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颁奖相比,揭晓似乎来得更加刺激。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6日17时30分(北京时间)宣布,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由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3人一起分享时,全球医学科技界感叹声一片,感到欣慰者有之,感到鼓舞者有之,感到有些不服气的也不乏其人。
用一句话概括,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导致严重人类疾病的两类病毒的发现。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豪森教授因发现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导致宫颈癌而获奖。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西诺西教授和蒙塔尼教授则因捕捉到引发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得到殊荣。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两位在宫颈癌和艾滋病研究领域有颇多建树的中青年科学家乔友林教授和张林琦教授,请他们对该奖进行了解读。
假说变成铁板上钉的钉子
今年8月底还与豪森教授在一起开会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WHO癌症防治专家顾问组成员乔友林说,豪森的发现,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复杂,这也是包括美国同行在内的国际学术界有人对豪森获奖不服气的原因之一。然而,正是豪森的发现,使千古之谜——宫颈癌病因得以揭开,使得宫颈癌成为迄今病因最明确的一种癌症。正是豪森的发现,为HPV的诊断性检测、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癌症疫苗——宫颈癌预防性疫苗的研发铺平了道路,帮助人类在癌症的研究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在采访中,乔友林首先进行了一个小更正:也许是翻译文字的缘故,此前的媒体报道不够确切,豪森并不是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人,而是第一个揭示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之间因果关系的人。
在豪森之前,医学界已经知道HPV是性传播疾病的病原因子。20世纪70年代初,豪森大胆假定HPV在宫颈癌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并且相信通过搜寻病毒细胞的病毒DNA应该能够发现促进细胞增殖的HPV基因。他坚持这一想法,用了长达10多年的时间搜寻了不同类型的HPV。由于只有部分的病毒DNA被整合进了感染者的基因组,这一搜寻变得极为困难。
1983年,豪森终于从宫颈癌患者身上取下的活检组织中首次分离出HPV16型病毒。一年后,他成功地克隆了HPV16型和18型病毒基因组。此后,HPV16型和18型持续地在世界范围内大约70%的宫颈癌活组织切片中被发现。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数据均证明,几乎所有宫颈癌病例(99%)都与生殖器官感染HPV有关。
我国研究证实,在中国不同宫颈癌病变类型的妇女中,HPV16型为最常见的HPV感染类型。1999年,欧洲学者Walboomers确定了HPV是全球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豪森的假说变成了铁板上钉的钉子。站在豪森的肩膀上,多年以后科学家研制成功宫颈癌预防性疫苗,从而使宫颈癌成为人类可以预防和根除的第一种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