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統與華人社會的亂象

文平強

經過千百年的延續與實踐,中華文化中許多優良傳統衍然而生,但也衍生了許多負面傳統。這些文化傳統導致華人社會經常出現“亂象”。當然,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有許多負面的傳統,但在華社,因某些思想和處事方式引起的爭論,比起其他民族較為常見。本文將依據華人文化所產生的3種傳統來試探華社的“亂象”,目的是探究對華人文化傳統的若干理解,而不做與道德或價值觀有關的論述。

“傳統”是人們對過去的共同悟性,是一個民族以文化為基礎的社會行為,這些行為反映一個社會的傳統文化和這個文化所產生的思維方式。文化傳統則是從民族的文化而產生的社會行為與思想方式,並成為這個社會的“傳統”,一方面與傳統文化重疊,另一方面是反映傳統文化的慣例性作風與思維方式。

一、家長專制傳統

“家長專制主義”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今日,生活在中國以外的華人社會並沒有徹底擺脫古老中國文化中專制主義的影響。

“家長制”在傳統社會裡有其政治及社會功能。家長專制的影響延續至今,主要原因是華人社會缺乏西方式“民主”概念。從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王權與社會基本保持不變,只是從一個朝代到另外一個朝代的循環輪替。在人際關係上,中國人講究的是血緣;而西方人則是靠契約。契約關係根據法律建立起來,是建在公平、公開和平等的基礎上,並以遵守一定的規則為標準;反之,“家長”制度則建在長幼有序的尊卑觀念的基礎上。在君臣、父子、夫婦、與兄弟等秩序分明的制度下,難免出現一些非理性的“霸道”行為,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突顯了非人道的“道理”。

今日,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還潛伏家長制的傳統,只不過,華人社會裡的“家長”形式被多樣化了,從戰前“甲必丹”型的社群領導,轉型到今日多種官方與非官方“頭銜”領袖的多層次社會結構。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家長制,反映在政壇上,最常見的事就是政黨總會長之職位“長坐不起”,他們最常用的理由:“如果黨員需要我,我將繼續為人民服務”,希望能藉此穩坐至高無上的總會長寶座。

在社團,一些領導不時會出現“家長之治”(rule of the father)的跡象,並顯示在其動作與思想兩方面。一是穩坐老大寶座,沒有制定退讓的時間表和培養接班人的宏觀大計。二是實行“霸主”權威的領導方式,言行缺乏透明度,或不理會遊戲規則。這種“家長說了算”或者是“家長說了不算數”的言行把原有的規則和機制打亂了,進而干涉組織內部程序。

“家長”式的霸權跡象在政黨、社團、企業、教育等領域都會出現,常見的包括以下幾項:1、不願意下台;2、單方面的強勢決定,此乃缺乏機制和管理不當所引起的;以及3、對規則的輕蔑,好像一些顧問會“退而不休”。

二、成幫結派傳統

為了經濟與社會需求,早期遷入馬來西亞的華人以籍貫為“幫”的基礎來成立鄉團和宗親會。“幫”的成立有其社會與歷史的角色和背景。

以籍貫為區別,馬來西亞華人是個多元社會,分成閩南人、廣府人、客家人、潮州人、海南人、廣西人、福州人等。從教育背景,又分為華校生和英校生;從政治上,有不同意識形態和理念的;從階級方面,有經濟、教育、社會、名望、“功名”等不同階群的。最後,從個人方面,有不同野心和對權利慾望的。

“唯親是用”的傳統也是內與外的“幫派”形成原因。這個傳統也包括“家傳秘方”、武術等只傳給 “自己人”,而絕不外傳。在武術方面,日本的空手道、柔道以及韓國的跆拳道已成為了奧運項目,但是中國武術還是沒有達到同等的待遇,這無疑是華人的“家傳秘方”不外傳所導致。在家族企業裡,“唯親是用”是導致“富不過三代”的致命傳統。在政壇和社團裡,“唯親是用”的後果就形成勢不兩立的所謂A、B隊。

三、明爭暗鬥傳統

中國文明的演變是一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朝代循環。在本地華人社會的政治、企業、社團和教育機構裡,這個文化特徵演變成為爭論、內訌、整合的三部曲。

與其說是華人傾向鬧糾紛與爭論,不如說是一種傾向於“好鬥”的傳統。不管是政黨、社團、教育或企業機構,都可成為爭取領導地位的競爭平台。爭取領導權的“候選人”是需要具備相當全面的“資格”,包括財富和企業背景,但教育和文化背景往往沒有關鍵性作用。

眾“斗”的目標,是以兩個核心人物所領導的集團之間爭奪的權力和地位為主。由於“一山不能藏二虎”,內訌的結果不是一方壓倒另一方而達到大一統的最終目的,就是一分為二的大分裂。鬥爭往往導致放棄“大我”而取“小我”,一味只求打倒對方。為了打倒對方,雙方採取的方法包括互扣意識形態或與道德有關的帽子、發表公開文告或公開信、開記者招待會、舉辦公開特別集會、出版特別資料冊子或在報章上刊登有關聲明和廣告。

歸根結底,“內鬥”是以利害關係來奪取權力的鬥爭根源。它也牽涉到華人文化傳統的另一個特色,那就是“面子問題”。因為“面子”,鬥爭往往會演變成為“公私不分”。相反的,不過於講究面子的西方社會,便能以更客觀的心態針對問題,而不以公私不分方式處理事情。

在內部鬥爭中,勝者將掌控大局。失敗者的命運,一是身敗名裂,甚至死亡;二是另起爐灶,再做盟主,或謀取東山再起的機會。這就是華人社會“山頭主義”的本質。

小結

在日常與實踐生活上,傳統文化的普世價值往往被忽略,而陋習卻大行其道。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傳統文化的忠恕之道,失去了其效果。

家長制度、成幫結派以及權力鬥爭是華人社會在人際關係與管理方面的三大現象,經過長期的運作已經形成為華人社會的文化傳統。華社的亂象,最常在家族及經政文教組織的鬥爭中浮出檯面,因而打亂有關組織的健全操作,進一步分化華人社會的人力與財力資源。總的來說,這些傳統對華社會邁向更團結、民主、理性和重視倫理道德有一定的阻礙,在邁向更具秩序和透明度的健全發展,華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