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与卡通的对比欣赏

欢迎大家来到世界名画与卡通版的对比欣赏

第一幅:《灰色和黑色改编曲–画家的母亲》
惠斯勒在作画上试图在色彩上加强形象的音乐感受力, 因而,他广泛采用音乐术语,如和声、交响曲、变奏曲、改编曲等等。在这些画上,形象依然是极其写实并且精制的。只是用音乐术语来点题,这在当时是新鲜的美学联想。我们要欣赏的《灰色和黑色改编曲–画家的母亲》正是这种意图的最典型作品之一。 画家的母亲侧身坐在房间里,黑色的衣裙占据了全画的中心位置。她神情恬淡,脸容慈祥,这是一幅很出色的肖像画。它在英国皇家学院勉强被展出了。不久,1876年的巴黎沙龙也向他露出了微笑。青年艺术家们给以极高的评价。惠斯勒第一次因这幅肖像而获得了一枚奖章。他的声誉从此改善,受到了许多关系重大的邀请。这幅画的主标题用的是《灰色与黑色的改编曲》,就这个题目,仍受到人们的指责。出于对故乡的思念,他决定将这幅画献给祖国,岂料美国不能把他与马克?吐温同等地看待。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接受这幅画后,竟勃然大怒,谩骂惠斯勒算不上是画家,并吩咐将它退寄回巴黎。最后,法国有马拉美等人联名上书,迫使法国政府买下了这幅名作。 此画作于1871年,有144×162.5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原版

卡通版

第二幅:《呐喊》【挪威】蒙克
《呐喊》描绘一个面容近于骷髅的人物,双手捂着耳朵,站在一条看不到头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狂喊。画家用近似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形象。这些线条象浮在油上的色渍,变成蠕动的蛇虫,给人以强烈的不安感。这种景象只能在恶梦中看到,它象征"世纪末"时代人们的傍徨心理。 据说蒙克曾在这幅画最上端一块血红色云彩中,写下了"惟疯人能作此"几个字。《呼号》的创作动机,据画家本人说:"一天傍晚,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下山了,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在灰蓝色的峡湾和城市上空,我看到了血红的火光。我的朋友走过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恐怖中战栗起来,我似乎感到自然中的一声巨大震天的呼号。我于是画了这幅画,并把云彩画得血一样红。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呼号。

原版

卡通版

第三幅:《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一画,原是为装饰劳伦佐的别墅而作的,作于1485年间。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自己这个时期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 古代希腊人想象中的维纳斯,是成人般地从海中诞生的,即生下来就是个少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却把这段神话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说,美是不可能逐步完成或从非美中产生的,美只能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波提切利这一形象也为这种哲学作图解,这个维纳斯的姿态,就是按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然而画上的形象并没有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给观众的印象是萎靡和娇弱,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迷茫。这就是画家自己对现实的矛盾反映。我们这样分析,不是说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不高了。 再从表现技法上看,作者的写实手法中掺杂一些变形的因素,如维纳斯的脖子过长,头发用线太过分,好象是一绺绺有弹性的物体。手足的比例也夸张些。这一切,似乎在故意强调形象的精神,而不是着重表达肉体。波提切利很善于用线。线条在维纳斯裸体上变得极为流畅,至于那个风神形象上的线就更复杂,具有旋转的趋势。全画的色调也极明朗和谐,艺术家用这一切来尽量强调形象的秀美与清淡,只能让人感到作者的意图是神秘的,主题思想是隐晦的。全画有172.5×278.5厘米大,系用丹配拉(一种用蛋清和以胶质的壁画颜料)画成。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原版

卡通版

第四幅:《蒙娜丽莎》【意大利】达芬奇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据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画她的时候(1503年画起),年仅24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悲戚抑郁。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内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到这位夫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还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大波动,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意味深长,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少数资产阶级美术家干脆给达?芬奇加了一顶神秘主义的帽子,这是很不妥当的。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止受到许多约束,她们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为了这,他废寝忘食,有时,从微风吹起了湖上的涟漪这一现象,也会引起他的注意,启发他去修改自己的画面。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娜?丽莎的一双手。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展示了她的温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从这双手可以看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画得很认真。他用一种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 。袒露的胸部显示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让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突出形象的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77×53厘米)竟用去他4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妇人的肖像,他在艺术上是有所追求的。
对《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能仅仅从肖像被画得生动逼真上面去考虑,更重要的是,达?芬奇在这幅画上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达?芬奇主张在艺术上要做自然的儿子。可是在神学思想里,人是被看成罪恶的化身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宗教世界观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他的肖像画确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义。这幅画作于1503~1506年间,距今已有480年的时间,一直来人们对这幅画的种种谜团有各种神奇的解释。最近,西方有些美术史家利用最新电脑程控数据,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耸人听闻的发现,认为这幅贵妇人的肖像实际上是按照画家本人的《自画像》来创作的。科学探索可以把一些本来已成定论的结论加以推翻,我们期待这种有益于了解人类文明奥秘的探索的深入。这一幅迄今被肯定的原作现被珍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

原版

卡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