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兴学育才 名副其实教育家

陈嘉庚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中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

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第五、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生平事迹

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父亲陈杞佰是新加坡商人。
1882年:入读南轩私塾。
1890年: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
1893年:与张氏成婚。
1894年: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
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积极赞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913年:创办集美学校。
1915年:租轮四艘,经营航运,获利颇巨。
1916年:购进三千吨轮船一艘,命名为“东丰号”。
1917年:购进三千七百五十吨轮船一艘,名为“谦泰号”。因两年来营业顺利,派胞弟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筹款二十多万元救济天津水灾。
1918年:发起筹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1919年:开始筹办厦门大学。创建南洋华侨中学。
1920年:创办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开学。
1924年:创办《南洋商报》。
1925年:成为东南亚“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事业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
1926年:扩建南洋华侨中学校舍。创办集美农林学校。开始面临逆境,胶价暴跌,营业亏损甚巨,被迫将厦大和集美两校校舍建筑工程局部停工,但经费仍竭力维持。
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组织山东残祸筹赈会,募款救济受祸难胞。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倡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
1941年: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并悬赏百万捉拿,陈嘉庚往爪哇避难3年,其间写出《南侨回忆录》。
1947年: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1946年:创办新加坡《南侨日报》。
1949年:应毛泽东邀请,陈嘉庚参加中国全国政协会议。
1950年:结束新加坡业务,回乡定居,着手扩建集美学校、厦门大学, 建设集美鳖园和厦门华侨博物馆。
1958年:患右眼眉头皮癌。
1961年:在北京逝世,灵枢运回集美鳌园安葬。

创业历程

一本药书激发 陈嘉庚办报动机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父亲缨纪(又名杞柏)远渡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陈嘉庚17岁(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资7000多元(叻币,下同)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时隔不久,又接管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在3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

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他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马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人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后来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如江河日落,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

他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

一本药书激发创办《南洋商报》

陈嘉庚早在本世纪初参加孙中山创立与领导的南洋同盟会时(那时只是同情与支持革命,还不是中坚分子)就对报章的作用有一定认识。直接引发他办报的动机,是一本药书。

事缘陈嘉庚年青时见过一本药书,名为《验方新编》。书内说,此书版存于日本横滨中华会馆,欢迎定印。陈嘉庚觉得这是一本济世益民的书,应当广为传播,于是备了钱托人汇到日本定印,前后达六七千册,这些书他全部拿来送人。后来他再定印的5000册却没有下文,令他非常遗憾。但印药书送人济世的心愿他一直没有改变。为了使这本书的内容更丰富,他不惜花钱在中国各大中城市登报征求药方。

登报一个多月后,他收到了各地热心人士寄来的药方1000多个。他请人将新方编辑,委托上海世界书局代印2万册,分赠提供药方者及中国及南洋各地的人。

这次印书成功,使陈嘉庚进一步认识到报章的力量。因此陈嘉庚希望通过报章启发民智,移风易俗,推动教育,进而富国强民。在1923年9月6日《南洋商报》创刊号上,陈嘉庚发表的《实业与教育之关系》讲得很清楚。

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创办这份报章宗旨是为实业与教育,实业之发展其根本乃在教育之发展。这为其办报作了一个最简单的注解。

陈嘉庚诞辰130周年
2004年10月12日,中国各界在北京隆重纪念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诞辰130周年。
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评价说:“他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祖国的统一、富强,特别是为发展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海外侨胞的尊敬和爱戴。”

王忠禹在由中国侨联和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举办的纪念陈嘉庚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说,陈嘉庚一生爱国爱乡、兴教兴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陈嘉庚是福建集美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侨联主席。他是东南亚著名实业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抗战时期,组织发动南洋华侨筹赈难民总会,支持抗日战;新中国成立后,他从南洋回国定居,积极参加祖国建设。

更为人景仰的是,陈嘉庚始终以“办教育为职志”,身体力行,不懈努力,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和南洋诸多学校。即使在自己所办企业受挫,资金拮据的情况下仍百折不挠,倾资兴学。

王忠禹表示,学习陈嘉庚这位爱国先贤的无私奉献精神,对于集中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新世纪面临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在会上说,陈嘉庚是在华侨社团活动中产生的华侨领袖,他推动了华侨社团活动健康向前发展。他带领侨胞为侨居地的繁荣、进步和祖国的解放、振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座谈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主持,陈嘉庚的亲属及各界代表100 多人出席。

陈嘉庚之子深情回忆:先父精神财富用之不竭

从海外专程而来的陈嘉庚之子陈元济,在北京隆重举行的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动情地说:“虽然父亲没有给我们后人留下太多的金银财富,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耄耋之年的陈元济谈起先父时,话语中充满自豪。他说,父亲从17岁就到南洋创业,虽身在他乡,但心系祖国。青年时期,他就立下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宏愿,以无私奉献精神,倾其所有,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诚以救国既无术,亦只兴学资一方’。父亲把毕生经历献给振兴中华、发展教育伟大事业,做到了自己许下的‘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的誓言”。

陈元济说:“父亲的精神和在家乡开创的教育事业令我们子孙自豪。”陈嘉庚是南洋屈指可数的实业家,鼎盛时期拥有工厂30多家,商店、商行100 多家,种植园1 万多亩,员工多达数万人。

陈嘉庚一生倾资办学,服务社会。他一手创办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和南洋众多华文学校,资助福建各地兴办中小学。即使在自己所办企业受挫,资金拮据的情况下,百折不挠,他曾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不办”、“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1961年临终前,陈嘉庚将自己余下的300 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念及此,陈元济感慨地说:“父亲不只属于我们家族,他更属于全社会。”

陈元济回忆说,父亲生前很疼爱自己的晚辈,但对晚辈的要求十分严格。

陈嘉庚经常说:“人谁不爱其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陈元济每每想起这些话总是感慨万千,“深深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陈元济常年生活在海外,改革开放以来,曾多次回到中国,对父亲创办的学校教育发展十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