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精神

如果你嫌日本茶道过于繁琐,是因为你还没有用一生去领悟

跪三个小时就为喝三口半
右下角的小门是茶室的入口
这三口半的茶水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修炼精神

世界上大概没有第二种饮食方式,会比日本茶道更讲究、更系统、更严谨。就算是有着最悠久饮茶传统的中国人,也实在搞不懂日本人的茶道:在塌塌米上跪一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就为喝三口半的绿色茶沫?
其实对于日本茶道而言,喝茶已经脱离了解渴的需求,而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炼。笔者接触日本茶道有四年时间了,但也只是领略到了茶道精神中的皮毛,因为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穷尽一生的时光来领悟。

睹中国传统茶道惟有去日本

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国茶道之风采,恐怕还非去日本不可,此话何解?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泊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泊来的茶叶经过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
其后宋代盛行的“抹茶”传入日本。“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中注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这种饮茶方式被保留发展,最终形成了日本茶道,反而在中国,这种饮法已经不为人所知。当时喝抹茶采用的是“斗茶”的方式,一堆客人在一起品茶,然后判断茶是不是本地的、冲茶的水的出处,答对的还会有奖品,很像一个喝茶版的《开心辞典》。
十五世纪中叶以后,“斗茶”在日本衰微,取而代之的是贵族趣味的饮茶礼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其中还出现了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他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他将禅宗的理想融入到饮茶中,主张茶人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十六世纪,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草庵风茶法,一时间,风靡天下,将茶道的发展推上颠峰,千利休因此而被誉为 “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甚至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不得不赐其剖腹自杀。
而今日本茶道的几个主要流派“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都是千利休后人承其衣钵发扬保留下来的。

正式茶会很麻烦 跪着蹭进茶室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基本做法没有本质差别,但在细节上互为不同。这些细节包括:跪坐在塌塌米上时双手置于腿上,是右手在上还是左手在上?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在不理解的人眼中,用“繁文缛节”恐怕都不足以形容日本茶道的讲究和麻烦。
以笔者所学习的里千家茶道流派为例,一场正式的茶会包括以下的大概过程:
要举办一次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传统日式庭院是不可少的。茶室外的庭院叫做露地,露地中都铺有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些石头的种类、铺法和用途颇有讲究,主要用途就是指示客人行进的方向。客人要踏着石头向前行进,首先来到被称为“蹲踞”的地方进行“净手”,就是洗手。
在露地清净完身心、洗涤掉尘世的浮躁后,就可以进入茶室了,不过不是走进去,而是通过一个半人高的小门,跪在塌塌米上慢慢蹭进去。这个规矩也是千利休定下的,意思是不论你是王公大臣将军公主,茶室里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且各种兵器都不能带进茶室。茶室里没有阶级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主人和客人。
客人按照顺序进入茶室,拜览茶室中的挂轴、插花、火炉等道具,跪坐好以后。主人要往烧水的火炉中添炭。同中国茶道一样,日本茶道对水也有严格的要求,“不温不火”之为上品,而添炭也有一整套完整的规范动作,就连炭摆在炉子里的形状也有所要求。
添完炭就可以吃怀石料理了,喝茶之前吃料理是因为下面将要喝的是浓茶,如果空腹喝会对肠胃很不好。而实际上,你别不用指望这顿料理能吃饱。“怀石”一词, 顾名思义为“怀中抱石”之意。话说一日天寒地冻,禅师饥肠辘辘,苦无存粮,便命弟子生火煮石,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取暖,以消除空腹之感,于是“怀石”便成了为消除空腹感而享用的轻食。
你能吃到一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三段烤鱼、一堆腌罗卜块、几个蘑菇、少许海味和一碗清汤,还有二两清酒,这在茶会中已经是非常非常多了。最后是一道点心,这道点心一定是超级甜的,因为要靠它的甜来中和茶的苦。而且茶道点心的制作都很精致,让你不忍动箸。
不管吃没吃饱,接下来客人应该退出茶室,这可不是抹嘴走人,而是参观庭院,包括露地和“厕所”,当然这个厕所不会真让你解决个人问题。这个时候,主人可以稍微收拾一下,顺便为接下来的点茶做准备。

喝口茶真不容易 走路也有规矩

在正式茶会中,客人一共要喝两碗茶:浓茶和薄茶。浓茶点出来是深绿色的,浓度比婴儿吃的米糊稍微稀一点点。浓茶是整个茶事的主题。点浓茶时不许有任何多余的声响,要求绝对安静。主人在将茶具拿入茶室时,脚底下每一步怎么走,走到塌塌米的哪个位置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在拿茶具时,两臂都必须平举胸前成环状,就好抱着一棵大树一样,处处体现了茶道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式点茶前,主人先在客人面前珍重地、有步骤地用一块小绸布擦拭每一件茶具,包括盛放茶粉的茶入、取茶粉的茶勺,然后用纯白全棉的茶巾擦净喝茶用的茶碗,这些陈列在塌塌米上的茶具其实都是非常干净的,但在客人面前再次清洁,清洁的就不止是茶具了,还有主人和客人的身心,就好象古人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一样。接着主人用茶筅将茶粉和水的搅拌均匀,并点出一层厚厚的泡沫,这就是点茶。在点茶的过程中,主人要无时无刻不心系客人:天热,就用茶筅多点一会,让茶水不至于太热;客人喜欢酽的,就可以多放些茶粉。
主人点好浓茶后,主客以跪行到主人身边取回茶,这还不能急着喝。先要对自己身旁的客人说“我先喝了”,接着对主人表示感谢,再将茶碗捧在手里,感谢上天赐给我衣食,这个仪式和基督教用餐前的祷告颇有相似之处。然后客人要把冲着自己的茶碗正面转开,以表示谦虚,才能开始喝茶。当第一位客人喝过三口半以后,他用一块小湿巾擦拭自己喝过的地方,然后将茶碗传给下一位客人,下面客人一定要在他喝过的地方饮用,这种共同饮食的习惯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高度信赖和睦的理念。一碗浓茶要传3人至7人,所以一个人只能喝三口半。喝过浓茶后,主人再为每一位客人各点一碗薄茶。点薄茶时客人们可以静静地交谈,不过话题不能涉及政治、金钱和性。薄茶就不用大家共饮了,每人一碗,比浓茶淡很多,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碗翠绿的茶沫,不过和浓茶一样,也是三口半喝完。喝完薄茶,客人们要仔细欣赏茶碗、茶罐、茶勺等每一件道具。

重形式更重精神 修炼心平气和

其实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也有不少人有疑问,既然是号称追求“简约、自然”,为什么日本茶道还制定了这么多框框,连走路都要有规定呢?其实这种所谓的“框框”正是经过几百年“删繁就简”的结果,比方说走路,现在所规定的走路模式一定是最不浪费的,没有别的方法和途径能比现在的还少一步。
许多人往往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以笔者的理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日本茶道之所以搞得这么繁文缛节,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要茶客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修身养性。
千利休提出了作为茶道精神主体的四个字:和、敬、清、寂。“和”即和平的和,要人做到和平相处;“敬”即要发自内心去尊重别人,不从内心尊重是不行的; “清”不仅是指环境的清洁,还包括净化心灵及发自净化了的心灵的言行;“寂”就是很沉着、很冷静,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的寂然不动的心境。
里千家第十五代掌门人千玄室说:“如果单纯是为了解渴,茶道中很多烦琐的礼仪就没有意义了。其实,人通过做烦琐的事情,才会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烦恼,而通过复杂烦琐的点茶做法,就可以使人忘记这些心外的琐事,变得心平气和。比如,我们平时喝茶时,可能会一只手去拿起茶碗来喝,也可能双手端起茶碗来喝,但单手拿茶碗喝茶就不如双手端起茶碗来喝美观、安全,茶道就要求用双手端起茶碗来喝。茶道就是这样通过对一个个小的言谈举止的合理的规定,使茶道修行者逐渐成长为一个举止大方得体、心平气和的人。”
因此,与其说日本茶道重形式不重内容,不如说日本茶道重物质,更重精神。

讲道。。。就要以日本茶道为先!

他们的道真的很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