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探奇

黄子超

东湖坪客家围屋

我曾经到过北京,见过慑人的长城和紫禁城,领会到老祖宗建造大块头的本领,不过一直以为中国的传统民宅多数是矮小的砖房或木屋,大富人家盖的也是两三层楼的木建筑,没有欧洲那种石头堆叠而成的雄伟堡垒。我错啦,原来中国南方的乡间竟然也屹立著一栋又一栋巍峨挺拔的城堡!

我在广东北部的始兴到过两个客家村转悠。客家人从遥远的地方往南部迁徙,一开始收到当地人排挤。当然啦,你来抢我们的地盘, 我还对你客气什么;地方土匪要打抢的话,首號目標是外地来的客家人。於是客家人盖了坚固的城堡,捍卫他们好不容易在异乡重建的家园。

客家人的城堡,最有名的是那种飞碟造型的围屋。听说飞碟只降落在福建,广东境內好像没有这种不明飞行物。我在始兴没看到飞碟,但目睹了同样壮观的客家城堡。

离始兴市中心几公里的东湖坪,有一圈明清年间曾姓富商盖的客家村。通往村口的小径树立一排翻修过的牌坊,走完牌坊是一座城堡,在黄昏里显得特別高大。我这几天搭公车在乡间乱逛时,在路旁看过不少客家村,大多按照同样的格式建造:整个大家族或整个村都包在两三层楼的围屋里,一旁则是高大的城堡,平时当仓库,危难时变避难所兼炮楼。造型类似,多呈败状。

东湖坪的客家村毕竟是旅游书上介绍的,观光局整修过,尤其是那座城堡,显得很新。淹水或抢匪来时,全村人躲进城堡里,里头囤积的食物够他们耗上一段时间,城墙上还设有抢眼,幽静的黄昏不见人影,我试想像当年的枪火和硝烟。

年轻一代不爱围屋

方方正正的围屋有三重,外围的房子套住里头两围,在狭窄幽暗的迷宫里穿梭,很难弄得清方向。敌人如果攻打进来,抢了东西也一时出不去呢。其中一间小屋据说以前是个银库,最妙的是墙上有一些神秘线条和图案,据说是个藏宝图!相传日军攻入前,村人把財產分散藏到几个隱秘地点,把线索画在墙上,但知道秘密的人都死了,藏宝图至今没人能解。

有个老人兴高采烈地向我介绍这里的歷史,他的广东话腔调很重,我只听懂几成。“那时我还小,號角一吹,我们小孩急忙往屋里躲,外围四方的大门都紧锁。平时晚上我们都不出门,外头很危险啊。”

他说的是他小时的事,现在是日新月异的年代,年轻一代不愿意住在陈旧的围屋里,纷纷在围屋外盖起平房。昏暗的小巷里,发现上方有副寂寞的棺木,不知是哪个老人为自己准备的。四处空荡荡没有动静,敌人也罢,故人也罢,早已消逝。整个村子冷冷清清,不见其他游客,只见几个老人和小孩,应该是曾氏的子孙。这里现在叫做“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我想再过几年,客家人纷纷搬出去,只留下一个空壳让游客拍照。

岭南第一大围

除了东湖坪,始兴附近的隘子镇还有另一个有名的客家围屋。从始兴出发,搭公车在山间小路盘绕两小时才到隘子镇。我从车站走去,一路经过稻田,过了一座小桥,城堡在河边的沙洲上出现,远看有点像缩小版的紫禁城。满堂围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堡,据说始兴的一个富豪前后花了二十八年盖好。现在上层全是脚架和罩著绿色的纱网,在进行著大规模的翻新。我以为白跑一趟,绕到前门去,还是可以进去。有一家人在庭院里摆满食物, 在吃火锅,应该是后代吧。祖业让政府用来当观光工具,他们有何感想?

有个老婆婆热心地和我说话,带我进去她的小房,拿出一张纸递给我。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介绍大围的资料。

“一块钱。”原来她的热心是有企图的。老婆婆是那样理直气壮,我不知道怎么拒绝。我犹豫了一下,掏出一个一元的硬幣。

资料上说以前围墙的青砖都是工人细心打磨,主人限定每人一天只可以磨三块。求的是完美,让大围千年不倒。围主在完工之前知道三个儿子在外面买了各自的房子后心灰意冷,剩下的工程就隨便多了。他没料到百多年后毕生心血还有机会在观光局手中重振威风。

再跨过一道门槛,工程在进行著,我不能再深入了。高耸的围墙砌过新砖,四个角头是炮台和枪孔。当年这片穷乡僻壤的盗匪应该无法想像城堡主人的到底有多少財富,只知道找机会分一杯羹。

先辈留下来的文化符號

城墙刷过新漆,砖与砖之间的缝隙还用白漆描过。青砖当年用糯米紧贴,现在用石灰,但还是一样一丝不苟,不让歷史有喘息的余地。围屋不久將摇身一变,又是另一个收门票的观光景点,彷彿在招徠:各位远方的朋友,这就是“岭南第一大围”!

我转过去旁边的一座小围屋,相对小巧得多。里头还住著很多户人家,当时没有游客,他们看到我也没什么反应。可爱的小孩在玩闹,说著我听不懂的话。是客家话吧。接著我走上狭窄的楼梯,墙上有不少对联,还有孩童识字的图表。往深锁的窗口张望空荡荡的房间,楼上早已人去楼空,楼下仅存的几户人家几时会搬走……

这些在南方田野中屹立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城堡,是先辈留下来的文化符號。后代遗弃了,旅游局捡起来,粉刷一番,再屹立几个世纪。至於前人的豪情和艰辛,我们也只能在翻新后的城墙里凭弔了。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