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種 澎湖馬來鱷

澎湖一名挖土機工人潘明國去年三月底,在西嶼鄉赤馬村海邊施工時,發現一個形似動物頭骨的突起,逕自挖掘出零碎的化石,起初以為挖到「疑似恐龍的化石」,經科博館,經該館確認是古鱷化石。
這批化石依《文化資產保護法》移交澎湖縣政府接管,縣府後委請科博館確認標本狀況。科博館助理研究員單希瑛說,該館花九個月時間,從化石堆中清出一節節骨頭,予以強化並鑑定,發現其頭骨縫合線和鼻孔位置,都和其他已發現的鱷魚品種有出入,從而斷定是一全新物種。

民擅自開挖造成破壞
單希瑛惋惜地說:「尾巴有三分之二不見了,我們曾回原地挖掘卻無所獲,而頭部也有一部分是破損的,有可能是非專業挖掘造成。」她建議民眾:「發現疑似化石,切勿擅自開挖。」
台灣博物館前任地學組組長賴景陽說:「一般認為鱷魚是生活在熱帶如東南亞等地區,但此發現證明亞熱帶的台灣,在古代就有鱷魚。近年來陸續發現的本土物種化石,爬蟲類只發現龜鱉類,鱷魚還是第一次。」

澎湖馬來鱷小檔案
.學名:Tomistoma schle elii
.屬名:馬來鱷屬澎湖種
.年代:中新世,距今約1500~2000萬年前
.地點:台灣澎湖
.特色:長吻、頭部約100公分長、身長500至600公分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本土種鱷魚

2000万年前哦!!很久的事啊!! [s: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