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頓市區村落 步行可到金寶市鎮


入口處有告示牌,告訴訪客這裡就是艾斯頓了。


前首相敦阿都拉已故妻子恩頓和家人的老家(中間),已被拆除了。


重建後的磚屋,“騎樓”依然保持5尺寬度。


房屋建筑結构奇特,“騎樓”极短,只有5尺,銜接馬路。


在艾斯頓可看見重建後的磚屋。


當年重建的板屋,今天仍存在,保留當年的鄉土味。


這棵老榕樹是艾斯頓入口處的地標。


母親留給羅佩玲營生的水果檔,至今已有超過半世紀的歷史。

艾斯頓和金寶市區相連,兩步腳就可來回兩地,可說是完全沒有隔膜,是一個獨特的地方。

居民從這裡步行,可走到金寶新街場、金寶鴻棧園住宅區、金寶平民屋、金寶大巴剎和小食中心等,非常方便。

艾斯頓村委會秘書鄭貴賢指出,在成立新村前,艾斯頓便已有人居住,所以至少已有七、八十年歷史;也就是在金寶開埠約半世紀後,這裡便有居民。

目前艾斯頓約有200間屋子,其中約20間為非法木屋。

艾斯頓的七、八百名居民中,華裔佔了超過90%,這裡只有4戶印裔和1戶巫裔居民。目前在艾斯頓範圍中,已有部份被納入金寶市鎮。

亞答板屋翻建磚牆屋

初期的建築結構是亞答板屋,過後修建為鋅片板屋。從90年代開始,大部份住宅翻新重建成為磚牆屋子,主要是村民出國“跳飛機”打工匯錢回來重建屋子。

25年地契獲延長99年

艾斯頓之前的地契期限只有25年,即從1980年7月1日算起至2005年;更早期時,大部份房屋只擁有臨時地契,還有小部份是非法木屋。

隨著它於2009年正式被納入房地部管轄,獲得延長地契長達99年,目前還有17間房屋仍未申請轉換延長地契期限。

2012年初,金寶縣土地局發函通知居民,延長地契至99年的地价,每間征收介於3千200至3千500令吉,大部份居民都已繳付,目前正在等待發出99年期限的地契。

基設治安好居民安居

艾斯頓的道路等基本設施,一般上算是完好。由於建有大溝渠,即使下大雨,水來得快,也退得快,所以不會發生水災。

治安方面也不錯,居民和睦共處,一路來都安居樂業。

房屋結構奇特“騎樓”僅5尺

艾斯頓的房屋建筑結構十分奇特,它只有5尺的极短“騎樓”,房屋面積是30乘40尺。

目前房屋價格每間介於6至7萬令吉,之前為2至3萬令吉。屋內有3間大房、1個大客廳和廚房等。

早年錫礦業發達

艾斯頓早年藏有豐富的錫苗,所以採礦過後,房屋都是建在廢礦地上。當年鐵船就在路口開采錫米。

這裡誕生了許多礦家,他們包括鄭長、溫森、鄭來和胡平等;其中胡平的兒子胡蘇安博士,就是現任金寶培元獨中校長。

村內沒有雜貨店

回溯至約60年前,艾斯頓共有4間雜貨店,但已在多年前休業了。

來到今天,很多人都已忘了,甚至不曉得艾斯頓早期的歷史紀錄。

由於艾斯頓的地理環境是在商業地帶,所以人民購物方便,即使目前沒有任何雜貨店,也不影響居民的生活起居。

羅佩玲:母親留下來唯一水果檔已有52年歷史

居民羅佩玲(61歲)土生土長的艾斯頓人,她經營村內唯一的水果檔,這水果檔已有52年歷史,是母親留給她營生的檔口。她人緣好,性格開朗,生意不錯。

她說,父親約70年前從中國南來金寶,當年和兄弟3人合伙做生意,後來自己在金寶開創雜貨店,過後她的弟弟繼承父業至今。父親在中國幫忙祖父做生意,所以來到這裡也是做回本行。

“當年的艾斯頓居民,一般上是擔任礦工、泥水工人、割膠工人和修理機械等,生活平淡,一家和樂。”

80年代錫市崩盤最難熬

她說,最辛苦的時候是在80年代,那時國際錫市崩盤,她剛好結婚不久生了女兒,許多人都在困難的生活中苦拼,等待渡過難關。

她終身難忘的是,當年追求她的丈夫忠厚老實,辛苦打拼9個月,身兼多職和機遇好,存下萬餘令吉作為聘禮,娶她過門。這名老伴目前和她一起安渡晚年。

她感激丈夫當年的老闆,一直照顧他們,直到今天,兩個家庭還是保持聯繫。

她對艾斯頓的感情深厚,她說這裡沒有打架和搶劫案件,是一個安居的地方。

成立背景地名街名特別

艾斯頓在英殖民地政府頒佈緊急法令成立新村前,它就已存在,它的前身是一個採礦區,地底下一度蘊藏豐富的錫苗。

當年在這一帶聚居的居民,主要都是在礦場採錫的礦工,後來這地方慢慢地成了一個村落。

到了今天,艾斯頓有個非常特別的英文地名Aston Settlement;它有4條直街和6條橫街,也是擁有特別街名,4條直街取的是英語街名1st Avenue至4th Avenue;6條橫街取的是國語街名Lorong1至Lorong6。

在這10條街里,除了Lorong6擁有最長的一排12間屋子,其他的每排只有短短的4間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