同姓且是好命人或同辈来说好话和打钉,同样有礼金,最后钉下的一支钉为‘子孙钉’,要轻轻的钉下,再由丧主咬下来,並削下棺木的一点点,一同放在灵桌的香炉里保存,等到第二天才丟弃。兹举封钉时说的好话一例: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傢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戊己土,子孙寿元如彭祖。”
太平的福建人不用子孙钉,以前的客粤人士有,而且在下葬时才拔下来收藏。马六甲的子孙钉则是钉在棺木旁边,也是在下葬落壙时由殯仪工人以手拔出,倘若钉得过紧,就以钳子拔之。一般拔与否,得由道士和尚安排。客家、海南和福建南安人士,以及道士主持的丧事都会拔出,並放在逝者香炉里,直到拆除灵桌时,与香炉一起焚化。不拔出的为峇峇等其他籍贯人士,以及观音亭和尚主持的。现在只要不安灵桌的,也一样不拔出了。(真真长生店东主林炳耀,马六甲,2008)
《星洲广场》主编转发一封读者电邮给我,这位女读者问为何在奠祭逝者时,地上的红地毯要掀起一角?
丧事上的奠祭,凡外人奠祭,诸如女婿(半子,被当非孝眷的外人)、亲家、朋友及社团代表等,在奠祭时,丧家就得在地上铺上红地毯,因为他们是外人,就得以外人的礼相待。而人们对於这些外人奠祭时,必须掀起地上红地毯的一角,感到费解。
据刘浩然著《闽南侨乡风情录》说:“灵前设有拜垫,拜垫之上,覆盖二层布单,上层红色,下层白色,弔唁宾客进门之时,幃內孝眷应立即举哀,招待者陪来客到灵前,客人须在拜垫上掀开红布单一角,露出下层白布方为合礼,因丧家原不得有红色,所以覆盖红布单乃为尊重客人而设,而客人亦应尊重丧家,因此掀去红布一角,露出下层白色……”
马六甲的丧家会自备红被(以被单代地毯),不然就由殯仪工人准备一块红布,奠祭的宾客则掀起红布折成一半。拜毕红布又铺成原样,每位宾客都得自己掀起红布。
太平的红被单愈来愈少见,现在几乎都以一张红纸代替,实在寒酸。以前,逝者是男性则掀起左角,女性掀起右角。设使夫妇俱亡,就折成一半。如今的人们都不懂得如何折法,殯仪工人也乱掀乱折,诚然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