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先建排水再挖墓 6大工序寫奇蹟 2千年未見水患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秦陵陵園東側一點五公里處。

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陵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其營建和布局千百年來引發許多傳說和猜想,經過數十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專家日前首次提出秦陵地宮營建的六個步驟,即:建排水設施、挖掘墓穴、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等,初步揭開了營建過程的神秘面紗。
新華社報導,研究秦陵、兵馬俑30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說,秦陵陵區的主體工程包括地宮、城牆、建築、陪葬坑四個部分,他並首次提出秦陵地宮的六大施工步驟,「首先應是排水設施,其次才挖掘墓穴。」

密封水源形成孤島
為何先建排水設施?因為秦陵地區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15公尺左右,而地宮深度為30公尺左右,劉占成說:「要隔斷排走地宮周圍的地下水,排水渠應該環繞地宮一周,深度一定要超過地宮深度,底部則用不透水的青膏泥(主要成分是石英)密封地下水源。」地宮範圍形成孤島,才能進一步施工。
再來挖掘墓穴、布置墓室,用石質板材覆改地宮墓室頂部,就是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已經接近最後一道工序。」

工程高峰20萬工人
劉占成表示,經實測,原封土堆的底部近似方形,封土全部經過粗夯;最後一步是以青膏泥將排水渠回填密封,使得秦陵地宮2千多年來從未發生地下水患。
這麼繁複的工程歷時39年,究竟用了多少人?劉占成說,《史記?秦始皇本紀》裡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只是一個誇張的數字,因為秦陵區是容納不下70多萬人的,起碼的食宿起居等問題就無法解決,「七十萬」可能是「十七萬」之誤,所以秦陵在工程最高峰時用工數當在20萬之內。

秦陵地宮小檔案
位置:陜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建於:西元前246年至前208年,歷時39年
規模:距地平面30公尺深,東西長170公尺,南北寬145公尺
構造:秦陵遠望像一座山嶺,封土的形狀成覆斗,用土夯築而成。位於封土下的地宮,即放置棺墎和陪葬品的地方

应该向他们学习如何排水,那么就没有土崩了:P

想不到古时候的技术如此发达。现代虽然有尖端科技,可是水灾却一而再的发生。看来得好好自我检讨了。 [s:20]

引用第2楼mco于2009-01-02 19:36发表的 :
想不到古时候的技术如此发达。现代虽然有尖端科技,可是水灾却一而再的发生。看来得好好自我检讨了。 [s:20]

对啊,到底是现在退步,还是在先进.

古文明,可能比现在更发达.
也别说病毒进化,在没有先进仪器下,中医居然能够发展到那么恐怖,

最恐怖的是.他们居然能够封住水眼.
至于把水调走,跟长江三峡相似.
而且调大水,我认为是挖完再放水的,不然不够深,不能再挖.

引用第2楼mco于2009-01-02 19:36发表的 :
想不到古时候的技术如此发达。现代虽然有尖端科技,可是水灾却一而再的发生。看来得好好自我检讨了。 [s:20]

是啊,是啊

引用第2楼mco于2009-01-02 19:36发表的 :
想不到古时候的技术如此发达。现代虽然有尖端科技,可是水灾却一而再的发生。看来得好好自我检讨了。 [s:20]

地理环境、气候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