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浪 龍頭巖點綴小桂林 武林風罩怡保江沙路

桂林山水甲天下,素有“小桂林”之稱的怡保也不遑多讓,其中尤以怡保江沙路上的好山好水更是引人入勝。說到好山,那必然非“懸”陡峭山壁而建的龍頭巖神廟莫屬,說到好水,當地人必定二話不說,直指“園中有湖,湖後有園”的崑崙浪休閒公園。

龍頭巖和崑崙浪兩地,無論是名稱或是景致,都恍如金庸武俠小說裡各大門派立派之地,或是高手論劍比武之地。

不過,龍頭巖不是《鹿鼎記》裡的神龍教的據點,崑崙浪也不是《倚天屠龍記》裡六大門派之一的崑崙派的所在地。

龍頭巖是一座“懸”陡峭山壁而建的神廟,遠看有如一頭猛龍欲衝天而飛時突然化作石頭的天然雕像;崑崙浪則是一座駝鳥、鼠鹿及猴子遍地跑的山中公園,近看有如東晉詩人陶淵明心向往之的桃花源。

崑崙浪雖名如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六大門派之一的崑崙派所在地――崑崙山,不過,她終究不是武俠小說裡的虛擬之地,而是江沙路上一個新興的旅遊勝地。

群山環繞的崑崙浪之所以名如中國靈山崑崙山,那純粹是因為譯音之妙,而非因為她形似靈山。據悉,崑崙浪被開放經營之前,居民因常見老鷹在當地上空盤旋,遂將之取名為Gunung Helang(老鷹山),簡稱Gunung Lang。結果,當地華裔較後只根據其簡稱,將之音譯為“崑崙浪”。

崑崙浪位於怡保江沙路上,佔地70英畝,是繼DR公園及蘇丹阿茲蘭沙公園後,怡保第3座休閒公園,開放9年來仍然保持著自然美態,恍如一個人煙罕至的世外桃源。

這裡有山有水,有樹有花,山腳有飛禽走獸,湖中有鯉魚龜蝦。遊客身處其中時,除了可飽覽湖光山色及奇花異草的美態,同時還可近距離接觸在園中自由自在活動的駝鳥、鼠鹿及猴子、在湖中悠游嬉戲的鯉魚與黑龜白龜,以及在湖畔“搔首弄姿”與覓食的水鴨。

與世隔絕桃花源

遊客抵達崑崙浪的入口處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約5層樓高的人造瀑布。接著,遊客可在設於入口處的柜台購買飼料,以餵養湖中的鯉魚及水鴨。

只要往湖中撒一小把飼料,就會看到七彩鯉魚成群結伴衝上湖面逐食,平日鮮少“露面”的黑龜白龜通常也會現身,排開魚群逐食飼料。剎那間,原本靛綠色的湖面忽然變得七彩繽紛,而此起彼落的鯉躍湖面破水聲,以及群魚逐食的聲音,也使得平日靜謐無聲的湖面熱鬧不已。

接著,遊客可以花費3令吉購票搭船到設於湖對岸,依山而建的公園一遊。下船後,遊客馬上會發現眼前豁然開朗,自成一個天地,有如與世隔絕的桃花源。

這座人造桃花源裡設有數棟外型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如馬來高腳屋、馬來傳統涼亭及4層樓高的瞭望台等,供遊客歇息及登高觀景。此外,桃花源的另一角也設有兒童遊樂場,以及豢養著數頭鼠鹿、駝鳥及成群猴子的開放型動物園。

只要踏進動物園,即可感受與鼠鹿、駝鳥及猴子“擦肩而過”的美妙感覺,若想進一步“貼近”這些溫馴的動物,遊客可以把水果及花生等食物攜帶入內,屆時,猴子必然成群結隊趨近討吃。

河婆老婦賣擂茶

江沙路除了有引人入勝的優美景點,還有讓人“食過返尋味”的擂茶美食。

在江沙路經營擂茶檔的72歲河婆籍老婦劉總花說,她早年曾到美國“跳飛機”,十多年前才返馬落腳。回國後,她先是在當地販賣板麵,後來在一次偶然機會下,朋友吃過她的拿手好菜――河婆擂茶後,紛紛豎起拇指讚好,並不斷慫恿她改賣擂茶。就這樣,她開始在當地賣起擂茶來。

“基本上,所有河婆人都會烹煮擂茶,只是大家的‘技術’不同。每個人都是以各自的喜好,選用不同的材料烹煮擂茶,所以就會煮出不同口感的擂茶餐。”

她披露,一般擂茶餐都是採用六七樣青菜搭配而成,如長豆、韭菜、樹仔菜、芥蘭、菜心、蕎頭、豌豆、青豆、眉豆、花生及蝦米。擂茶並無指定食材,只要味道及口感配合得當,任何食材都可採用。

“河婆人早年多以農耕為生,經濟情況非常惡劣,但他們仍然非常好客,只要有朋友到訪,他們就會拿出所有農作物烹煮成菜,然後拌飯吃,漸漸的就形成了如今家喻戶曉的擂茶。

無人接手不遺憾

對劉總花而言,擂茶生意最終無人接手並不是一種遺憾,她認為新陳代謝是一種定律,所以非常享受當下,因為子女和孫子女逢週末回家探望她時,都會吃上一碗她親自烹煮的擂茶。看著他們吃擂茶時的滿足模樣,已令她感到非常欣慰。

劉總花育有5名子女,所有子女都傳承了她的廚藝,但沒有一人願意接手她的生意。她也坦言,這行競爭太大,為了子女的“錢途”,她反而鼓勵子女從事其他行業。

她說,十多年前,在怡保只有兩檔擂茶檔,她是其中一名檔主,如今擂茶檔卻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不禁令她感嘆生意難做。不過,她還是堅持風雨不改一週開擋6天,因為她真心希望食客能吃到經她研配及改良,但不失傳統風味的河婆擂茶。

“河婆人早年都是以番石榴樹枝當擂棍,然後把茶葉、花生、芝麻、樹仔菜、薄荷葉等搗碎,再加水煮成湯汁,而現代人則多用攪拌器代替擂棍。”

“攪拌器搗成的擂茶固然比較細滑,但卻欠缺番石榴樹枝的青澀鮮味。”

龍頭巖成石頭博物館

高齡150歲的龍頭巖,即是江沙路上一座突出在石壁上,狀如龍頭的嶙峋怪石,也是一座暗藏奇石的天然石頭博物館,以及一所設於洞穴內的神廟。

廟內石壁出現逾40種形狀各異的奇石,有者恍如12生肖,有者則狀似觀音或古代美女。

現年70歲的龍頭巖住持李瑞芳道長說,這些天然石頭長年附在廟中石壁的四週,不曾經過任何人手加工。

“我於數年前率先發現狀似烏龜的石頭後,家人就不時在石壁找到其他形狀的奇石。有些石頭必須在燈光照射下,才會現出形狀。”

李瑞芳自小在廟中長大,他曾數次因為政府實施緊急法令被驅離神廟,但輾轉還是回到了龍頭巖。

“我最近一次‘回歸’龍頭巖是在10年前,當時,龍頭巖因為長年失修而變得破爛不堪。過後,我在善信的資助下,與數名建築工友逐一修復龍頭巖。2001年,我們還在龍頭巖旁加建一棟四五層樓高的新廟。”

摸石龜中萬字

提起龍頭巖多年前發生的趣事時,住持李瑞芳道長說,8年前一個夜晚,一名老婆婆曾前來膜拜,對方一走進廟裡,看到一個類似烏龜的石頭後,想也不想即伸手觸摸,接著緊閉手掌,並把手放在口袋中,就緩步離開龍頭巖。

雖然他當時覺得老婆婆的舉動很怪異,但他並不以為意,只視對方為其中一名善信。不料,2週過後,這名老婆婆帶了坐滿兩輛巴士的善信重返廟中,令他驚訝不已。

直到老婆婆指她在觸摸龜狀石頭後中了萬字,並就此事向他道謝時,他才恍然大悟。

“這件事件傳到坊間後,吸引了不少善信前來膜拜,使龍頭巖的名氣大為增加。”

神廟住持當輔導

龍頭巖住持李瑞芳除了為善信占卜問卦,同時也兼任輔導善信的工作。

他說,宗教是人們的心靈寄託,因此,許多善信遇到瓶頸時,都會到龍頭巖神廟求神保祐,有者更把他當作“生神仙”般,向他訴苦求助。

“善信面對的問題不外是經濟危機、家庭及夫妻關係出問題等,我通常都會以道教教義勸解他們。”

大馬最大陶瓷路

全長逾5公里的江沙路旁兩側全是陶瓷店,一些怡保人因此稱之為“陶瓷路”。

其實,江沙路原是全馬陶瓷業的集中區,當地設有將近50間陶瓷廠,所生產的陶瓷佔大馬陶瓷器生產量的90%。陶瓷業在霹州已有百年歷史,它在80年代曾是當地最興旺的行業,有些產品更外銷至歐美國家。

此外,由於許多汽車公司都到這裡設置展示廳及分公司,所以,民眾經過此處時,常產生置身汽車城的錯覺。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