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一歲開始 上課多多益善

孩子發展遲緩的緣故,我儘早為她申請了早療服務。美國的早療服務(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做得很好,尤其是在紐約這個首善之區,特教老師會專程到府上為孩子做復健,並教導孩子利用玩耍達到強健肌力、增進語言能力之目的。如此體貼又專業的服務由政府補助,是免費的,是美國的社會福利之一。

家長希望減少課程
看著孩子一丁點一丁點的進步,吾心甚慰,更打從心裡感謝每位老師不懈的付出與努力。每一次老師們到府上課,我總在一旁學習,日子久了,和老師們也就成了朋友。
我這個一歲大的寶貝,一周五天都有兩小時的課,聽起來很驚人,做起來其實並不難。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所需要的幫助越來越多,我開始要求早療機構為孩子加課。
我的舉動讓老師們既高興又驚奇。高興的是,我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幫助孩子,驚奇的是,在他們的經驗往往是家長要求減少課程,我卻不減反增。
孩子的肢體訓練師(Physical Therapy,簡稱PT)對我說:「我一周來妳這兒兩次,妳不嫌麻煩,我真的很高興。有個和妳孩子一樣狀況的孩子,他母親只要我一個月去兩次……」PT露出無奈的表情。
某天正午,我為孩子做了個小起司牛肉漢堡,也為她的語言治療師(Speech and Language Pathologist)做了一個。像她們這樣到府上課的老師,往往是一戶接一戶的跑個案,有時忙得沒有時間用餐。語言治療師Marina是個高頭大馬的溫柔女人,孩子非常喜歡咿咿啊啊同她說話,我們坐在地上咬著漢堡,聊著笑著。她突然感性地說:「能夠和妳們這樣的家庭相處真好!通常一上完課,孩子的父母就急著趕我出去。」

目的助人不是賺錢
「有些人就是不願意和治療師打交道。有個唐氏兒的父親堅稱孩子只是病了,不需要訓練。我告訴他孩子很健康沒有病,他只是一個唐氏兒。」Marina難過地說。
最近她推拒了一個個案,那個孩子實際上需要接受更多的訓練,不過孩子的母親卻要求她一個月只去一次,並願意簽字虛報治療師造訪的次數。「我做這行就是為了幫助孩子,並不是要靠這些浮報的簽名賺錢。」Marina斷然拒絕那位母親。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如果父母不願意幫助孩子,這個社會有再好的師資也是枉然。一個有特殊兒的家庭,其實要接受早療的不只是孩子,父母也需要接受早療,學著調整心態,接受事實,陪伴孩子一齊奮鬥成長。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