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鞋與高跟鞋都是前低後高的鞋底設計,但因楔型鞋有厚度,且前後為平面,支撐點比高跟鞋多,穩定性比高跟鞋好。醫師表示,若想天天穿高跟鞋,建議將高跟鞋與楔形鞋交替穿,選鞋時注意鞋底前後高度差勿超過4公分,建議第一次從5公分高的鞋底開始,適應後再增高。
這樣做
從5公分高開始穿
不論是楔形鞋或高跟鞋,建議可從鞋跟高5公分開始穿,習慣高度後再慢慢增加,但是最好不要超過10公分。根據臨床經驗表示,不論是哪種鞋,選購時鞋底前後高度與鞋跟高度不要超過4公分,而高跟鞋的跟部要選粗一點,穩定性會比較高,才不易跌倒。
鞋底加止滑墊
包鞋式的高跟鞋與楔形鞋,買後可在前腳掌處貼上止滑墊,舒緩行走時蹠骨的壓力與避免長雞眼,並減少因摩擦造成腳破皮與疼痛。穿整天楔形鞋或高跟鞋,晚上可熱敷與按摩腳底,或是將腳趾頭一根根搓揉,再按摩腳背與腳底,或是將小腿抬高於心臟,可舒緩痠痛。
下午較適合買鞋
剛買新鞋時建議不要穿絲襪,因為絲襪材質較滑,穿絲襪再穿高跟鞋,會讓重心更往前移,建議是買棉質或是如糖果襪等摩擦力大一點的襪子,走路會比較舒服。下午腳會因為經過上午走路,會比上午腫脹,此時買鞋子會比較的尺寸較適合。買鞋一定要先試穿,雙腳穿上後建議先走1至2分鐘,看看是否合腳。
不要先貼OK繃
穿新鞋可檢查腳哪裡出現紅腫痛,一般會在大小腳趾頭外側或腳後跟,這就是穿鞋壓力點,可請店家將楦頭弄鬆或自己將報紙捲成筒狀塞入鞋子來將鞋面弄鬆,讓腳與鞋面不會因壓力點壓迫而疼痛。有人以為腳後跟容易磨破皮而先貼上OK繃,但這樣會因OK繃凸起,讓鞋子與皮膚貼的更緊而磨破皮,建議還是穿上如糖果襪等襪子,來分散壓力點。
高低跟鞋交替穿
上班族或是工作場合要求要穿高跟鞋者,上班可在不失禮時,換上拖鞋或是其他舒服鞋子。而通勤上下班時,也可以先穿平底鞋或球鞋,到公司後再換鞋,以降低一直穿高跟鞋或楔形鞋而造成的傷害。
會傷害
要防長雞眼
楔形鞋的鞋底較厚,走路時的重心落在前端蹠骨,走路必須用比較大的力氣,長時間用力易因摩擦,讓皮膚角質層長雞眼與起厚繭。
小心足底筋膜炎
穿高跟鞋或楔形鞋走路時是墊起腳尖走路,長期下來會造成足後跟的阿基里斯腱與小腿後側的腓腸肌,因為長時間壓迫,而造成這兩個行走時牽動的肌肉會逐漸變短變緊,造成沒穿高跟鞋時也必需墊起腳尖才能走路。另外也因為重心放在腳掌與腳趾,重心往前移,使得足底筋膜無法伸展,長期下來,會讓足底筋膜變緊變短,形成慢性發炎的足底筋膜炎。
这样做
用腳跟走路踏步
楔形鞋因為鞋底有厚度,所以穿時都是前腳趾低,後腳跟高,做伸展操時可以將楔形鞋前後反過來,雙腳站在鞋面上維持3至5分鐘。或是脫下鞋子,改成由腳跟原地踏步或是腳跟走路,大約持續3至5分鐘,一天做3次,可以伸展阿基里斯腱與小腿後側腓腸肌。
前弓後箭步
面對牆壁,身體往後站約一步,雙手打開約與肩同寬,並掌心朝向牆壁貼,雙腳一前一後打開,前膝蓋略彎曲,後腳膝蓋打直,身體向下蹲時有感覺小腿後側肌肉伸展,停留10秒後休息再繼續做,大約做10至15下,再換另一隻腳。這可伸展阿基里斯腱與小腿後側的腓腸肌。
腳趾伸展
左手拉右腳踝做支撐,而右手拉住右腳5根腳趾再往後扳,停留約10秒再放鬆,連續做10至15次後再換左腳,以右手固定腳踝,而左手扳腳趾。
專家說
不要削足適履
不論楔形鞋或高跟鞋都要選穿起來覺得舒服,不要削足適履。試穿時鞋子前後尺寸要以能放進1跟手指頭為主。不要穿這類鞋子運動或長時間逛街,這樣很容易受傷。
避免常穿尖頭鞋
高跟尖頭鞋也不要常穿,因為容易造成兩側鞋尖壓迫到大、小腳趾,會有拇趾外翻或是讓大拇趾旁的關節紅腫疼痛,造成慢性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