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汤 说

茶 汤 说

冷香斋主

饮茶离不开茶汤,说茶同样离不开茶汤,谈茶论道更是离不开茶汤。茶汤是指成品茶冲瀹后的茶水,茶与水相融合,茶即是水,水即是茶,两者不即不离,密不可分,故称作“茶汤”。老子曰“上善若水”,道出了水之真谛。古人论煎茶,以为茶只两分,水功八分,说尽煎水瀹茶之奥秘。然而自神农氏尝茶,到陆羽作《茶经》,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对茶事的理解仍仅仅停留在茶品、水品上,而罕言茶汤。陆羽作《茶经》,在 “五之煮” “六之饮”中虽然对茶汤作了初步描述,但尚未登堂入室;宋徽宗着《大观茶论》,则对茶汤之色、香、味作了些微探讨,犹属雾里观花;许次纾《茶疏》详说茶事,细论水功,几及茶汤;罗禀《茶解》,论茶汤之色、香、味,渐入佳境。更有精行俭德之士,癖好甘草之徒,虽然茶品与水品并重,但对茶汤却密而不言,故田子艺作《水品》,仍属呓语;樵海山人作《茶录》,乃是纸上谈兵;屠隆着《考盘余事》,无非隔靴搔痒。老子有言:道之不行,吾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古代茶人对茶汤这种有意无意间的忽略,不能不说是中国茶道史上的一个缺憾,这也许正是中国茶道未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吧。冷香斋主人饮茶有年,以为茶之色、香、味、气韵等皆蕴藏于茶汤中,饮茶其实是饮茶汤,说茶同样是说茶汤,谈茶论道更是谈论茶汤。简而言之,茶道其实就是茶汤之道。珠光禅师说: “佛法存于茶汤”,并因此创立了日本茶道,已得茶汤真谛。赵州和尚接引学僧,往往只让“吃茶去”,禅语法言遍布丛林,独得茶汤三昧。此时此处的茶汤已超越了茶品、水品、茶器、冲瀹方法等物质层面,直达心源,直面真我,直接体现茶道精髓。冷香斋主人有感于此,故不揣简陋,作“茶汤说”。

茶汤指成品茶冲瀹后的茶水,分过滤和不过滤两种。一般而言,绿茶,特别是精品绿茶可以不过滤,由于是透明玻璃杯冲瀹,一杯在手,茶叶在茶汤中翩跹作舞,更增加了茶汤的可观赏性。至于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等则需过滤后饮用。另有抹茶,当属别论。冷香斋主人论茶汤,仅以过滤后的茶汤为限。

茶汤有冷热,有深浅,有盈亏,有虚实,有甘淡爽利之分,有艰涩柔和之别,今略分为茶汤之色、之香、之味、之气韵论之。

茶汤之色:汤色以嫩绿雅淡为上,橙黄清亮为中,红亮浓重为下。其它各色茶汤又等而下之。以茶品论,绿茶茶汤为上品,乌龙茶茶汤为中品,红茶、普洱茶茶汤为下品。

茶汤之味:汤味有甘苦,有轻重,有厚薄,有老嫩软硬之别,有滑利艰涩之辩。对汤味的要求:入口轻,触舌软,过喉嫩,口角滑,留舌厚,后味甘。轻、甘、滑、软、嫩、厚称为茶汤六味。六味具足者为上品,甘、滑、软、厚四味具备者为中品,味尚甘滑者为下品。

茶汤之香:香有清浊,有沉浮,有短长,有阴阳,有出世入世之分,有婉约粗放之别。婉约则香气幽雅深长,粗放则粗疏短浅,茶汤之香以婉约为贵,粗放为贱。今略分茶汤之香为:浓香、甜香、幽香、清香。浓香如姚黄魏紫,香气馥郁。甜香如月下秋桂,其情最娇。幽香如空谷幽兰,其韵独高。清香如夏荷初露,清芬袭人。茶汤之香以清香为上品,幽香为中品,浓香、甜香为下品。幽香中尤以能出兰香者为绝品。

茶汤之气韵:以雅淡空灵者为上品,俱“岩骨花香”者为中品,香味平庸者为下品。上品茶汤能得茶之真香、真味,滋味淡然隽永,香气清幽深长,气韵流动鲜活。香气、滋味俱蕴藏于茶汤中,不动声色,不露圭角,如至人贤圣处世,淡然自足,宠辱皆忘,而其品德、操行足以教化四方。中品茶汤应俱“岩骨花香”。“岩骨” 指茶汤入口后应有金石感,品啜时有圭角,耐咀嚼;香气幽雅深长谓之“花香”。中品茶汤如仁人君子处世,慷慨激昂,忠勇好义,以思兼天下为己任,以没世不朽为标榜,让人钦羡不已。下品茶汤略俱滋味,聊备诸香,香气或浓或淡,滋味或甘或苦,细细品啜,其实平庸。上品茶汤应以清净心证之,中品茶汤应以义气证之,下品茶汤所在皆是,随处可证。

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气韵称为茶汤四相,品啜茶汤时能得四相,称为得味,不即不离四相,称为得意,能空掉茶汤四相,方称得道。

通常熟的普洱茶,茶汤是比较深色,但并不代表是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