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城
如果將Popiah(薄饼)喻为马来西亚全民美食,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近年来在斋戒月Ramadam的开斋市集里,Popiah往往佔据热门食品位置,摊前总排人龙,马来同胞似乎已將此食物溶入“正统”,成为开斋食品中常见必备的一项。这当然归功於印裔回教徒(Mamak)的重新包装,让薄饼从华人食俗传统中大步出走,成功“去华”,再贴上“Mamak”標籤,取得马来回教徒的长期认同。
根据一些Mamak业者的说法,这款源自华人薄饼的Mamak Popiah(又称Indian Popiah),最早出现在檳城。许是早年华人咖啡店里请了印度人当薄饼摊伙计,后来他们自己出来开业,便融合自身族群的口味而创出这別出心裁的版本!当然,薄饼皮肯定是向华人买来,生菜、豆芽、蛋碎和豆乾样样齐全,承继华人薄饼的惯用食材,只是沙葛丝用了黄薑粉调味燉煮,色调鲜黄,酱料也明显偏甜,符合了印巫两族的习惯口味。
在檳城柑仔园大草场旁,与Dato Keramat路交界的Johor路上,有排简陋的小贩中心,不大,来来去去只有几摊,却是檳城人午后寻食的热门所在;其中,有摊知名的Mamak Popiah,其创始人K.Sulaiman可说是檳城“嘛嘛薄饼”的灵魂人物。
年少时便跟亲戚从南印度来马,K.Sulaiman曾当过食摊童工及屠夫,后来在1950年才转行卖起薄饼,去年(2007)以85岁高龄去世,现已传至第二代经营。记得两三年前我曾问过老先生有关“嘛嘛薄饼”或“印度薄饼”的起源,他坦言那肯定是从华人薄饼变化而来,至於详情就不明了,不过在他10多岁到檳城时,已看到许多印度回教徒在华人咖啡店里卖薄饼!如果属实,以此推论,这款由mamak 贩售的薄饼最迟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已在檳城出现。
K.Sulaiman的薄饼特色,除一般以黄薑粉调味的沙葛丝以及炸酥的油葱外,最特別的,就是用了回教徒在斋戒月时必备的蜜枣,加上辣椒粉煮成酱料,涂抹在包好的薄饼上,再淋入一些黄澄澄的沙葛汤汁,鲜味非常,可说是檳城印度薄饼的代表。
我一向不愿把Indian Popiah翻译成“印度薄饼”。因为在中文世界里,“印度薄饼”一词已用得过度混淆,印度食物中的Chapatti、Roti Prata(Roti Canai)和Naan等,皆被全球华人广泛译成这个显然是“观其形、思其源”的非专业名词!所以我寧可推崇“嘛嘛薄饼”,毕竟在贩售薄饼的印度人当中,十之八九都是印裔回教徒Mamak。
此外,Popiah一名,也常让我的一些中国及台湾朋友摸不头绪,起初还以为“还原”为中文的薄饼后,便能为他们彻底解惑,结果仍然一脸无知。经详细解释后,神州大哥才恍然大悟笑了起来:那不是春捲吗?而台湾阿兄更是直接:我们台湾人叫润饼啦!
其实薄饼、润饼都是福建人对北方春捲的叫法:在福建厦门,春捲称为薄饼;在漳州、泉州一带则以润饼称呼;到了福州却又叫回原来的名字──春捲。我们这里通常都习惯厦门的叫法,台湾则取润饼之名。
而春捲,据说与古代立春时候以春盘祭拜天地的习俗有关,源自晋代,盛行於唐代。春盘包括了春饼和生菜,以饼捲菜,便成了现在春捲的芻型。
捲起春天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
Mamak却借用我们的传统薄饼,捲起了马来西亚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