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邦山艷光沒減 一花一木令人回味

查邦山高5612尺,在半島林立的高山中不算是高山,因此在大馬山岳中的名聲並不響亮。

闊別了十多年,重攀查邦山的感覺仍是那麼的新鮮,山中的一花一木,連綿起伏的小山峰,險峻的陡斜峭壁,仍是那麼的令人回味無窮,念念不忘!

在漫長干旱後的一個清晨,我們3人穿過登山必經之處的波斯林原住民村,渡過小河後,迎面而來的是一叢叢的竹林,原住民將竹筍挖采後帶到大路旁售賣,成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之一。

到處可見崩塌山坡

首階段的山徑是沿著伐山道上攀,雖然伐木活動已過數十年,但山林的情況仍然沒有復元,到處可見到崩塌的山坡,泥土不斷隨著雨水流失,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深溝。

踏足國內許多山岳,這種情況非常普遍,這相信是在伐木後沒有採取適當行動保護山林的後果。除導致森林內動植物的生態遭破壞,也造成泥土流失河水被污染等,影響深遠。

走走停停,在越過最後水源的小瀑布後,伐木道也到了終點,取而代之的是茂密的低地熱帶雨林,山勢在此時開始轉斜,再沒有多少下坡或平坦的山徑,真正的考驗來臨了。

我們邊喘氣邊攀越重山,在登上分水嶺後,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山峰,其中有多個是由大塊的岩石所組成,使山峰看來更為壯觀宏偉。

長途跋涉8小時

歷經約8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後,終於來到了在一塊大岩石上的營地,這裡的地勢較為平坦,視野也寬廣,甚至可見到在前方兩個山峰巒後的查邦山。

登頂後迎來的是絲絲小雨,扎起營帳後環視周遭景觀,從山上可遼望到新邦波賴、金馬侖新路及下霹靂一帶,而環山起伏的山巒,最為迷人。

翌日,我們輕裝登上查邦山,勘測鐵塔周遭都是草叢,沒有適合的平地供扎營,雖然不遠處有一片平地,但景觀卻被樹木阻擋,因而登山者都不選擇在頂峰扎營。

高山植物非常搶眼
蕾依杜鵑崗松薄子木…

查邦山擁有許多高山植物,在山中非常搶眼,開得如手掌般大的蕾依杜鵑也長滿山崚,可惜的是花期已過,只能見到一些殘留在枝上及散了一地的花瓣。

屬於常綠喬木、桃金娘科的崗松及薄子木也疏落的長在山崖上,薄子木仍開著五瓣細小白花,網松則飄著其如水草般的細葉,迎風招展。

開著艷紅花朵的馬來杜鵑也稀稀落落,有點害羞的避藏在樹叢中,其紅花數朵並成一撮,花冠如小喇叭般,巧小玲瓏。

山峰也遍佈了細竹、豬籠草、高山胡姬等,令登山者陷在萬花綠叢當中。高山花卉是艱辛登山後的喜悅收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邁開第一步朝高山上登者,是難得有機會一睹高山花卉的。

原住民生活與時代並進
高腳屋蓋鋅板塗水泥牆

下山時再途經原住民村時,發現原住民的生活也與時代並進,許多原本以亞答葉及竹片編織成牆壁的高腳屋,不知何時已蓋上鋅板及涂上了水泥牆。

這個原住民村落原本是設在離開波斯林十余公里外的森林中,但由於金馬侖新路的開辟,結果道路由村旁經過,原住民的村落便變成在道路旁。

半島的原住民早前都在深山野林中自辟部落,並過著刀耕火種的遷徙日子,當一個地方的資源用得接近乾涸時,便遷往另一處,讓土地養得肥沃後才遷回,周而復始。

但在不斷接觸到現代化及獲得政府資助後,有許多已選擇定居,並在不知不覺中改變生活習俗,朝現代化的步伐邁進。

查邦山不適合初登者
陡斜山坡望而生畏

查邦山高5612尺,在半島林立的高山中不算是高山,因此在大馬山岳中的名聲並不響亮。

不過,其山勢卻有別於一般的高山,即直線上山的路段相當的長,極少有下坡或平坦的山徑。這雖然可以讓登山者更快達到山頂,但陡斜的山坡令人望而生畏,且讓登山者精疲力盡。

因此,此山不太適合初次登山者,否則初生之犢在嘗盡苦頭後,或將對登山運動卻步,失去了繼續探索其他高山的興趣。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請問這個地方的馬來名字是什麼,是坐落在霹靂州哪裡?可以告訴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