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夏节,是中国三大民俗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端午”最早称“端五”,“五”与“午”同音,后来“端五”就写成“端午”。

纪念屈原的节日

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出了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出生于约公元前340年,那时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巨大变化的时代。面对着楚国贵族集团的腐败,官居三闾大夫的屈原主张改革内政、建立法制,任用有贤能的人才。在外交上,屈原主张和齐国联手对抗秦国。但是,这些意见却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姬南后郑袖为代表的腐朽势力的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放逐了屈原。怀王驾崩后,其儿子襄王又听信令尹子兰等的谗言,再次放逐屈原。

被放逐的屈原内心怀着无限的悲痛,在巨大的爱国热情的激发下,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等杰出的忧国、忧民的诗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郢都,楚国亡在旦夕,六十二岁的屈原含恨在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以身殉国。

屈原寻求楚国强盛之道,为理想而奉身的崇高精神,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划着船只打捞屈原的尸体。但屈原的尸体顺水流走了,没有被捞上来。

龙的节日
据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端午节的起源远在屈原出身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端午节很多习俗都与龙有关,因而得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揪一个龙图腾民族举行图腾祭(半宗教,半社会性节日)的节日。简单来说,是一个龙的节日。从不断发现的一些以几何印纹陶和石器为特徽的文化遗存,历史传说和地理结合来看,可能就是对龙图腾的崇拜;他们有“剪发纹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的民间习俗。

图腾文化消失后,典型的图腾社会的旧形态便从纹身化装龙子变为端午节的龙舟。民间相传端午节包粽子,原意也是为了祭龙。不少地方有在端午节收集雨水的风俗,因为这天的雨水是天龙洒向人间的圣水,有消灾除病之妙。有的地方,古时在端午节于江心铸盘龙镜,认为可以求雨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史前图腾社会,人们对自然界极其无知和无能为力,于是在自然势力的威胁下,便把龙当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后来,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人们不断地掌握了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方法,从面增强了征服自然的信心,便逐步从幼稚的图腾文化中挣扎出来。那时候,端午节这个远古崇拜龙图腾的节日便失去了原意。

粽子

粽子,古时称为筒粽、角黍。粽子基本上是用糯米,加入肥瘦肉、粟子、冬菇、少许五香粉,以大竹叶包裹,再用绳子扎好,放进大镬中煮熟。筒粽是用竹筒盛米烧制而成,角黍则是形似三交锥体的粽子。由于古时置米在竹筒内蒸太麻烦,后人便逐渐改用竹叶、荷叶包裹米成角形。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当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的老百姓因为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大家赶着划船去营救他,但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他们又恐怕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的遗体,就用竹叶包裹米饭投入江中喂养鱼儿,希望屈原的身体能完好无缺。

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人认为划船可以驱散江里的鱼虾,而竹叶包裹的食物则是给屈原食用的。这里又牵涉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东汉建武年间,有个长沙人,名叫欧回,白天突然见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屈原曾任此官)的人对他说:“你们对我祭祀很好,可是每次祭品大部份被江中的龙偷吃了。以后祭祀时可用楝叶塞在竹筒上,以五色线捆住,因为龙怕这两件东西,便不敢偷了。”后来人们照着这个说法做了,便演变成今天的粽子。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粽子是屈原的姐姐创制的。古书《异苑》就说道:“粽子,屈原姐始作,五月以竹筒贮米,投入水祭屈原,后人或以之祭祖先。”

而吴越一带的人民在端午节举行图腾祭时,将粽子投入水中,本意是要给蛟龙享用的。

龙舟竞渡

现代人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靠河或靠海的地方,可能还有“龙舟竞渡”的节日。比如在槟城、新加坡、香港,这几年都曾举办大规模的龙舟比赛,为节日增加了许多热闹气氛。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有多种可能性。但以纪念屈原的意义最大,也流传最广。据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时记》:“五月五日,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并命舟楫以拯之。”

而相传东汉安帝永初二年的五月五日,浙江省上虞县有一位叫曹目于的人在江边听涛迎祝波神的时候不小心被狂浪卷走。他的女儿在江边哭了七天七夜,却不见父亲的尸首出现,伤心之余便也投江去寻找父亲的尸首。隔天,有人见到曹娥抱着父亲的尸首浮在水面上,但她却已经溺毙了。大家为了感念她的孝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这天,都要在江上划龙舟,同时在龙舟上供奉曹娥的像牌以纪念这位孝女。

另外,也有人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吴国的忠臣伍子胥。他虽被谗言所害,但为了表示忠贞,不惜以身力谏,当着吴王夫差面前说出了越王勾践派范蠡带着西施献给吴王的美人计,并力劝吴王不要沉迷于女色但却不被夫差所信任,反而认为他欺君罔上,伍子胥便以自尽来表明他忠心耿耿的心迹。可是吴王还不悔悟,还派人用草席包其尸首丢人江中。此时正是五月初五,吴国人敬佩他一片忠心,于是划船打捞,渐渐成了划龙舟的习俗。

相传划龙舟能驱除水鬼和邪气,使五谷丰盛,地方太平。在吴越一带,把普通舟船刻为龙形是当地民族的习俗,其目的在于避开蛟龙之害。

端午节的习俗

中国古时民间在端午节时一定会在大门或船头插菖蒲和挂艾叶;大人流行喝雄黄酒带香包和香囊,小孩则吃杜虫药使君子,家里也洒熏各种药物。

民间之所以会有这种习俗,是因为他们视五月为”恶月”,“毒月”,尤其是五月初五为“重五”的日子,更为他们所忌。在季节上,五月正置春夏节气之交,端午之后天气变热,鼠蚁虫蛇大量繁殖,咬人致伤,传播疾病,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采取行动来消灭毒虫毒物是必须的。古人这些“避邪”,“消灾”的习俗,除了一部份具有迷信色彩外,其余的以科学的观点来看是不无道理的,所以瑞午节也被称为恶日的节日。

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白蛇传

每年端午,民间一定演出戏剧“白蛇传”以应景。

故事的主角是白娘娘(蛇精)和许仙。有一天,年青英俊的许仙游西湖,突遇大雨,便向白娘娘和小青(也是蛇精)借伞遮雨,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结为夫妻。但是许仙听信了法海和尚的挑拔,在端午节那天,给白娘娘喝了雄黄酒,以致显示出白蛇原形,把许仙给吓死了。白娘娘深爱丈夫,因此甘冒着极大的危险,去盗取灵芝仙草,救活许仙。后来,法海把许仙带到金山寺,白娘娘和小青赶至。白娘娘为了救丈夫,施展法术把金山寺淹没了。但是,这场斗法,法海是最后的胜利者,他把白娘娘镇压在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下,直到有一天,雷峰塔倒了,白娘娘重获自由,飞升上天成了正果。

不错不错,谢谢分享。

在端午节当天,你们有什么节目吗?

端午节几时啊??

好像是这个月尾。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端午節的由來與典故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和春節、中秋並列為最重要的三個節慶。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後來加入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端午節最令人期盼的活動便是划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選手們隨著隆隆的鼓聲,奮力向前划,在精彩激烈的賽程中,這傳統的習俗得以不斷的延續。

為了驅除疾厄,端午節時可見住家門口都掛菖蒲和艾草,以及「鍾馗」的畫像,成人飲雄黃酒,並讓小孩身配香包,這些物品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而台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此外,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端午節最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這個原本富有紀念意義的食品,在中國人的巧手製作下,已成為具各種變化,且隨時都能嚐到的美食了。

端午節可說是現存的重要節慶中,歷史最悠久的。由現代的眼光看來,祖先對端午節的看法確有其獨到之處:在這初夏蟲疫滋生之際,以端午節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菖蒲、艾草及雄黃酒固然是傳統避疫保健的方式,現代人應尋求更進步的方式進行保健活動,延續先人的智慧。

端午節是中國三大重要傳統節慶之一,又稱做“端午”、“端陽”、“重五”,相傳在戰國時代,屈原「以忠被讒,見疏於懷王,投汨羅江以死」,後人便在五月五日繫粽子投江以弔祭他,感懷屈原的忠誠。故事流傳至今,屈原的冤屈似乎已遭世人的遺忘,反而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佳節時,有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吃粽子等習俗的傳承,而粽子也變成約定俗成的應節食物。

其實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樣的,有圓有缺有滿有空,這是你不能選擇的,但你可以選擇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圓滿,然後帶著一顆快樂感恩的心去面對人生的不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