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您还记得南湾湖畔的茶小妹吗?”

——浅谈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茶文化
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早被老祖宗们说了几千年,如今却要变个样了,首先,柴成了过去,环保大旗往山脚下一插,认识字的都不敢再手把镰刀上山一通乱砍看见没人紧捡回家,当然了,这个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早已经有了“柴”的代替品,号称无污染的“天然气”和“电”。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相比于伐木取“柴”,这些替代品更加清洁,也更加便捷,至少MM们不必再担心自己会像电视剧里那些倒霉的做饭女一般被一把小小的柴火熏得满脸漆黑,GG们也不必担心自家娘子一个马虎将自己价值几十万的厨房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柴的离开如此看来,也算是件好事了。
可是接下来的这个字的被代替,就显得有些沉重了。
茶不语?秦时明月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但是我们却在初中的地理课上就被告知,印度才是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国,那么,号称茶发源地的中国怎么会被印度后来居上呢?
尤其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茶危机,让我们更加忧心忡忡,被祖先们誉为不可或缺的茶,又是什么时候从我们的桌上消失,转而被可乐,咖啡等各种各样的饮料代替呢?
1.茶之争。
茶为中国特产,或即原产地,后始传播于东西洋。其后,一六六,四年,东印度公司进献茶于英王。当时茶价,一磅值六十先令,极为昂贵。至一七00年,输人之茶每年平均两千磅,自后十年,平均约在十四万磅就连英国传统饮料咖啡都不能望其项背。继而英领印度,相竞植茶,与中国颉颃,以输入税之关系,印度红茶种植迅猛发展,一八八八年输出到英国的数量遂超中国茶之上。
也就是说,印度茶从种植到超越中国仅仅用了两百余年。

2.茶之痛。
茶叶由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以及部分茶叶的稀缺性,便给一些游资炒作者带来了无限“商机”。
那么,中国身为茶的发源地,为什么反而不如后来居上的印度呢?除了传统文化的缺失,还有什么在困扰着中国茶呢?
近几年,茶的危机不断涌现,从前几年的热炒普洱茶,到今年的热炒大红袍,最终导致“普洱茶热了,人心凉了”的后果,游资过后茶叶一片凄凉的“资走茶凉”现象。

3.茶之问。
茶,不只是茶,这个字眼,在更多时候代表的是优雅,是意蕴。置身于雾气弥漫山清水秀的茶园中,你又是否会有种强烈的想要饮一口茶,与历史对话的想法呢。
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 ,黄山毛峰 ,庐山云雾 ,信阳毛尖……这些茶统统摆在你的面前,你会选择哪一样呢?是烟雨蒙蒙西子湖畔的杭州龙井,还是波涛万顷南湾湖畔的信阳毛尖?
西子已去,而南湾湖畔的采茶歌声依旧不曾停歇。
似乎,茶的历史总是和中国的历史分不开,沧桑中透着清新,悲怆中闪烁希望。青瓷杯中旋转沉淀的嫩芽总是无声的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沁入你的鼻孔,浮光掠影似地在清澈散发着热气的杯中摇摆。
探入历史的渊源,在魏晋文人们洒脱的长袖间惊鸿一瞥,平淡到令人无法提起精神的熟悉,到如今却成了几近灭亡的风尚。
茶不语,他只是默默注视着桌上搔首弄姿的可乐和咖啡,优雅的翻了个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