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神話 他的名字叫占士邦

“我的名字是邦﹐占士邦。” (My Name Is Bond, James Bond)

1962年的首部007電影《無名博士》(Dr.No)開始了整20分鐘﹐才讓這位擁有殺人執照的特務露臉﹐地點是倫敦一家高級的賭場俱樂部賭桌上﹐1位妖艷的美女輸得光火﹐眼見坐在他對面的1位西裝革履的男士卻贏得寫意﹐因此不忿的想知道他的尊姓大名。

只見對方從容不迫的為自己點了根香煙﹐然后就答了上面的這一句﹐背后便響起了現在大家已熟悉的那首秘密的主題音樂﹐這是影史上占士邦在銀幕上的首次亮相﹐也是007神話的開始。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部低成本製作﹐這個來自小說的人物﹐這句介紹對白﹐會為電影種類開始了一個新的間諜片種﹐編號007的這位特務成為銀幕上的經典角色﹐這句自我介紹的對白成為這個片集的一個代表性符號﹐這首主題音樂成為這個片集的標誌。

而到了目前最新的《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 ﹐占士邦電影已風行了將近半個世紀﹐總共拍了22部﹐成為西方電影史上最悠久的片集﹐而飾演者也前后換了6位﹐但卻長盛不衰﹐是影史上的一項奇跡。

對全球的電影觀眾來說﹐看占士邦電影已經是有如一種固定的儀式﹐每隔兩年就有新的作品出現﹐讓所有邦迷膜拜。

從深一層的解讀﹐007電影已經不是純受歡迎的片集那么簡單﹐而是個全球集體認知的流行文化﹐他的知名度並不只是限制于電影的範圍中﹐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就算你從來不看電影﹐但也不可能沒有聽過占士邦這個名字﹐007這個編號。

而在流行文化的層面上﹐它也是個不朽的熱門話題﹐除了原作者特務出身的伊安費列明(Ian Fleming)﹐在52年開始撰寫他的第一部占士邦小說《皇家賭場》一直到他在64年不幸因癌病逝世時﹐前后共寫了14部之外﹐他死后再有好幾位不同作家繼續寫下去﹐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40本占士邦的小說。

另外,有關占士邦電影的研究﹐占士邦風靡全球現象的學術性分析研究的書本也層出不窮﹐是出版業的一大商機。

在電影方面﹐有關的製作公司當年是與原作者購下搬上大銀幕的版權﹐費列明總共才撰寫了14本小說﹐但電影卻有本事拍到22部﹐(事實上原來的小說並不見得是洛陽紙貴﹐是拍了電影后才帶動了小說的銷量)﹐證明這個電影系列﹐除了忠實改編小說之余﹐還能另創新故事而加以發揮﹐但有007這個人物﹐就能給觀眾信心﹗

占士邦電影今天名揚四海﹐但其發展過程並不一路順風﹐40多年來歷盡滄桑﹐面對風風雨雨﹐其中還面臨一度被逼停拍厄運﹐幕后者付出的心血和歷程﹐足可以寫本“辛酸回憶錄”。

已故伊安費列明在53年所撰寫的占士邦小說﹐初期頗受冷落﹐就是首本小說《皇家賭場》在64年被美國CBS電視台改編成電視劇﹐也反應其慘﹐結果要等到 62年才因兩位英國的名製片人艾柏布洛哥利(Albert R. Broccoli) 和夏利索士曼(Harry Salzsman)與他達成協議﹐購下他作品的電影拍攝版權﹐並把第6本著作《無名博士》搬上銀幕后大受歡迎才洛陽紙貴﹐正式轉運。

然而兩位製片人當年開始籌備拍攝時﹐曾面對集資困難﹐因為沒有人感興趣﹐后來幸得美國小規模的聯美公司(UA)同意投資100萬美金﹐但很快的便又因他們堅持啟用籍籍無名的新人辛康納利而捨棄找有號召力的美國演員擔任主角﹐而在影片沒開拍前便差點鬧翻。

兩位製片人的獨特眼光和一意孤行﹐結果改寫了影史﹐首兩部邦片雖然轟動各地﹐但卻無法得到美國觀眾支持﹐要到第3部《金手指》(Goldfinger)開始才正式全球所向披靡。

辛康納利演繹的60年代占士邦電影風靡全球﹐但拍了5部后便感到厭倦而棄演﹐換了澳洲籍名模拉森比接任后拍的一部反應又欠佳﹐再懇求辛康納利重作馮婦雖扭轉局面﹐但他仍無心戀棧﹐答應多拍一部后還是決心離開﹐這是這個片集所面對的第一個演員危機。

70年代開始由羅渣摩亞接棒﹐當時美國影壇已由新創作勢力當道﹐他們拍出了《星球大戰》(Star Wars)和《教父》(The Godfather)等驚世作品﹐而邦片只能借龐大佈景,爆炸場面及新式武器為賣點﹐淪為熱鬧的商業片流水貨﹐雖然還能賣座﹐但口碑開始欠佳。

而在75年底兩位合作十多年的製片人之一的索士曼更對這片集失去信心﹐把他所佔有的邦片股權賣給一向只資助的聯美公司﹗更一度令人懷疑這片集還能不能繼續下去﹖

80年代中摩亞因年事已高退隱﹐由添摩迪達頓補上﹐但不被美國觀眾接受﹐主演的兩部都在當地票房慘敗﹐使到邦片陷入低潮期。

不久后竟又碰上長期以來在全球發行占士邦片集的米高梅(MGM)電影公司在90年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而被迫脫售給一位意大利的金融奇才帕萊迪(Giancarco Paretti), 而引起不少法律訟訴﹐整個邦片拍攝計劃被逼暫停﹗直到5年后官司結束才能從新出發﹗
1.jpg
2.jpg

占士邦電影在94年得以重新出發不久﹐又碰上這片集僅存的“創辦人”布洛哥利在96年中因高齡逝世﹐幸好她女兒芭芭拉布洛哥利和繼子米高維遜(Michael G Wilson)早已參與拍攝工作﹐所以順理成章的接下讓占士邦片延續的重任。

占士邦電影在人間消失的那5年﹐很多人以為這個系列在橫行多年后﹐終于也和其他賣座片集一樣﹐難逃被觀眾看膩而被淘汰的命運。

另一方面﹐進入90年代美國的商業動作電影素質也已提高到另一個層次﹐在電腦拍攝特技突飛猛進﹐而年輕又有驚人創意的新導演紛紛湧現。

那段沒有邦片的空檔﹐他們拍出了像《虎膽龍威》(Die Hard)﹑《轟天炮》(Lethal Weapon) 等槍火猛烈﹐動作凶狠﹐又高潮不斷的警匪片﹐結果都受到全球喜歡動作片觀眾的熱烈歡迎,並創下了驚人的票房記錄﹐也同時延伸成為片集。

新生代觀眾甚至認為占士邦這位老牌英國間諜老土過時﹐所以他重出江湖﹐大家都在擔憂他是否會已是“過氣特務” ﹐沒人要看﹖

不過這個片集畢竟還是製片和電影公司的印鈔票機器﹐而且是個響亮名牌﹐幕后者不可能自砸招牌﹐所以重生后﹐換了個年輕又散發出新一代英國紳士魅力的皮雅斯布洛南當主角﹐他的出現和演繹方式剛好給這位“老” 特務帶來了現代活力﹐也幫助刷新這個片集的形象。

而編導們也因時代的不同﹐將一些主要人物加以改變﹐最顯著的就是占士邦多年來的上司M ﹐改為女性﹐並由影后級的朱迪丹契(Judi Dench)飾演﹐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結果接下來的8年﹐除了“老”邦迷繼續捧場外﹐也吸引了新生代的觀眾群。重振了邦片聲威。

可惜到了02年那部慶祝占士邦片集40週年的紀念作《誰與爭峰》﹐竟然不知節制﹐將占士邦過度超人化﹐離譜的連所駕駛的的名貴跑車也設計成為有隱形作用﹐誇張離譜的令觀眾嘩然。

此外,故事上還模仿了吳宇森名片《變臉雙雄》(Face Off) ﹐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批得體無完膚﹐也使影迷反感﹐使到製片人驚覺這個片集已面對另一危機﹐因為編導們已不知不覺的被成為近年商業片主流﹐由漫畫英雄改編的那種天馬行空超級英雄風格影響﹐讓占士邦也變成是超人格式﹐是需要求變的關鍵時刻了。

前年便大膽的將布洛南割愛﹐宣佈啟用不大起眼的丹尼爾克力繼承這個衣缽﹐這次是描述007如何成為有殺人執照的特工經過為起點﹐等于拍他的“前傳”﹐而他首部擔正的《皇家賭場》推出后銳不可當﹐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邦片﹐證明了求變計劃成功﹐讓這007銀幕神話得以延續。
1.jpg

占士邦電影系列到目前為止﹐共拍了22集﹐換了6位不同的影星主演﹐而“誰是最佳占士邦演繹者”?是邦迷們樂此不疲談論的話題。

其實這個問題﹐很難解答﹐因為各花入各眼﹐而且不同年代接觸這個片集者﹐便有不同的看法﹐不過這個電影系列雖然是以美女﹑動作和新式武器等綜合﹐但每次主角換人﹐便會以這個演員的特質而在電影風格上做出調整和修改﹐只是不敢太過顯著﹐保持著邦片的一貫格式﹐以免影響大局。

第一代007:辛康納利(Sean Connery)把這個特務角色演得有如一把寒光四射的出鞘寶劍,到今天為止還叫人難忘, 他外型亦正亦邪﹐樣貌忠奸難分﹐但永遠西裝筆挺﹐風度翩翩﹐廣受美女包圍﹐但調情時保持高度警覺﹐美女在他懷中玉殞香消時﹐也無動于衷﹐在困境中從容不迫 ﹐殺敵人的手法干淨利落﹐發揮出狠、勁、酷和機智特色。

他共主演過6集﹐分別是《無名博士》(Dr.No)、《諜海蛟龍》(From Russia With Love)、《金手指》(Goldfinger)、《雷彈諜血》(Thunderball) 、《出生入死》(You Only Live Twice)和《勇破鑽石黨》(Diamonds Are Forever) ﹐這些片子都以他個人魅力為主﹐特別武器作為附屬品。

第二代007:佐治拉辛比(George Lazenby)原是澳洲模特兒出身﹐高大英俊﹐他是在辛康納利成名后不想在銀幕上被定型而被發掘為接班人﹐但他太過滑頭﹐又如女人湯圓般﹐所以在他主演的唯一一部《勇破幽靈堡》(On Her Majesty Secret Service)中較文雅﹐還讓他真心談情說愛﹐最后還結了婚。公平來說﹐他在該片的表現不錯﹐可惜態度囂張﹐結果只拍了1部﹐就被電影公司放棄。

第三代007:羅渣摩亞(Roger Moore)身手普通﹐所以打鬥時利用小聰明﹐有時更淪為小丑﹐不過卻具英國式的幽默和急智﹐脂粉味略重﹐缺乏一夫當關之勇﹐他一共主演了《勇破黑魔島》(Live And Let Die)、《大戰金槍客》(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 、《勇破太空城》(Moonraker) 、《勇破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 、《勇破海龍幫》(Octopussy) 、《勇破爆炸黨》(For Your Eyes Only)和《大戰電子黨》(A View To A Kill)等7部﹐都靠出色剪接﹐特設佈景﹐爆炸場面和強調秘密武器來彌補他的缺點。
1.jpg

轉型背水一戰

第4代007:添摩迪達頓(Timothy Dalton)出身于莎翁舞台劇﹐個人最大特色是有一股書卷氣和悲天憫人的神情﹐給人一種優雅成熟感﹐能令一般含蓄女性仰慕﹐他的兩部代表作《絕處逢生》(The Living Daylight)中與古典大提琴師墮入愛河后﹐感情專一﹐兩人相戀﹐感人之處有若文藝片。而《追殺令》(License To Kill)中不是拯救世界﹐而是為好友報殺妻之仇﹐有情有義﹐不像以往那么風流﹐但是身處在80年代﹐很多觀眾對這種作風不苟同﹐特別是最重要的美國市場 ﹐以致在當地票房慘敗﹐電影在商言商﹐只得和他說再見。

第5代007:皮雅斯布洛南(Pierce Brosnan)是邦片停拍了5年后再重新出擊而被派上任﹐結果從94年維持到02年﹐他長相英俊﹐嘴角常帶著一絲微微的冷笑﹐令新生代影迷(特別是女性)神魂顛倒﹐為這片集帶來現代感﹐不過他身手雖敏捷﹐但不夠硬朗﹐故此在所主演過的4集《金眼睛》(Golden Eyes) 、《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 、《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和《誰與爭峰》(Die Another Day)中都多用槍而少用拳腳。

第6代007:丹尼爾克力((Daniel Craig)在前年代替布洛南﹐令全球影迷感到非常意外,一般人認為他“身矮樣衰”,而且一頭黃髮﹐與幾十年來心目中的占士邦那種氣宇軒昂的印象不符﹐但其實是電影公司看準了今天銀幕上的英雄“樣衰”的比比皆是。

而90年代開始的電腦科技已能將銀幕中的漫畫英雄們拍得生龍活虎飛天遁地時﹐要吸引大眾必須還原再求另一個突破﹐所以新片不再借重電腦特技﹐而要真刀真槍來和匪幫搏鬥﹐而丹尼爾的爛仔風格及凶悍的身手剛好吻合這種需求。

這轉型的背水一戰﹐在丹尼爾的處男作《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中﹐這位新人將占士邦剛出道時的年少氣盛﹐有勇無謀﹐而又常常衣冠不整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對他觀感有了180度的轉變。占士邦也同時帶來了前所未見的實感﹐更適合時下觀眾的口味。

我們從這6位不同時代的演繹者﹐給這個片集帶來的是不同的風格取向﹐這種微妙的差異﹐在60到80年代不容易覺察﹐但到了丹尼爾的出現﹐感覺才鮮明強烈﹐連忠實的邦迷也耳目一新﹗這其實是幕后團體為追上當今電影潮流﹐而不想看到年輕觀眾流離的背水一戰。
1111et01.jpg

占士邦電影劇情其實有一個公式﹐一個大魔頭為所欲為而威脅了世界的和平﹐占士邦奉命調查真相﹐並制止他的行動。過程必有惡戰﹐也會有對方派出的邦女從中作梗 ﹐但最后都被007的魅力所迷而反過來幫他﹐結局必定是闖入魔頭的大本營﹐先陷入險境而后反敗為勝﹐大功告成后與邦女郎溫存。

占士邦電影的編劇其實也有一個模式﹐影片開始必有一個與整部戲沒有太大關連的楔子﹐務求在開場的10分鐘捕捉到觀眾的情緒和吸引力。

此外,亦很注意結尾的大高潮﹐影片裡面的千頭萬緒都要在這場戲結束﹐而在楔子與尾聲兩場重頭戲中會安排十數個小高潮。使人有高潮迭起的感覺。

占士邦電影能盛行40多年而不倒﹐當然是它的製作認真﹐沒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而全球觀眾能夠照單全收﹐是因為有關公司的成功品牌打造策略﹗使到這個銀幕上永遠打不死的英雄在大家腦海中印象不會磨滅。

007電影從40多年來其實一直都遵循上述的劇情和編劇基本套路﹐加上主角的瀟灑身手、名貴跑車、特別武器、高科技裝備﹐異國風情帶來的隱形殺機等﹐還有那耳熟能詳的主題音樂﹐不知不覺的形成了一個模式﹐一種品牌。

這種品牌模式化讓觀眾很容易記住占士邦電影﹐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整體的007系列電影的品牌形像。不論是這個系列的忠實影迷與否﹐都能或多或少的說出一兩點對邦片的印象。

當年占士邦的崛起﹐的確與國際政治大環境有關﹐60年代正是美蘇冷戰時期﹐007這個特務在銀幕上是邪惡蘇聯的對手象征﹐這種設計﹐一方面可以釋放大多數非共產主義國家觀眾對鐵幕的陰險遐想﹐另一方面又藉由占士邦無往不利的勝果﹐保證了自由國度的萬無一失。

故此﹐在某種程度上﹐這個片集便成為變相的“政宣片”﹐而007自然成為資本主義和天下無敵的英雄最佳代言人。而他到處都有美女投懷送抱更是所有小市民的夢想﹐群體能藉著這個銀幕大英雄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製片人在這種有利的情形下並沒有怠慢﹐而是加把勁的傾力打造這個核心原素﹐把007角色定格﹐塑造他夠機警﹐具敏捷身手﹐性感而又有女人緣﹐這些特質的組合使到占士邦這個角色有了持久性本質。男人希望自己是占士邦﹐女人卻希望能和占士邦談戀愛﹐所以都會熱烈捧場。

以電影品牌策略來說﹐近二十多年來美國的商業電影都以這種方針來促銷他們的名片﹐一旦賣座便乘勝追擊﹐延伸成為片集﹐如《星球大戰》(Star Wars) ﹑《夢幻科技》(The Matrix)等都是例子。

但占士邦電影卻早在46年前已開始﹐所以不同時代﹐不同演員的出品﹐大家都會下意識的把他們歸納在一起﹐特別是在音像產品深入每個家庭的今天﹐擁有自己的完整《邦》片系列已是輕而易舉之事﹐這正是多年來這個品牌成功打造﹐而在觀眾心中不知不覺建立起深刻印象的結果。

星期日那天看了~感觉。。。快要在戏院睡着咯~哈哈

離經叛道再出擊

占士邦片集品牌成功打造策略﹐是它能多年不倒的最大原因﹐但反過來說﹐這種品牌模式亦同時會帶來一種風險。

當一種模式落入俗套千篇一律時﹐觀眾漸漸的便會失去興趣﹐因此品牌模式和品牌創新之間必須取得平衡﹐才能讓這品牌長青。

維持上述平衡重點的是多年來數度換主演者﹐不同演員氣質有異﹐有的冷酷﹐有的風流﹐有的細膩﹐讓觀眾似乎看到占士邦的不同側面﹐所以能保持某種新鮮感。

不過這個片集發展多年以來﹐兩年前的大膽改革﹐個人覺得是影史上最具勇氣而又最成功製作方針的改變例子。

當討人好感有驚人魅力的皮雅斯布洛南突然被“炒”﹐由以前只屬二三線又多演反派角色﹐有著“爛仔”風格的丹尼爾克力取代時﹐幾乎無人可以接受﹐因為想象中都覺得他難以代入占士邦這個角色﹐故此引起輿論及影迷間不客氣的大力鞭撻﹐特別是小姐女士們在習慣這位超級特務是英俊瀟灑而又是黑頭髮的英雄思維下﹐連丹尼爾那頭與生俱來的黃髮也變成是種罪過。

當他首次領銜演出的《皇家賭場》面世后﹐大家才看到了製片人要離經叛道的占士邦重新出擊﹐讓這個片集回到起點而能走得更遠(這應該是從《蝙蝠俠﹕俠影之謎》一樣拍傳奇人物的前傳成功而得到的啟發)﹐讓大家知道007開始時是如何入行﹐又如何能獲得上層頒發殺人執照﹐而且交待他那放蕩不羈作風的演變﹐冷靜個性的形成﹐及為何會對女性抱著逢場作戲的態度。

在這種破格的故事構思之下﹐成熟而又幹練的布洛南當然不是恰當人選﹐需要“禽獸型”的丹尼爾才貼切﹗

片中的他衣冠不整﹐但辦起事來有如拼命三郎﹐甚至有種玉石俱焚的心態﹐他是因為需要進賭場才會穿筆挺西裝﹐這回的邦女郎也沒投懷送抱﹐而是他冤家式的拍檔﹐但在合作過程慢慢培養出感情﹐最后還將英雄出賣﹐出現邦片罕見的愛情悲劇。

而片中的動作場面如窮追黑人飛毛腿﹐在地盤大演凌空危險動作﹐還有狂奔爛打機場追擊、酒店搏殺等都驚險刺激充滿實感﹐讓人看得熱血沸騰﹐這完全是因為丹尼爾精壯硬朗,給邦片系列帶來新刺激。

在電影形式上也有很大幅度的革新﹐譬如多年來那招牌式的序幕﹐占士邦徐徐走著﹐突然轉身面對鏡頭對著觀眾開槍便棄之不用﹐而他那句自我介紹的經典對白也在電影結束前才出口﹗

現在他主演的次部邦片《量子危機》的故事是緊接著上集故事結束后一個小時為起點﹐這種有連續性的故事安排也破了邦片的先河﹐因為以前的邦片故事都是獨立的。

讓占士邦離經叛道﹐將會讓這個片集脫胎換骨。邦迷們請放心﹐在未來的20年﹐007電影系列還會延續出現。
1111et01.jpg

美國娛樂雜誌《Entertainment Weekly》趁新一集邦片《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近日上映,前日選出最佳及最差邦女郎合共21人。《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中的楊紫瓊、首位邦女郎烏蘇拉安德絲(Ursula Andress)以及《不日殺機》(Die Another Day)中的荷爾芭莉(Halle Berry)均被視為邦女郎中的最佳典範。

雜誌大讚楊紫瓊在片中扮演的林慧,跟占士邦一樣智勇兼備,是一個要認真對待的角色,且其美貌冠絕全球。《勇破神秘島》(Dr.No)中的烏蘇拉安德絲則奠定了邦女郎形象,成為男性心目中的女神。荷爾芭莉在《不日殺機》中穿比堅尼出水芙蓉的一幕,令人一見難忘,其角色身材好之于還相當有腦。至于上集《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中的伊娃格蓮(Eva Green),則融合了多位出色邦女郎的特質,一下子成為經典。

最差邦女郎方面,丹尼絲李察士(Denise Richards)在《黑日危機》(The World Is Not Enough)中扮演的核子物理博士,竟然全程穿小背心和熱褲,毫無說服力。

另外,幾乎所有羅渣摩亞(Roger Moore)年代的邦女郎均備受劣評,例如《勇破太空城》(Moonraker)中的Lois Chiles及Corinne Clery、《大戰金槍客》(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中的Britt Ekland均被指與占士邦毫無火花。至于Lynn-Holly Johnson參演《勇破海龍幫》(For Your Eyes Only)時年紀太輕只得22歲,與當時53歲的羅渣調情時十足兩父女。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