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明華
李宗偉為馬來西亞贏得了本屆奧運至今唯一的銀牌回來,馬上就拿了30萬令吉獎金和享有每月3000令吉的終生俸祿,並受封拿督,更在檳城峇六拜國際機場引爆了一場類似“王老虎搶親”的戲碼,刮起陣陣李宗偉旋風,讓人浮想翩翩。
回顧馬來西亞的羽毛球發展運動,40年代末至50年代可謂是戰果最為輝煌的年代,不僅連奪3屆湯姆斯杯賽冠軍,而且包攬了1950年至1957年8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男單冠軍和1951年─1954年4屆男雙冠軍。但是,和今天的羽毛球國手天之驕子的待遇比較起來,50年代的羽毛球國手可謂生不逢時。記憶中,當年的一位名將曾官良甚至晚景淒涼,死後連棺木錢也沒有著落,令人不勝唏噓。
馬來西亞羽壇曾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低潮,直至1992年重奪湯杯,才開啟了它的第二個春天。打從那時開始,羽球國手便如飛上枝頭的鳳凰,數名被視為國寶級的運動員,更是受到了無微不至的呵護。
印象中,西迪兄弟、傅國強等名將,都曾風光一時,名利兼收。可惜的是,他們大多不善理財,有者還一度報窮。
雖說榮耀的背後少不了刻苦的訓練和淚水,但和前輩們比起來,李宗偉無疑是非常幸運的,一枚銀牌,不只帶給他財富,也給了他至高的榮譽,正副首相都接見了他,讚譽他為國家英雄;他衣錦還鄉,檳州首長林冠英也要去接機,並宣佈要封他為拿督……
這樣高規格的禮遇,不是每位國家運動員都可以擁有,我們只能說,李宗偉的命水好。如果時光倒流50年或者更久,他絕對不會如此風光。
事實上,即使在外國,很多早年在奧運中穿金戴銀的選手,都未必能衣錦返鄉,也未必保證從此榮華富貴。美國黑人飛毛腿傑西歐文斯的際遇,便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1936年柏林奧運中,傑西歐文斯個人勇奪男子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及跳遠共4面金牌,更在100米創造出10秒30的世界紀錄,粉碎了希特勒的“亞利安人種族優越論”的神話,氣得這個大獨裁者勒拒絕與他見面握手。
但令歐文斯更加耿耿於懷的,並不是希特勒拒絕與他握手,而是美國總統沒有邀他去白宮,接見他這位為國爭光的奧運英雄。
歐文斯回國後,也無法像今天的李宗偉一樣名利雙收,他仍然潦倒地當一名油站工人,甚至為了賺錢養家,而不得不拋下尊嚴,去和馬匹賽跑。
那個年代,美國仍然是一個充滿種族歧視的國家,歐文斯羞辱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讓高唱“亞利安人優越論”的希特勒灰頭灰臉,但奧運的光芒並無法改變歐文斯的身份和地位,也無法改變當年美國黑人的悲慘命運。
1936年畢竟是一個已經久遠的年代,作為一位單純的羽毛球國手,今天的李宗偉,固然不必背負如此沉重的民族尊嚴的壓力,但遺憾的是,他卻仍然逃不出政治的操控和擺佈。
峇東埔的選情,絕對不會因為一個李宗偉而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政治這東西,卻因為兩個陣營鬥搶李宗偉,而變得更加醜陋,也更加令人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