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化就沒有遺產

作者:蘇俊翔

隨著馬六甲和檳城“申遺”成功,讓大馬一些歷史悠久的城鎮紛紛跟進。在向來“發展壓倒一切”的大馬,這樣的“風潮”是令人高興的。

柔佛州的昔加末也在《2007至2020大藍圖》中,選擇舊市區的175間戰前店屋,列為“人民文化遺產”。大藍圖也計劃以這些文化遺產,發展當地的旅遊業。

就像大馬其他由熱鬧轉為平靜的城鎮一樣,曾經位於半島南北交通要道上的昔加末,由於南北大道的開發等種種原因而沉寂。然而,如果上述計劃能確實上馬到位,這個城鎮未來勢必展現不同的風貌。

事實上,將這類城鎮列為文化遺產,固然可以把振興商業或旅遊業,列為規劃重點。但卻不能將“賺錢”,視為唯一的目標。

與經濟建設不同的時,經濟需要不斷發展。但是文化是不能“發展”的。文化是慢慢演進、長期耕耘和慢慢沉澱的。許多歷史悠久的遺跡與人文活動,都是長期沉澱下的產物。

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不一樣的地方是,經濟建設可以在短時間內投入大量資源,並取得令人稱羡的發展成果。文化的保存與維護固然需要投入資源,但卻無法像經濟建設一樣,在短時間內就能有可觀的成果。有時候,如果以建設經濟的思維進行文化的保存與維護,並希望在短時間內就見效。結果就會像在古城附近興建麗江水車一樣,讓古蹟難過,也讓人難過。

一個如果沒有足夠空間讓各式各樣文化沉澱的城鎮,無論經濟建設如何發達,也必然是個留不住人的城鎮。無論外勞或本地人,大家到這裡都只為了打工賺錢討生活,逢年過節就迅速撤離。他們對這個城市既沒有感情,也沒有歸屬感。因此對這些人而言,這樣的城市是沒有故事的城市。

一座城市的文化遺產,就是這座城市的故事,也是這個城市最珍貴的遺產。沒有文化、沒有遺產、沒有故事,進而成為人煙稀少。歷史上許多盛極而衰的城市,都曾經歷這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