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小本乳仔草、乳仔草、紅苓草、紅乳仔草、紅尾仔草、烏仔目草、千根草、萹蓄、過路蜈蚣。
【來源】為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小飛揚Chamaesyce thymifolia (L.) Millsp.
【說明】本植物普遍見於金門全境平野及山野,其英文名字為Common milkweed,可見其是很常見的植物。它屬於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汁,常帶紫紅色,莖在基部分枝甚多,多平鋪地面,並向四面八方伸展。其整體外形也看似百足蟲,只不過相較於同屬植物大飛揚,它可謂是「小蜈蚣」。單葉對生,葉片呈卵形或長橢圓形,基部歪斜,具短柄,葉緣為鋸齒狀。花序呈杯狀,多數排列成密集的腋生頭狀花序。總苞片鐘狀,外面密被短柔毛。
花期幾乎全年,花單性,無花被,雌、雄花生於同一總苞內。雌花單生於花序中央。雄花幾朵位於雌花外圍,每花僅1雄蕊。蒴果卵狀三稜形,被短柔毛。種子光滑。小飛揚原本也屬於大戟屬(Euphorbia) 植物,但在臺灣植物誌第2版被歸入新屬地錦草屬(Chamaesyce),該屬的植物其葉皆為對生,這樣的分類更方便學習植物者入門。
藥用方面,全草鮮用或曬乾用皆可,有清熱、收斂、利濕、止癢、解毒、消炎之效,內服能治腸炎、瘧疾、濕疹、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皮膚炎、乳癰、小兒爛頭瘡、血痔、瘡癤、疥癬等,症狀嚴重時,也可同時採鮮品搗敷外用,以加強療效。民間常將小飛揚與鳳尾草合用,可治細菌性痢疾;與白頭翁合用,可治腸炎下痢。
【效用】全草有清熱、利濕、收斂、止血、止癢、解毒、消腫之效。
治急性菌痢、腸炎、痢疾、泄瀉、濕疹、過敏性皮炎、小兒爛頭瘍、乳癰、疔瘡、痔瘡,解胡滿藤毒。
用法:
1。 治解青草毒:金銀花7錢、金針花根1兩、綠豆4兩、甘草5錢,水煎服。
2。 治少女月經來腹痛:(1)紅香茅煮水服。(2)小飛揚草、白龍船花、白花益母草、白肉豆根各1 兩, 當歸3錢水煎服,1小時後則不再痛。
3。 治血尿:紅乳草1兩、筆仔草1兩半、川黃蓮3錢,水煎服。
4。 治痢疾,全草加蜜煎服。
5。 治淋病:與虱母子頭、淡竹、通草、筆仔草、車前草各5
錢,水煎加冰糖服。
6。 治瘡舫及慢性皮唐炎:加苦藍盤根及本首烏各5錢,水煎
服。
7。 治香港腳及一切皮膚疹;小飛揚5錢,埔銀及蒼耳草各4
,水煎服。
8。 治糖尿病:加豬母乳或白豬母乳合用,水煎服。
9。 治慢性膀恍炎:加車前草各l兩,水煎代茶飲。
10。 治濕疹、皮炎、皮膚搔癢:小飛揚鮮品,煎水洗患處。
11。 治香港腳:本品水煎加黑糖,當茶喝。
12。 治乳癰,鮮品加黑糖搗攔,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