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藥物搭配心理治療

之前日本發生一名從小被性侵害,而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因無法排除陰影而報仇殺人的新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來自於經歷極度創傷的倖存者、目擊者或救援者,女性以被強暴、兒童以遭性侵害、虐待最普遍。治療以藥物為主,搭配心理輔導治療,但必需要在悲劇發生後快速治療。

先了解 引發原因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為病患在見過或面對如地震、海嘯等天災,或是車禍、火災等人禍的受難者、救難者,甚至觀望的人;或是受到家庭暴力、性侵害的婦女與孩童;遭受校園暴力的學童,都有可能因為在災害中面臨死亡或身體傷害,而造成的心理影響。

病發三部曲
1.急性壓力疾患
剛發生時病患會出現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ASD)症狀,出現感覺麻木、與他人疏離、沒有情緒反應等。如果沒有治療,壓力與恐懼沒有解除,約1個月後,即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

2.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當病患重新經歷到當時發生地點、事物、或相關事時,會再去回想或是重新體驗當時的傷害,引起對當時案發的恐懼。生活當中對於一切事物過度敏感,容易引起恐慌、緊張、焦慮、反應麻木與睡眠障礙,更會以逃避的態度來面對壓力源,例如不去看、不去接觸,盡可能逃避。

3.病情慢性化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沒有積極、及時接受治療,則出現的症狀會併發成慢性化,可能導致自殺、無法與他人互動及日常生活障礙等。

這樣做
精神科医生表示,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多以藥物搭配心理輔導,越早接受治療的效果會越好。如果沒有積極治療,則容易變成慢性傷害,經由習慣傷害,變成沈溺在傷害中,一再地經歷傷害,而無法走出。

非藥物的心理輔導
個別輔導
以認知行為輔導,降低病患對於壓力源的敏感度。尤其讓病患「去標籤化」,因病患遭到壓力,有退縮行為,也害怕自己被貼上標籤,被取笑,因此需透過認知治療,來導致病患錯誤觀念。

催眠
在病患的潛意識中與病患對話,減輕病患罪惡感,讓病患重新詮釋整個壓力來源,導正病患的罪惡感走出陰影,尤其是災難倖存者,常會有「為什麼不是我」的罪惡感,可以透過催眠治療,來重新詮釋整個過程。不過目前對於催眠的療效,醫界仍保持保留態度。

支持性團體
可以透過同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患,再透過經驗分享的過程,重新來看待整個事件,重新建立其價值觀。讓他不會有孤單的感覺,有支持的力量陪伴走出傷痛。

藥物治療
以服用抗憂鬱劑為主,常用的一是抗憂鬱劑,來改善情緒障礙。另外一種是可改善焦慮的鎮定劑,不過這有成癮副作用,較不建議病患服用。

醫師說 孩童更要留意反應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在兒童時,更要注意他的反應,小孩會因表達能力未成熟,無法用言語傳達心理狀態,反而表現出焦躁不安、煩悶、哭鬧等大人眼中的「不聽話」行為而被誤解。治療會以遊戲、繪畫與音樂等藝術治療為主,來表現、宣洩孩童內心傷害。如果孩童沒有接受治療,長大後易出現焦慮、 暴力等反社會行為。

thx for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