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清清
1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 “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 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顶飞天仙子的刻画也十分传神。

(图:宾阳中洞)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代表了唐代(公元618~904年)石刻艺术的风格。它长宽各30余米。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其中的卢舍那雕像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约17米,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杨柳清清
2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的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国仙山而驰名中外,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这里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OO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仅产于峨眉山或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OO余种。此外,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已知动物2300多种。这里是研究世界生物区系等具有特殊意义问题的重要地点。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的传播、寺庙的兴建和繁荣,为峨眉山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无不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峨眉山上寺庙林立,其中以报国寺、万年寺等“金顶八大寺庙”最为著名。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

峨眉山(包括乐山大佛)以其持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地质地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地处世界生物区系的结合和过渡地带,拥有丰宣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近二千年来,创造和积累了以佛教为主要特征的丰富文化遗产。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科研、科普和游览观光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杨柳清清
3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 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 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 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杨柳清清
4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 “周口店第一地点”。

(图: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这一遗址是1921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此后又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了发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中出土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
周口店遗址历经80余年时断时续的发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第一地点现已发掘了40余米,但还不到洞内堆积的一半。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它遗址所无法相比的。
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这些遗迹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
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原料均来自于遗址附近,石制品多为小型器,器型种类繁多,早期石器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变小,尖刃器发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趋小型化,石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石器。

根据出土物可以证明,北京猿人在大约距今70~20万年的时期内居住于周口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20万年。北京人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表明,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代,从体质形态,文化性质到让会组织等方面,的确有过“直立人”阶段,他们是“南猿”的后代,也是以后出现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处于从猿到人进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到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87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杨柳清清
5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图:丽江古城房屋建筑风光)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图:丽江古城

图:丽江古城中的老街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图:丽江古城风光)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图:“披星戴月”的纳西老妈妈

图:“四方街”边的门楼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图:丽江长江第一湾风光)
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丽江古城于1997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杨柳清清
6
黄山
中国有一句谚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在未去黄山之前,游览过中国最有特点的五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之后,天下所有的山都不必游览了;可是,如果先游览了黄山,那么连五岳也不必去看了,由此可见黄山的独特和壮美。
黄山位于中国中南部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图:黄山迎客松)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四绝”著称,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一绝是奇松:松是黄山最奇特的景观,百年以上树龄的黄山松就数以万计,这些松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中,盘根错节,傲然挺拔,显示出极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玉女峰下的迎客松更成为黄山的象征;二绝是怪石:黄山险峰林立,危崖突兀,峰脚直落谷底,山顶、山腰和山谷等处,怪石随处可见,意趣横生;三绝是云海:因为气候呈垂直分布,所以山谷间被云雾笼罩,山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非常好看;四绝是温泉:黄山中的温泉.
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 56%,植被覆盖率达83%。尤以名茶“黄山毛峰”、名药“黄山灵芝”驰名中外。黄山古树名木众多,以古、大、珍、奇、多著称于世,又以黄山松最负盛名。黄山还是许多珍稀动物憩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

(图:黄山云海)
除了自然景观,黄山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为之赞叹和陶醉,创作了不可胜数的艺术作品,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的美,单就诗歌方面,中国历代大诗人李白、贾岛、范成大、石涛、龚自珍等都有赞美黄山的作品,现在可以查到的就有两万多首。
艺术方面,以体现黄山俊美恬静的黄山画派,是黄山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黄山画派的大师们不断从黄山山水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和清高悲壮的风格、深沉宏达的旨意,在画坛独树一帜。现代摄影家更把黄山当作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此外,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行,最终得道升天,以至数百年来,至今还留下与上述神仙故事有关的许多峰名,如轩辕峰、浮丘峰,以及炼丹,也是因为这样,黄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鉴于奇特的自然美景和文化渊源,黄山于1990年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黄山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广受赞誉,而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杨柳清清
7
长城
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雄伟的城墙,在中国版图上绵延了7000多公里。1987年, 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的修建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当时中国的中原政权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将边境值守敌情的烽火台或城堡,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长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大国之间为了互防,纷纷利用边境附近的山脉,修筑长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这些诸侯国修建的长城衔接起来,形成穿山越岭的北方边界的屏障,以抵御北方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骑兵的袭击,这时的长城已达5000多公里。秦之后的汉朝将长城延伸到1万多公里。在 2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修筑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万公里,相当于10万华里,这个长度足可围绕地球一圈还多。

现在人们提到的长城,一般都是指明代(1368-1644)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途经中国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7300公里,相当于14000多华里,被人们称为万里长城。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依山而建,穿越沙漠、草原、沼泽,所经地形极为复杂,修建者根据地形采用了不同的奇特结构,充分显示了华夏祖先的聪明才智。
长城的城墙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城墙下面就是山脊外侧的陡崖绝壁,山、墙相依,互相借势,在古代的军事条件下,要想循着如此险峻的山势攀登到城下,无所依靠地仰面攻城,几乎是不可能的。长城的城墙一般以巨砖、条石包砌墙身,内填黄土和碎石,高度约有十米,城墙顶上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四、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食、兵器等。城的内侧有石梯门洞,上下十分方便。每隔一段就设有城台或烽火台,城台用于存放武器、粮食和防守士兵休息,战时可作掩体;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上举火燃烟,消息能够迅速传递到全国。
时至今日,长城作为军事工事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独特的建筑美却让人叹为观止。长城的美是雄伟、刚强、宏大、粗犷的美。远看,长城那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沿着山脊,把逶迄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犹如一条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近看,雄伟的关城、流转若动的城墙、挺拔陡峭的城台、角楼、烽火台,配合着高低起伏的地形,点、线、面结合成一幅神奇构图,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长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旅游观光价值。在中国,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外游客都以登上长城为荣,许多来华访问的外国首脑也不例外。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像北京著名的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位于长城东端、被称为“中国第一关”的山海关、以及长城最西端、甘肃的嘉峪关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长年游客络绎不绝。

长城凝结了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它历经千年而不倒,其万古雄风和不朽魅力,已成了中华民族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的象征。1987年,长城以“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列入世界遗产的行列。
杨柳清清
8
敦煌莫高窟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说:莫高窟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的郊区有座山,叫“鸣沙山”。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近两公里的长度上,分上下五层,开凿着无数的洞窟,这些洞窟高低排列,错落有致,非常壮观。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经过历朝修建,洞窟不断增多,到七世纪唐朝时,莫高窟已有一千多个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

各朝各代的人们在开凿洞窟时,在洞内塑造了大量的佛像,绘制了大批壁画。由于敦煌莫高窟位于当时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要塞上,因此它也是东西方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各种外来艺术和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于莫高窟,丰富多彩的艺术风尚使这座艺术宝库呈现出斑斓绚丽的景观。
在历经历史变迁和人为破坏之后,莫高窟至今仍保留了近500个洞窟,保存了约5万平方米的壁画及两千多尊雕塑。莫高窟的塑像千姿百态,服饰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色。莫高窟的壁画也很壮观,如果把这些壁画一一连接,可组成近30公里长的画廊。

图:敦煌莫高窟第148窟南壁上部的《弥勒下生经变》 盛唐
这些壁画中表现得最多的是佛教题材,像各种佛、菩萨、天王的尊像画;佛经中各种故事的连环画;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佛教史迹画等等。此外,各个时代的壁画还反映了当时各民族各阶层的社会生活、衣冠服饰、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等,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因此,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图:第172窟位于宫殿楼阁之间的飞天

图:第39窟西壁龛内南侧的飞天
敦煌莫高窟曾经历过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辛酸、损失最严重的文物流失灾难。
1900年,莫高窟中一个藏书密室被意外发现,后来人们叫这个密室为“藏经洞”。在这个长、宽各3米的小洞内,堆满了经卷、文书、织绣、绘画和佛像绢幡、拓本等稀世古物,大约有5万多件。这些文物的年代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内容涉及中国和中亚、南亚、欧洲等地的历史、地理、政治、民族、军事、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医药科技等几乎所有社会领域,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藏经洞被发现后,世界各国的“探险家”蜂涌而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从敦煌盗走近4万卷经书和许多珍贵的壁画、雕塑,给莫高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现在,在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德国、丹麦、瑞典、韩国、芬兰、美国等国都收藏有敦煌文物,总计数量占藏经洞文物的三分之二。
随着藏经洞的发现,一批中国学者开始研究敦煌文书。1910年,中国第一批研究敦煌文书的专著出版,由此,被称为“世界显学”的敦煌学创立。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而中国学者在敦煌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政府一直非常注重对它的保护工作。由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莫高窟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保护文物,中国政府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建立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部分原洞窟以供参观。
近期,中国政府还投资两亿元,用于筹建“数字虚拟莫高窟”。据介绍,这种虚拟洞窟能使观看者有进入真的莫高窟的感觉,并可以在洞窟内旋转观看,清晰地看到洞窟内建筑、彩塑和四壁壁画等所有艺术品。专家指出,“虚拟莫高窟”的建造,不但可以避免壁画的受损,还促进了敦煌文化财富的记录和保存,使莫高窟的文物和文化都延年益寿。
杨柳清清
9
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纪念孔子的庙宇、孔子的府邸和墓地,被称为“孔庙、孔府、孔林”,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和儒学大力推崇的表征,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有着显著的地位。
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为“三孔”,位于孔子的家乡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曲阜市。
孔庙被称为“中国第一庙”,是中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国国王将他的故居改建为庙,里面陈设孔子的衣冠礼器,每年进行祭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后来,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历代帝王不断扩建孔庙,使孔庙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到18世纪初,清朝雍正皇帝下令大修,将孔庙扩建成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规模。

孔庙南北长1000多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有房屋近500间,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的整体建筑享用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格,即皇宫的建筑格局。它的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附设建筑分列左右,对称排列,结构严谨,整齐雄伟。孔庙是9重(层)庙堂,有9进(排)庭院,它的正殿大成殿,有9个开间。9是单数的最大数,在中国封建社会,9是皇帝的专用数,尤其在建筑上,除了皇帝,别人使用9这个数字是要犯杀头之罪的,但是孔庙却是例外。孔庙正殿前修建了5重(层)门,按照封建礼制,只有皇室建筑才能建5重门,北京故宫便是5 重门,孔庙的5重门也享用了皇帝的礼仪。
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整体高约30米,东西宽50多米,殿顶覆盖着金光灿烂的黄瓦,金碧辉煌,气象庄严,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被称为“中国三大古殿”之一。大成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前10根盘龙石柱,均以高6米、直径近1米的整石雕刻而成,气势雄壮,雕刻精美,10根龙柱,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珍品,连北京故宫的龙柱也相形见拙。

孔庙内还陈列了中国各朝各代的石碑2000多块,是中国的大型碑林之一。其中,仅御碑(皇帝题写的碑)就有50多块,充分表现了孔子在封建社会的崇高地位。
孔府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中国仅次于明清(1368-1911)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孔府始建于宋金时期(公元12-13世纪),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有各类楼房厅堂近5百间。孔府在布局上十分具有特色,前部为处理公务的场所,后部为日常生活场所。堂厅的建筑布置具有典型明清时期衙署建筑的风格。孔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历代服饰、用具等历史价值极高的文物。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00年,占地约2平方公里,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孔林内保存有自汉代(前206-公元220)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等共5千余通。

孔林对于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丧葬风俗的演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庙、孔林、孔府不仅是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三孔”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不仅见证了“三孔”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研究古代气候学和生态学的宝贵素材。
“三孔”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杨柳清清
10
山西平遥古城
1997年,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图:气势恢宏的平遥古城墙)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9世纪左右,整个城大致成正方形,面积仅2. 25平方公里。今天平遥古城的主要建筑和格局基本完成于600多年前,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基本完好,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一座中国明清(1368-1911)时期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平遥古城墙最早修建于2800年前,那时仅是土墙一道。到公元1370 年,土城墙被改建成砖石结构,并不断加固。时至今日,古城墙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平遥古城墙全长6千多米,高12米。城墙形如龟状,城门有六座,南北各一座,东西各两座。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从这里流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是长生的象征,城墙的形状显现出中国古人希望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永世长存的深刻蕴义。

(图:平遥古城的明清商业古街)
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中心笔直的南北大街作为中轴线,大街小巷经纬交织,整个城市布局井然有序、功能分明。
平遥古城的民居建筑都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有明确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每个院落外观封闭,围墙高达七、八米。平遥古民居最独特之处在于正屋保留了中国西北地区窑洞的形式,建筑上精巧的木雕、砖雕和剪纸窗花,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平遥现存的4千多处普通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其中有 4百多处保存相当完好,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古城内现存的六大寺庙建筑群,以及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均是原来的实物,黄色和绿色琉璃瓦铺顶与大片的青堂瓦舍呈现出一种等级的象征。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平遥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比如城东北镇国寺的万佛殿,是目前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殿内公元10世纪时期的彩塑珍品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的样本。还有始建于公元6世纪的双林寺。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13世纪到17世纪的彩色泥塑2千多尊,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此外,古城内外遍布古代碑刻,共有1000多通。

(图:平遥古城的老字号—日升昌票号旧址)
平遥古城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1824年,在平遥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以汇票的形式改变传统的现金支付制度。此后,“日升昌”的业务不仅遍及中国,还扩展至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被誉为“天下第一号”。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占当时中国票号总数的一半,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如今平遥古城中的西大街,正是一百多年前的“金融一条街”。现在西大街上仍然是一个店铺挨着一个店铺,生意依然红火。在这些店铺当中,就夹杂着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它门面矮小,一点也不气派,可这偏僻、不起眼的院落,曾经是一个庞大的、覆盖海内外的金融网络的中心。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充满了魅力。一道古城墙将新时代的平遥县城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的街道、铺面、市楼仍保留着六百年前的形制;城墙以外则被称为“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杨柳清清
11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宮 乾清宮

北京故宫御花园
在中国首都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金碧辉煌、庄严神秘的古建筑群,它就是世界闻名的北京紫禁城,即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中的一颗明珠,而且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是公元1406年明朝第二个皇帝朱棣下令修建的,历时14年修 建而成。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在近500年的历史中,共有24个皇帝在此居住并处理国事。北京故宫的规模之大、风格之美、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 ,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北京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南北长近1000米,东西宽近800米, 四周环以10米多高的城墙,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故宫严格按照封建王朝的礼制秩序、政治规范和伦理精神建造。它的整体布局、规模、建筑形式、色彩装饰和陈设等,无不体现着皇权至上和森严的等级。故宫中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是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盛大典礼的主要场所。太和殿是整个故宫的中心,皇帝的金色宝座就安置在太和殿中。太和殿也是故宫中最壮丽的建筑。在一个3万平方米的大广场正北,太和殿建在8米高的白色石台阶上,高近40米,是故宫的最 高建筑。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了皇权,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太和殿内的装饰大量采用了龙的形象,上上下下有近13000条龙。故宫建筑还有许多讲究。故宫中殿宇重重,楼阁层层,传说共有房9999.5间。原来,古人认为天帝居住的天宫有1万间房,皇帝身为天帝之子,需自我克制,不能超越天帝,所以故宫比天宫少半间房。 宏大的故宫建筑群,集中了中国劳动人民超群的智慧结晶。大到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小到各式各样的屋顶、门户墙壁上的每一处装饰,无不充满了奇思妙想 。比如,太和殿的白石基座使太和殿显得更宏大、更壮美,同时也具有防潮作用。基座上的排水设施采用螭首(螭是中国传说中蛟龙一类的动物)的造型,三层台基共有1千多个螭首,大雨时螭首排水,犹如群龙喷水,尉为壮观。故宫是木制建筑群,在防火上,历朝建筑工匠们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比如,故宫里有4排实心房,外观是房屋,而内部全为石墩,这就是建筑师精心设计的 防火墙。而故宫各个院落里,也设置了共308口硕大的铜缸,铜缸里终年贮水,以备灭火之用,到了冬季,就有专人在铜缸下生火保暖,以免缸中的水结冰。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据史书记载,修建故宫 时明王朝曾役使了10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所用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远至几千公里之外的西南边陲云南省。 另外,作为皇宫,故宫还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共达100多万件之多,占中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上个世纪80年代 ,中国政府修建了100多间地下库房,将大部分故宫文物保存在“地宫”里。宏伟壮丽的故宫建筑群已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象征。中外建筑学家们公认, 北京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了500多年前中国工匠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故宫自建成迄今已有580多年,大部份建筑已经陈旧,而且近年来,参观故宫的游客成倍增长,年客流量近1000万人次。为了更好地保护故宫,中国 政府从去年开始对故宫进行逐步地全面维修,据悉,这项工程将持续20年。
杨柳清清
12
天坛








您如果有机会到北京旅游,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这几个景点您一定要去,因为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其中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中国的历代帝王每年都要举行典礼,向天地日月、山川神灵祭拜祷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天典礼。中国的皇帝号称“天子 ”,也就是“天的儿子”,皇帝们以“天子”的身份来统治百姓、治理国家。祭天活动也成为他们的特权,臣民百姓不得拥有。
天坛始建于公元1420年,是明清(公元1368--1911年)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它位于北京著名的紫禁城(故宫)南方,面积比紫禁城要大4倍。天坛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这种设计来自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皇穹宇、祈年殿。圜丘是一座三层圆形石台,每层都围有石栏杆,这座圆形的圜丘平台就是皇帝举行祭天典礼的中心场所。皇帝的祭天典礼是非常讲究的,一般在每年农历冬至(大约在12月22日)的黎明前举行,皇帝要亲临主持典礼。举行典礼的时候,坛前要悬挂着大灯笼,里面点着1米多长的大蜡烛。在圜丘的东南角设有一排特制的香炉,这些香炉是专门用来燃烧祭天用的牲畜与玉帛等祭品。在祭天过程中,香烟缭绕,鼓乐齐鸣,气氛十分肃穆、庄严。在圜丘以北的皇穹宇,是一座圆形单层小宫殿,平时在里面放置祭天神牌。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圆墙环绕,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回音壁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墙壁,如果您在墙的一侧低声说话,另一侧可以清楚地听到。

天坛的另一组祭祀建筑是祈年殿,这是一座三层屋檐的圆形大殿,建造在一个三层的圆形台基上。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祈年殿是皇帝每年夏季祈求丰年的地方。所以祈年殿的建筑也与农业文化有关。比如,殿中的4根通天柱,据说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由于中国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所以支撑着第一层屋檐的12 根柱子象征12个时辰;而中层12根柱子则象征着一年有12个月;合起来共计24根柱子,表示中国农历中的24个节气。天坛除了圜丘与祈年殿这个主建筑群外,还有位于西门内的神乐署与牺牲所,这是供舞乐人员居住和饲养祭祀用牲畜的地方。

中国古代工匠在天坛的建造上发挥了无比的创造力。比如在建筑颜色的采用上,就有很大突破。中国的皇家宫殿建筑主要是采用黄色琉璃瓦,象征着皇权。而在天坛的建筑上,工匠们却采用了天的颜色--蓝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像回音壁的墙顶,皇穹宇、祈年殿的屋顶,以及这两个建筑的配殿与院门的屋顶用的都是蓝色琉璃瓦。 1998年,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是:“天坛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ipoh
14
war… this is very nice post!! i give u A***!
杨柳清清
15
谢谢大家的支持。。 [s:22] 就是很有意义才贴上来给大家看~! [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