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廟會或中元節表演 布袋戲走向沒落

去觀賞布袋戲?相信不只年輕人不會有興趣,即使是從小看布袋戲長大的老人家,他們也恐怕寧願約了三兩名好朋友,結伴一起到樂齡俱樂部唱唱卡拉OK或是跳跳排舞。

正因沒有觀眾,本地的布袋戲在最近二三十年不斷走向沒落;當年戲台前擠滿觀眾的光輝歲月早已不再,如今這門民間戲劇更已淪為沒人要看,純粹只供鬼神“觀賞”的表演。

走一步看一步

峇株巴轄金麒麟掌中班的班主黃麗清(50歲)披露,布袋戲淪為本地廟會或中元節特定表演是不爭的事實,要在戲台前找到看戲的知音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她表示,這樣的轉變並不難了解,除了嫌熱、嫌吵及聽不懂,現代人也沒有觀賞布袋戲的耐性以及興致;強勁熱辣的歌台表演反而更受他們的歡迎,即使是要他們長時間站著看也沒問題。

談到本地布袋戲的前景,她無奈地說,沒有觀眾並不在他們的掌控範圍之內,不論他們再怎麼擔心也是徒然,眼前他們能做的就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儘量演好每一場戲。

神廟或慶中元會邀約

至於布袋戲班的數目,她說據她所知,如今全馬仍有十多團小規模的布袋戲班,這些班子主要來自北馬及南馬一帶,但經常都得依據神廟或慶中元會的邀約到處表演。

她也說,以她的班子為例,如果碰上農曆七、八及九月的神誕及慶中元旺季,他們有時仍能創下每天滿場的紀錄,不過由於外地邀約平均佔了80%,團員只得長時間漂泊在外表演。

表演者年齡老化 布袋戲班難覓年輕團員

除了沒有觀眾捧場,本地的布袋戲班也面對表演者年齡老化的問題,所有班子多年以來一直靠著同一批團員撐場,要在布袋戲班裡找到年輕團員就像是在大海撈針。

黃麗清透露,成立已近二十年的該班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團員人數始終維持不變,但卻一直都是相同的6人,唯一不同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團員都有了一定的年齡,現在就連年紀最輕的團員也已超過50歲。

曲目取材民間故事或史人事蹟

對於工作分配,除了兩名分別負責敲擊鑼鼓及彈奏電子琴的男團員,包括她在內的另外4名團員(3女1男)則負責戲偶的演與唱部分,以賦予戲偶不同的角色。

布袋戲的曲目多取材於古代的民間故事或是歷史人物的事蹟,並且以福建話唱出;只要肯花時間及耐性仔細看戲及聽戲,觀眾必能從中獲得樂趣及有所啟發。

靈活手指及生動聲音 表演者演活布袋戲戲偶

就只有手掌般的大小,臉上又沒有任何表情,布袋戲的戲偶能吸引觀眾的目光,一切就只靠表演者靈活的手指及生動的聲音。

布袋戲並不容易掌握,表演者不只得坐在布簾後面以左右手活潑地操控戲偶,又得清楚記得每隻手所負責的角色以及每個角色的台詞,有時甚至還得一人自講自唱又忽喜忽悲,要是缺一點記憶力或是少一點想像力都不行。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加入布袋戲班不屑一顧,但在過去,因興趣而排隊要加入戲班的人並不少,而且個個都得苦練至少兩年才能上場表演。

至於表演所用的戲偶,戲偶通常是戲班花錢購買或加工制成。一個戲偶從頭到腳的行頭大約需要百多令吉。由於不能清洗,保護戲偶的工作也因此顯得非常重要。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