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皮膚科門診中香港腳的患者比上個月增加3成左右,而約有8到9成的人並不會就醫治療,都選擇買成藥,或聽信偏方,如泡冰醋酸等。皮膚科醫師表示,多數的成藥都是複方成分,含有類固醇,雖能暫時抑制癢的症狀,但抗黴菌效果不佳,反而容易讓黴菌變多。另外,患者多以為症狀好轉就可停藥,結果提升復發的機率。
新藥縮短療程
皮膚科醫師表示,香港腳治療多需要持續好幾周,常有人以為好轉了就自行停藥造成反覆發作。現在有新的藥物可縮短療程,只需要在洗澡後塗一次,就可以維持13天的藥效,建議將藥均勻地塗抹在腳底板、腳趾、趾縫間和從腳底算起約高1.5公分處。其藥效可深入黴菌好發的角質層,但角質增厚型的香港腳不建議使用,因為藥無法滲透。
治療迷思
迷思1 情況好轉就停藥
正解:症狀好轉就停止擦藥,會讓治療不完全,容易反覆發作。
一定要遵循皮膚科醫師的指示用藥,即使症狀有所改善,也不要立刻停藥,需多擦2到4個星期,或者1星期擦2到3次作為預防。另外,口服抗黴菌藥物,要忌喝葡萄柚汁及喝酒,避免影響藥效。
迷思2 泡冰醋酸可治癒
正解:用冰醋酸泡腳,皮膚會愈泡愈乾裂,容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蔡秀欣醫師表示,多數香港腳患者除了會使用冰醋酸泡腳外,還會泡熱水來消除黴菌,反而容易惡化,加劇炎症的反應。另外,也不建議用吹風機的熱風來保持皮膚得乾燥,也容易產生發炎。
迷思3 藥膏愈厚藥效愈好
正解:藥膏不是塗的愈厚愈快好,薄塗均勻即可。
蔡秀欣醫師建議,藥膏不需要塗太厚,會使皮膚不透氣,均勻地塗薄薄一層即可,可用棉花棒或戴透明、塑膠手套擦藥,以免手部感染到黴菌。盡量不要赤腳走在地板上,避免將黴菌傳染給他人,也可預防自己反覆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