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艺术】绘画

韩国绘画体现了韩国人民旺盛的创造力和美学意识。

从三国时代(公元前57~公元668)到现代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韩国绘画一直稳步发展。

三国时期著名的绘画乃是高句丽古墓中绘于墓室墙上和天花板上的壁画。高句丽的绘画富于动感和韵律,新罗的绘画则发人深思和注重细节。7世纪三国统一后,新罗艺术甚为兴盛。

高丽时期(918~1392)的绘画十分繁荣,种类繁多。这一时期的绘画继承了标志着绘画黄金时代,即统一新罗时代的艺术传统。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寺庙壁画和佛教卷轴画,显示了韩国佛教的繁荣。

朝鲜时代(1392-1910),职业画师通常根据贵族的要求创作山水画。可能是18世纪后期,天主教将科学技术传入韩国后受到实学运动的影响,画师们开始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这种以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形成了一种人们称为“世态画”的新的趋向。

金弘道的绘画多表现上层阶级、农民、工匠和商人的日常生活。他对主题准确和富于幽默情趣的描绘表现出了韩国传统的特色。无名画家的作品虽然在风格方面没有儒家文人画家的作品那样高雅,却更多地描绘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志趣和梦想。这些作品色彩鲜艳生动,摆脱了传统的禁锢。

1910年日本强行吞并韩国之后,传统风格的绘画逐渐衰退,而在此一时期传入的西方油画渐渐流行起来。

1945年从日本统治下光复以后,韩国的传统绘画经过众多的著名艺术家的努力得以恢复,同时很多留学于欧美的韩国画家也帮助韩国跟上外面世界的时代潮流。

20世纪50年代,韩国政府设立了全国展览机构,对促进韩国的美术起了主要作用。这一展览机构具有正规和学术性气氛,倾向于选择现实主义作品参展。青年画家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创作符合新时代的作品。20世纪60年代末,韩国现代绘画开始向几何抽象主义方向转变。有的画家对表达人与自然之间固有的协调合一的题材深感兴趣。

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绘画作品主要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主义。这一时期的画家强烈地觉得艺术应传达当前社会问题的信息。此后,画家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问题表示了关注。

1995年每2年举办一次的国际光州博览会在全罗南道首府光州举行。此次盛会使韩国的现代派艺术家有机会和世界艺术界的知名人物聚集一堂。白南准的视频艺术是博览会上最突出的展品之一。

今天,韩国既教授和研究韩国绘画,也教授和研究西方绘画,并产生了世界上多才多艺的美术群体。目前已有很多韩国的画家活跃在纽约、巴黎,以及其它的现代艺术中心。

民间绘画

被遗忘已久的韩国民间绘画极为丰富,对它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评价是近年最令人兴奋的文化大事之一。

通常说来,韩国绘画分为两大类棗纯绘画和“实用性”绘画虽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纯粹的、学术性的绘画,也不存在完全“实用性”的绘画,但是在艺术家、艺术史家、鉴赏家和艺术商的思想中往往还是这么划分。儒教学者一向轻视使用重彩的、取材于民间活动的通俗画,这是造成把不署名的“实用性”绘画视为低级艺术形式的思想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所说的“实用性”的含义很广。“实用性”绘画包括按照韩国古老习俗为一年四季各种特殊节日绘制的画,如阴历正月初一、立春、五月初五等等。从古老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这一类绘画中可以看出,这类画绝大部分包含长寿的象征、幸运的象征和各种镇邪的守护性形象,在这个意义上这类画具有有用的甚至神奇的实用性。

从前的崇尚儒教的韩国学者把凡是不属于文人学士阶级为抒发才智而作的上流范畴的书法,以及并非学者风格的或者论禅的绘画几乎全都列为民间绘画。然而,这一类绘画有许多根本不是世界其他地方所说的民间绘画。世界其他地方所说的民间绘画指的是业余画者所画的形式简单、谈不上任何艺术流派规律的绘画。

韩国民间绘画是作为一种属于整个民族和所有阶级的艺术发展形成的,与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相关联;虽然许多画单独说来不知道画者的姓名,但是每一种类别的画是哪一种人所画的是可以知道的。画者有许多种,从流动的画匠直至宫廷画师,他们全都是这种民间艺术的参与者。

第一种是人称“过客”的画匠,他们从一个村流动到另一个村为人绘制家里用的画。他们绝大多数是技艺幼稚的农民艺匠,但是其中也发现有一些技艺高的艺术家,通常是未能跻身宫廷画师之列的画家。

第二种是画僧。在某一位绘画大师们下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富有才能的僧人往往成为专业画家,为寺庙绘制各种供礼拜用的佛像。在严格的训练标准下未能出师的,便往往成为走方画僧,从一个寺院到又一个寺院,依靠为寺院画壁画为生。

第三种是宫廷画师。就社会地位而言,宫廷画师在韩国是艺术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人们往往以为这些人只画古典风格的作品,其实他们也被雇用去装饰宫殿和设计装饰性图案。

在宫廷、佛寺、萨满教神庙、妓生茶室、祭祀场所和私人住宅里都能找到民间绘画。有些主题是只有宫廷里能用的,有些只能用于寺院、神庙和祭坛上。其余的是普通平民用来装饰住宅和为日常生活添加色彩的。

在韩国人家里,某些艺术作品可以常年悬挂摆设,有些只能在某些季节或者特殊日子才取出来使用。有少数题材的画在家里任何地方都能挂,但是有一些题材的画要摆在一定的位置才能取其吉利。例如,画着一头镇邪的虎的门画要贴在大门上,画着或者印着一条犬的画要贴在贮藏室的房门上,画着花鸟或者小娃娃的条幅是卧室的墙上挂的。

韩国民间画往往依照它同儒教、道教、佛教或者萨满教的概念的关系来分类。这种分类法在画的宗教属性一望便知的情况下是可行的,比方说以释迦牟尼的生平为题材的是佛教画,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是道教画,画孔子讲学的是儒教画,画山神的是萨满教画。但是有时候画面上宗教题材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不可能判断它究竟属于哪一种教。其结果是造成了一种普遍的印象,认为韩国存在着道佛合一、佛与萨满合一和道与萨满合一的宗教,认为宗教礼拜画背后的思想实际上是民间的萨满教思想,并非每种宗教各自的传统教义。

通过对表现各种象征的韩国住宅绘画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基点,这个基点把各种宗教思想紧密地扣在一起。这个共同的基点就是一种对长寿、生活幸福和防御邪恶鬼的天生愿望。因此,这些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一种天下人的普遍愿望的韩国式表达。有一定数量的绘画可以归入表现人种特点的一类,但是这类人种主题在韩国民间绘画中不如普遍愿望主题这么形成特色。

民间绘画的突出特点是其程式化程度,这种程式化导致了抽象艺术。它表理人的梦想、想象、象征、生活、幽默、讽刺和幻觉。这类画不作现实主义的尝试,而且总是把空间填满,不同于古典东方绘画的典型的空间开放的美学观点。第二个方面是万物有灵论,它积极表现在描绘一切动物、岩石和树木的画上,实际上是萨满教万物有灵论的反映。第三种风格,即通常称之为“天真风格”的,是抽象与万物有灵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所描写的是一个真诚、稚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的心灵比他的名字更重要。

在这种种绘画中,无论那一种描绘的都是群众的生活,画法则往往大大有悖于常规的和正统的笔法。早在韩国古代,这种画就有严肃,有的轻佻,有的描写想象中的事物,有的描写实物。有些画富于宗教色彩,其中有的出自专家手笔,例如某些专职宫廷画师的作品。还有一些完全是外行的画。

无论是什么题材,也无论画者是谁,这些画全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棗都具有韩国独特风味,都与当时人民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

传统绘画

韩国绘画是在从三国时代到现代的攸久历史中不停发展的,尽管在这期间国家灾难迭起、屡遭入侵。韩国绘画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特别是中国的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立的风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绘画的发展。韩国艺术家的作品由于其典型的特点以及同外国艺术始终不断的积极接触,与其他东亚国家的绘画作品有明显不同。

韩国绘画是具有韩国人典型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的文化的一种写照,

因此它本身就是韩国文化兴衰起伏的一分可靠的目录。看一看韩国绘画的发展,就能了解整个韩国艺术与文化的梗概。

据信韩国大概至迟在公元四世纪左右,即大约三国时代中期开始产生绘画。韩国绘画主要是在中国和其他外国的影响下发展的,但是演变出了不同的风格。

高句丽王国位于半岛北部,与中国东北接壤,同中国来往方便,因此它的绘画的发展自然处于中国影响之下。高句丽绘画的特点是生动有力、形象有节奏感。从散布在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东北通沟平原以及平壤–高句丽国的南部–附近的五十多座在墓室的古坟中发现的尚存的壁画上,可以明显找到这些特点。

高句丽早期壁画的主要题材是坟内所埋葬的人。壁画上除了死者所处时代的风俗画之外,还有佛教的一些形象。安岳号古坟里的壁画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从一处铭刻上知道,这座坟建于357年。坟内壁画是古代方式的三角形构图,死者的画像两侧有仆人侍立。在衣褶上使用了初步的明暗法,这表明早在四世纪已经采用了外国的技巧。在不久前发现的建于408年的德兴里古坟的壁画上也有相似的画象。

高句丽绘画在六世纪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力度和有节奏的动感。例如,舞踊豚左壁的狩猎图抓住了猎人的强劲的运动。画中的猎人是在一个中间横着一道山脉的山谷中骑马疾驰。可以看出,画中的程式化的波形线象征山脉,但是人物和动物是写实的。看来这意味着山水画在六世纪的时候不如人物画成熟。这几个例子所举出的高句丽风格特色在六世纪到七世纪的壁画上是常见的,例如在较后的通沟四神豚和平壤附近真坡里1号古坟内的壁画。

通沟四神坟内有一幅壁画瞄绘一龟一蛇紧缠着博斗,形象特别生动有力。龟和蛇的头面对面相峙,构成一幅纹章式的图案;它们的周围是一些像波涛或者云彩的图形。如此生动有力的形式可能是在中国六朝(公元265-589)艺术影响下形成的。现在收藏在堪萨斯市纳尔逊艺术馆的一具石棺上面的雕刻是中国六朝艺术的典型。但是,高句丽古坟壁画更加刚强有力,这是在七世纪充分发展的高句丽绘画的特色。七世纪的高句丽绘画用色更加生动,山水画也更加写实和细致。

高句丽艺术家吸收了外国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达到了自己特有的强劲有力和富于节奏感的风格,七世纪古坟壁画正表现了这种成就。

传统绘画

百济王国融合来自高句丽的和来自中国南朝,特别是梁朝(502-557)的艺术影响,形成了它自己的优美、细腻的风格。尽管保存下来的能证明百济绘画的光辉成就的文物已经不多,但是某些遗迹反映了它的审美意趣和细腻,如公州宋山里6号坟的四神图壁画以及扶余陵山里绘有彩画的古坟墓室天棚的莲花和云彩。证明这种风格的还有装饰性的风景纹砖、在武宁王陵里发现的枕头上画着的鱼和龙以及雕刻在一具银质器皿上的山景。

百济艺术家在古坟墓室壁上画四神图是受高句丽的影响。在扶余陵山里的古坟内,四神图直接画在石壁上,与六世纪末叶和七世纪的高句丽壁画一样;墓室天棚的莲花和云彩的画法也同真坡里1号坟的高句丽壁画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对云彩和莲花的艺术处理表明百济绘画在品味上要比高句丽的作品优美和细腻,与高句丽的刚健风格不同。

1938年在扶余窥岩面一座古寺遗址发现了八块装饰性的风景砖,其中有几块明显表现出百济绘画的特色。砖上的风景由程式化的圆顶山、岩石、峭壁、树和云组成,显示出布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几座山的安排使人能感到远近深浅。据信,这些砖上的画创作于七世纪。它们属于人们已知的最早的风景画,是东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庆州155号古坟(天马坟)和98号古坟发掘以前,人们对古代新罗(公元前57-668)绘画所知极少。发掘时发现的绘画有一匹白马(155号古坟因之得名“天马坟”)、马上骑手、凤凰和牛,从它们能略见古新罗风格。前三幅是画在桦树皮上的,后面一幅画在一件上漆的器皿上。

从天马坟内发现的绘画虽然不如高句丽壁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新罗绘画普遍低于高句丽绘画,因为庆州古坟内发现的作品据信不是出于专业画家之手,而是工匠的作品。

至今为止已发现的古新罗绘画在风格上不同于高句丽和百济的绘画。高句丽绘画的特色是刚健和富于节奏感,百济绘画反映出优美、闲适的意趣,古新罗绘画则带有一些忧伤情调。

前面已曾提到,三国时代的画家尽管受到中国的强烈影响,却仍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对日本美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堆古女天皇统治时期(593-628)的日本文化受到百济朝廷的启发和培养,日本文化早期的体制总的说来也是在六、七世纪活跃在日本的高句丽和百济学者、建筑师、僧侣和艺术家的帮助下成形的。据文学资料,在三国时代对日本美术发展作出贡献的韩国画家代表人物中间有百济的白加、阿佐太子和因斯罗我,高句丽的昙征、加西溢和子麻吕。

新罗统一半岛后的统一新罗时代(668-935)促成了一种具有相同特征的文化的发展。象佛象雕塑和手工艺品一样,绘画也可能在和谐气氛中有了显著发展。由于那个时代的画作能作为例证的至今只发现了一幅,所以只能根据零散的记载推测当时的绘画。

在统一新罗时代仍由“彩典”掌管绘画,在它之下产生了象率居这样的一些著名画家。靖和和弘继专门画佛象,金忠义活跃于唐朝朝廷。由于同中国唐朝的文化交流活跃,从文学资料中可以知道肖象画、山水画和佛象画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

率居是统一新罗时代艺术界的主要人物。传说中的皇龙寺墙上的古松、芬皇寺内的观音菩萨象和断俗寺内的维摩居士象据说都是他的手笔。画在皇龙寺墙上的古松据说逼真到鸟儿都想飞上去栖息。据说,率居的包括佛教题材在内的绘画都是既十分逼真又充满灵气。

统一新罗时代的一幅佛象几年前被偶然发现。这幅像画在一轴佛经的包裹纸上,因年深月久已沿着中线断裂成两片。据纸内所包华严经卷轴上的题铭,这幅佛像绘于754年,画面是佛在寺院内讲经。纸是棕蓝颜色,众佛像和建筑物用非常精细的金色线条画成。总的说来,画上的人像同八世纪中叶的佛像有同样的特点。可以认为,绘画总的说来同统一新罗时代的佛像雕塑是一致的。

高丽时代绘画的题材和风格比较多样化。那个时代的画作的产生既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也是一些艺术家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为绘画对他们说来并非职业而是一种爱好。

绘画院成立于高丽时代初期,产生了李宁和其他许多杰出画家。作画的不仅仅是绘画院的画家,僧侣、王室成员和贵族也爱画画。绘画的题材包括仕女画和肖象、山水、花鸟、竹、梅和其他花卉树木,通常是水墨画。国王、达官贵人和上层阶级要求画肖象的很多。当时还建造了专门悬挂王族肖象的建筑物。

画家开始创作可能是以实景素描为基础的山水画,例如李宁山水画中的《礼成江图》和《天寿寺南门图》这一类作品,还有象《金刚山图》、《晋阳山水图》、《松都八景图》这样的一些佚名艺术家的作品。这一类山水画同后来的依照韩国真实景物绘制山水画的郑善(1676-1759)画派也许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它形成了描绘韩国真实风景的传统。

值得指出的是,高丽时代出自学者画家和禅宗僧侣手笔的画作有许多是竹、梅、兰等人们普遍喜爱的花卉树木的水墨画,虽然宗教性主题如佛、儒、道教的故事也是作画的题材。以佛教为主题的画作尤为精致,与精美的翡色釉青瓷器一样反映那个时代的贵族的情趣。

在同中国宋朝和元朝接触以后,绘画的风格变得更多样化。但是,保存下来的那个时代的韩国绘画的典型作品极小,关于高丽时代佛教绘画的发展必须从留在日本的韩国佛教画作中去探究。那个时代的王室奉佛教为国教,画佛教题材的画家同王室关系密切。高丽佛教画的杰出的代表作是韩国僧侣慧虚所画的《杨柳观音像》,现今保存在东京浅草寺。这幅观音像画在丝绢上,线条精细流畅,色彩丰富,优雅的神态、透明的衣褶、细长的眼睛、小巧的嘴、轻盈的柳枝,这些都代表了高丽时代的特点。这幅画像的每一个细部都用笔十分细致。

传统绘画

韩国绘画在朝鲜时代取得了显著进展。学者画家和绘画院的名家高手高度发展了传统风格,但是在朝廷轻佛重儒的政策下,僧侣画家的作画活动趋于停滞。绘画的种类增多了,而且在构图、笔法和空间处理上出现了明显的韩国特色。在吸收宋、元、明、清各朝中国绘画大师的风格的同时,韩国画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这些风格对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水墨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可从周文和他的追随者的作品中明显看到。

朝鲜王国时代的绘画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初期(1392-1550)、中期(1550-1700)、晚期(1700-1850)和末期(1850-1910)。初期最重要的阶段是世宗(在位期1418-50)当政的15世纪。一些对后代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伟大画家如安坚(1418-?)和姜希颜就属于这个时期。在后来的成宗(在位期1469-94)、中宗(在位期1506-44)和明宗(在位期1545-47)各朝,韩国绘画牢固确立了自己的传统。由于同中国接触频繁,韩国画家采纳了中国的各种风格,包括李郭派(或称郭熙派);南宋的马远和夏圭,以及明朝(1368-1644)的院体画风和仇派(Che)画风。

安坚可称为15世纪韩国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世宗第三子安平大君所收藏的中国画对安坚画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安坚悉心观摩了安平大君藏画中的许多中国画精品,从而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画风。现在收藏在日本天理大学中央图书馆的他的画作《梦游桃源图》显示了他在中国郭熙画风的基础上以何等精湛的笔法建立了自己的风格。构成这幅画的特色有:添加得当的投影和暗影;用两套不同的透视画法衬托山的高度和桃源的开阔;运用斜线运动;奇异的幻想气氛。掌握了这些技巧,他在处理复杂的和富于想象的景物时得心应手,十分灵活。作为画院画家,安坚后来在世宗、世祖和成宗几朝宫廷里仍然活跃。后辈画家如梁彭孙等陆续不断继承了他的画风。

与安坚同时代的重要画家姜希颜曾经远游中国,在那里观摩了明朝院体派和仇(Che)派的绘画。现收藏在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的他的作品《高士观水图》是他的细腻画风的代表作,表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学者气质,尽管他受到仇(Che)派画风的强烈影响。

在据说是16世纪艺术家李上佐所绘的《松下步月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马夏画派的影响。李上佐的这幅经常为各种刊物复制刊登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单一构图”:一棵苍松,一位高士在一个随从相随下在月下漫步。

在绘画院画家崔叔昌、李长孙、徐文宝和其他一些人的山水画中还能看到元朝(1280-1368)绘画大师如高克恭等所依循的中国米法画派的影响。这一画派是学者画家绘画主流之一,到了15世纪仍见于韩国绘画。

朝鲜时代的艺术家并非仅仅是模仿中国绘画。他们有选择地研究中国画风格,在作品中成功地形成了明显的韩国特色。这些本国风格起源于15世纪世宗朝代,其后不断发展,到16世纪时一种具有韩国色彩和技巧的山水画传统开始昌盛,包括绘画院画家按照韩国真实景物绘成的《金刚山图》和《三角山图》。

中期(1550-1700)是灾祸迭起、政治混乱的时期,当时日本在1592-1597年入侵韩国,各派系党同伐异,国内叛乱接连发生。但是,具有明显韩国风格的绘画欣欣向荣。韩国风格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流派:仇(Che)派,继初期的姜希颜之后,金提、李庆胤、金明国和其他许多画家也采取这派画风;安坚风格,继承者有李正根、李兴孝、李澄等人;包括花、鸟、动物在内的韩国传统题材画,这方面的画家有李岩、金埴和赵涑;竹、梅和葡萄水墨画,这方面的大师有李霆、鱼梦龙和黄执中等。中国南派学者画风格也传入了韩国。

由此可见,尽管政治动乱迭起,绘画还是欣欣向荣,朝鲜时代初期的艺术传统继续得到发展。画家在安坚及其传入所建立的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新风格。这个时期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本国风格的花、鸟、动物画普遍流行。这方面杰出的典型作品有活跃于朝鲜时代初期末和中期初的李岩《母犬图》,金填所画的一幅牛,赵涑和赵之耘父子的水墨花鸟,李霆的一幅墨竹,鱼梦龙的一幅墨梅以及黄执中的水墨葡萄。卞相璧所画的猫和雀也属这个类型。卞相璧的作品虽然绝大部分产生于较后年代,但是他继承了朝鲜时代中期的传统。

朝鲜中期的画家在原先的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但是他们的活跃程度还没有达到足以采纳当时已开始传入韩国的中国南方风格。这个任务留给了晚期的画家。

朝鲜晚期的韩国画家受到中国元、明、清历代绘画的启发,也受到在康熙(1662-1722)、雍正(1723-35)和干隆(1736-95)三代皇帝在位年间传入中国的西洋画派的启发。但是,尽管普遍受到明、清绘画大师们的影响,韩国画家也使用了一些新的技巧并从本国环境里吸取灵感,因此,他们作品里的民族色彩更加明显。随着鼓励进步的独立思想的实学运动的推进,更多的画家根据韩国的景物创作山水画。这个趋势在18世纪英祖和正祖年间尤为明显,当时的实学派学者在学问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重大作用。

技巧和风格上的新发展可以归纳如下:在朝鲜中期风行的仇(Che)派画风被中国南派画风所取代;郑善及其追随者采纳并改造了中国南派的技巧,用之于韩国山水画;金弘道、申润福和他们的追随者创作了大量描绘日常生活情景的风俗画;西洋绘画方法首次传入韩国。

在朝鲜中期已经传入的中国南派画风格到了朝鲜晚期大受青睐。一些推崇这派风格的重要艺术家也是著名的学者,如姜世晃、申纬和金正喜。

虽然依照真实景色绘画的山水画早在高丽时代就已经问世,朝鲜初期和中期的画家也继续用这种方法作画,但是郑及其追随者创造了一种具有明显韩国本国特色的新风格,郑善在中国南派技巧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风格具有真正的本土特点。这些山水画的构图、笔法和用色令人观之神移。

风俗画也具有显著的韩国风格,以前时期已曾有一些画家描绘日常生活情景,但是名副其实的风俗画直到朝鲜晚期在金弘道、申润福和金得臣的作品里才充分发挥了潜力。金弘道及其追随者金得臣画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诙谐情景,《书堂》是这方面的典型。与以前时期的文学画不同,他们的画来自同普通人生活的直接接触。他们的题材是身穿像长裙和短褂这样的典型韩国服装的普通百姓、茅草顶房子、农田铁匠等等。

申润福喜欢描绘他那个时代的男女相爱的浪漫情景,如他的《莲塘野游图》。他的风俗画所描写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上层阶级人物,通常是宴乐嬉游场面。这种对闲适和爱悦情景的描写对那个尊奉儒教的社会里的保守主义者可能是一种冒犯。他甚至敢于在画面上出现看来并非正经的女人。申润福的画笔法生动、细腻,色彩鲜明,在主题、构图、笔法和用色上不同于金弘道和金得臣。但是,这三人都喜欢随兴之所至描写日常生活所见。要不是这些画作,今人很难得知当时的民俗民风。

朝鲜晚期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中国传入了西洋绘画方法。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画法技巧由耶酥会传教士带到了时代中国,又由出使燕京的韩国使者介绍到了韩国。一些画家如金斗梁、李喜英、朴齐家等试验了这些新的方法,后来几个时期采用这些新画法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民间画工也有使用这些方法的。虽然西方水墨画技巧对朝鲜晚期韩国绘画并无什么影响,但是后来在19世纪对新风格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朝鲜王国末期(1850-1910),朝鲜时代中期和晚期的那些形式的山水画和风俗画迅速衰微,让位给了金正喜及其追随者所遵循的中国南派风格。金正喜的《兰》风格洁,表达了一位学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书法也独具一格,笔法惊人,叹观止矣。

在末期得到发展的新风格有金正喜及其追随者赵熙龙、许维和田琦共同形成的秋史派(金正喜号秋史);尹济私、金秀哲和金昌秀组成的鹤山派(尹济弘号鹤山)以及洪世燮派。秋史派发扬中国南派的学者风格,鹤山派艺术家发展了一些以西方技巧为基础的新风格,如金秀哲的山水画所表现的那样。金秀哲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简洁的形式和水彩效果。在洪世燮的《游鸭图》中还可以看到惊人的新颖构图,而且为加强效果,还使用了鸟瞰法和大胆的水墨晕染法。尽管不断受到中国清朝的影响,这些艺术家仍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这些风格是现代韩国绘画的先导。但是,很可能是由于政局混乱,绘画就整体而言在朝鲜时代末期是走下坡路的。

在这个艺术相对停滞时期唯一超群出众的人物是张承业。他擅长包括山水和花卉在内的各类绘画,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传人是他的学生安中植和赵锡晋。张承业画技精湛,但是缺乏一种饱学之士的崇高气质,这是由于他没有机会研究像安平大君和姜世晃这样一些著名学者的论述,而以前的绘画大师如安坚、郑善和金弘道等人都曾精研这些论述。张承业画风的特点是笔法有力、用色生动,这明显见于他的山水画。但是他的绘画同以前的大师们相比在精神上仍有所不及。

可以看出,韩国画家始终有选择地吸收中国的各种风格,但是他们也继续不断创造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的风格。然而,韩国绘画的传统风格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趋于衰落,尤其在1910年日本兼并之后。

谢谢楼主的资料。

原来在三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历史真久啊!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