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正焮
不知不覺,第50屆元首杯全國籃球賽終于落幕,從2000年檳城賽會到現在,算起來這已經是我第8次采訪元首杯。如果你問我,大馬籃壇有什么變化?那我可以告訴你,沒有。
強弱懸殊的情況,還是那么嚴重。
有人譴責,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某些富有的州屬不斷拉攏外州的好球員,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但是他們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么留不住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球員?
不錯,站在球隊的立場來看,辛辛苦苦發掘到一名好球員,然后卻被一些富裕的州屬連“謝謝”也沒一句就挖了過去,心里肯定不好受。
但是如果我們站在球員的立場去看,他們也只不過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他們絕對有權利作出自己的選擇。
其實有不少情況,不是球隊去挖人,而是球員自己找上門,希望這些富裕球隊的老板領養自己。
再說,當初大馬籃總推出領養制的目的是什么?是為國家隊留住人才,現在因為有了這些老板的領養,大部份球員留下來了,那目的不是已經達成了嗎?
另外,即使富裕的州隊不來挖人,那些老是埋怨被人挖牆角的州隊,難道就真的能留住自己的球員?我想未必,如果他們無法為球員的生活給予保障,球員最終還是會另覓出路,這樣的例子太多。
分級制轉會費可考慮
那么到底該如何改善強弱懸殊的情況?
我之前曾提到過將元首杯分級進行,那是一個值得嚐試的方法。另外,我想建議大馬籃總不妨考慮效法足球,球隊如果想挖人,必須支付一筆培養費。
現在球隊挖人只需辦理好註冊手續即可,無需花費分文,這樣確實對那些被挖牆角的球隊不公平,但如果收取培養費,至少那些弱勢州隊可以得到一筆錢,去培養新球員或發展州內籃運。
至于培養費的多寡,可以分等級來收取,比如說國家隊球員屬于第一級,費用最貴,並依此類推。當然,富裕的州隊肯不肯在領養球員之后,還要額外付一筆培養費?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總的來說,元首杯打著全國最高水平賽事的牌號,但是卻一點也名不副實。沒有人想看一面倒的比賽,強弱懸殊的情況確實急需得到改善,大馬籃運需要更多有心人出謀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