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母語中的他鄉人

文﹕舒乙

不到馬來西亞,尤其是不到砂拉越,不接觸那里的華人,絕對不會知道語言的特殊重要性。對他們來說,除了水、空氣、陽光之外,還有一樣必不可少的生存條件,那就是母語。母語,一種語言,如此重要,听起來,真是令人震驚。

整整一個地區的華人,延續一百多年,在異國他鄉,在非華語做主要流通語或官方語的語境中,頑固地堅持說母語,這是非常罕見的文化現象。在全世界,除了馬來西亞,別處沒有。

不但說華語,而且為了延續不斷,還教華語,自辦華文學校,由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普及率達百分之九十五,這太不簡單了,變成了一樁大事,頭等的大事。

我有機會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去講演和辦個人畫展,順訪了馬六甲、南部重鎮新山市,和東馬來西亞砂拉越的詩巫市,所到之處,不管男女老少,華人一律講一口漂亮的普通話,而且都識中文,這讓我十分驚訝。我覺得,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現象。您想啊,在美國,在歐洲,在別的地方,中國移民的第三代、第四代,多數已不會講華語了,也不識中文了,差不多完全融合到當地文化中去了;在馬來西亞卻不是這樣,那里的華人一方面非常融洽地進入了馬來西亞社會,成了它的公民,在當地經濟生活中佔了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獨樹一幟地保持著自己語言和文字,讓自己祖傳的文化大放異彩,成為特例,並因特別而神奇,而感人,而耀眼。

鬧了半天,那里的華人找到了一條通天大道,那就是自辦教育,當作臍帶,當作命脈,真是聰明啊,非常的實用有效。

目前馬來西亞全境有1286座華文小學,華人辦了60座華文獨立中學和3座華文大學(2-3年制)。每年華文獨立中學的高中畢業生多達5000 人,這些人有十二年的中文教育底子,到台灣海峽兩岸去留學可以直接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用不著補學漢語,還可以到泰國、柬埔寨、印尼、菲律賓去充當中文師資。關鍵是辦華文學校全部要靠集資,由華人出資,而且是出自草根層,常年如此,數十年不衰。這個,不言而喻,很難很難。

其中有許多驚人的故事。

首先,時時都有風險,會觸犯各式各樣的限制,有時甚至要遭逮捕和坐牢。我見到過一位叫沈慕羽的老人,已經九十四歲高齡,是華人教育總會的主席,住在馬六甲,家里掛滿了錦旗、獎狀、勛章,深受華人的愛戴,是華文小學、中學的創辦人。他說他二十年前就因為辦華人中小學而坐過牢,當時為此被捕的人竟達百人之多。可見,這條路上充滿了艱辛和波折,一路走來要有一股為華文學校不惜掉腦袋的勇氣,要憑韌勁和毅力楞挺著,這樣的勇敢是教人由衷敬佩的,都是文人啊。

一種傳統,一種定勢

其次,要常年地籌資,一學期都不能缺,數額還很龐大。眾人拾柴,人人有份,能者多勞。這種普遍自覺為公益集資的精神在別處是很少見的。出一次容易,年年都出很難。有錢者出相對容易些,沒錢的也出則更難。偏偏這兩條,在馬來西亞華人那兒都是經常的事,仿佛是一種傳統,一種定勢,一種光榮的習慣。這種精神很偉大,來之不易,證明這兒的華人心齊,抱團兒,思想境界高,了不起。

我在詩巫市就發現這兒有華人的教育基金會,由10位華人企業家出資,每人100萬,用其利息辦教育,可以養活該市全部5所華文中學。這些企業家自豪地說,他們年年要上兩種稅,一種是給國家的,另一種是給華人自己辦教育的,後者卻完全是自願的,每個人都按時交出,一分不少,宛如上稅一般。這個話說得很精彩。在那里只要是遇見為華人教育搞募捐,華人一定紛紛踴躍認賬,積極參與,而且肯出高價,惟恐落後。

由於有這樣強大的華人教育網及其支撐系統,在馬來西亞,華人在家里都能說普通話,雖然他們絕大部份是福建人的後裔。由20年前起說話已經不需要翻譯了,對外完全用普通話交流,對此,他們極其自豪。

我還見到過一本馬來西亞的華人學校高三語文考試必修書,整本書的內容全是關於老舍話劇劇本《茶館》的,有整整一百道題。學生如果對這一百道題的內容不了解,通不過考試,是不許高中畢業的,多厲害!漢語教學有這樣的深度,即使放在中國也是令人咋舌的。

由此可見馬來西亞華人自辦的華文教育在世界上堪稱是一流的,不可小看。

詩巫市是有典型性的,雖然詩巫很偏遠,中國的觀光客很少有人會到詩巫去,但是它是一面好鏡子。它的歷史,它的傳統足以說明馬來西亞華人重視華文教育是有扎實的主觀原因的。

形成獨特深厚文化

馬來半島的東側,在太平洋中有一個大島,現在叫加里曼丹島,面積非常大,絕大部份土地覆蓋著熱帶雨林,現在其南半部屬於印尼,北半部屬於馬來西亞和汶萊。屬於馬來西亞的分為兩個州,偏西的叫砂拉越州,偏東的叫沙巴州,汶萊國則位於砂拉越的北部。砂拉越開發得非常晚,大概只有100年,是英國傳教士介紹福建省古田縣的中國人遠道而來的。當時三批共來了1000人。最初在拉讓河口開墾,主要種植橡膠、油棕和胡椒,以後又種植水稻和其他經濟作物,慢慢形成一座城市,取名詩巫,如今該城已有25萬人,其中80%華人,其餘是馬來人和土著人。詩巫是砂拉越的第二大城市,市區內的從商人員99%為華人,生產則以棕油、人造板和中小型輪船為主要產品。原來到這的古田人都沒有長期移民的打算,抱著“暫住”的想法來掙錢,寄錢回家養家,死後也要運回老家安葬,把中國的事當成自己事。抗日戰爭時,華人為了救國,把省下的錢都寄回中國去支援抗戰,包括普通的人力車夫在內,因為他覺得他早晚是要回國的。後來大陸解放,一時割斷了華人和祖國的聯系,他們只好定居下來。1963年砂拉越當局和馬來西亞簽訂條約,砂拉越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份,至今不過才43年。所以詩巫有華族文化協會,有福州十邑文物館,有華人基金會、慈善會、銀行和華人學校,華文小學多達幾十所,還有華人義山墓地。基金會、慈善會的本金中許多還是抗戰時遺留下來的。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構成了詩巫華人的心理態勢,使他們在語言上、文學上認定了母語和華文,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深厚的文化基礎,綻放出奇特的花朵。

儘管吉隆坡、檳城、馬六甲、詩巫,等等重要城市,最早都是華僑開發的,人數上也佔了絕大比例,但後來,從整個馬來西亞來看,包括砂拉越在內,華人人口比例基本上在逐漸下降,降為目前的25%,其餘則是馬來人、土著人和印度人。華人成了少數民族,雖然是極重要的少數民族。華人處在民族矛盾之中,自然而然滋生出許多抵制和預防種族歧視的思想和舉措,其中辦華文教育是排在首位的。這就是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有牢固根基和輝煌成就的客觀原因。

海外僑生與日俱增

寫到這兒,一則消息恰好傳來︰海外華僑學生在華留學將享受和中國大陸學生同樣的收費標準,不論是對大學本科生、專科生,還是對碩士生和博士生,住宿標準也一樣。這對馬來西亞的華文高中畢業生們無疑是一個喜訊,他們因為沒在馬來西亞國立中學念書,於華文獨立中學畢業後是不允許報考馬來西亞本國的高等院校的,除了選讀兩到三年制的華文大學之外,只能到台灣海峽兩岸的高校去讀書,在華留學的費用自然是個首先遇到的問題。預計,現在有了這項可喜的規定之後,到中國大陸讀大學的馬來西亞華僑學生將會與日俱增,突破每年2000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一個美妙的過去,接上一個美妙的未來,真是一個完整的好故事,誰說不是呢。

(星洲日報/副刊‧文:舒乙‧2006/08/18)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t.phtml?sec=864&artid=200608172599

有远见的人,是不会抛弃自己的母语。。。

语言能够拉近大家的距离,尤其是同声同气的人。。。。 [s:23]

oic…thx for share!!!

母语真的很重要~谢谢分享~

中文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的,连澳洲总理卢克文都会讲标准的普通话

马来西亚华人在母语的教育上的确做了很大的努力,经过了百年岁月我们依然是满口流利中文的华人, 这也是让中国和台湾惊讶不已。
我曾经出席过山大根的南海会馆的会庆,举办当局还邀请了中国广东省的官员和侨务局官员出席。
在会议上,中国官员们都很惊讶的表示在大陆千里之外的马来西亚,既然还听到满街的华人说着华语,除了说着本身的母语,就连方言(广东话)也说的很流利。

目前世界上还有一股趋势,就是马新两国的华侨很受重用在作为西方国家和中国的桥梁。所以在外国,马新的华侨很受外贸公司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