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亦君令曾是“小金山” 80%村民是小園主 走進亞亦君令


豎立在大路旁的亞亦君令村牌,歡迎大家進來走一趟。


1984年成立的觀音廟,香火鼎盛。


當年村民希望擁有和平安樂取名“平樂”的平樂華小,已有86年歷史了。


一場開埠以來的最大火災,改變了亞亦君令的風貌;重建後大街出現了新氣象。


今年已75歲的村民周健華,仍在自制魚籠售賣,而且手工精美。


民風樸實的亞亦君令早晨,婦女相約在茶室吃早餐。


在茶室喝茶聊天談古論今,是村民的生活樂趣之一。


亞亦君令的村名,就是從這條黃水河(Air Kuning)音譯而來。

霹靂州金寶附近的亞亦君令,也和州內許多在緊急法令時期成立的華人新村一樣,走過一段艱難的動蕩歲月。

比較特別的是,亞亦君令有過一段風光的日子,即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韓戰時期,膠价騰升至每擔220令吉,讓大部份是小園主的村民樂開怀。

那些年的亞亦君令,也被外人稱為“小金山”,可以想像當年的村民,生活一度是那麼安逸。

80%村民獲發放芭地耕種

這裡的村民主要是小園主,各擁有2至5英畝膠園,生活寫意。其他村民除了割膠,就是种菜,特別是种木薯;當年,也有村民在金寶區的礦場當礦工。

當年政府發放多達2千英畝芭地給村民發展農業,估計有多達80%的村民受惠,各獲分配3英畝芭地耕种維生。

那時候多數獲得芭地的村民种樹膠,後來膠樹老了便翻种油棕樹,今日已有多達99%的村民,已把膠園改為棕油園。

村內有多達6家的收棕果商,生意競爭。據說附近有上千英畝非法的棕油園。賊徒偷竊棕果的活動猖狂,唯村內的治安還好。

現在合法的芭地越來越有价,每英畝賣5萬至6萬令吉,還是有人購買;村屋每所售价3萬5千至4萬令吉之間。

建村初期只有一條街

亞亦君令村長黃寬旺、觀音廟主席溫新、村民陳奕干和劉碧婷縣議員,接受星洲日報專訪,述說了亞亦君令的過去和現在。

亞亦君令於1950年建村初期,只有一條街道,就是今天的大街。當時建在大街兩對面的房屋,估計有60間,人口約有300名。

當年它不叫亞亦君令,叫“新路”。村民都是在緊急法令下,被英殖民地政府諭令從附近地區搬來聚居。後來才改名為亞亦君令,音譯自國語的黃色河水小河Air Kuning。

新村面積80英畝人口3千

新村面積約有80英畝,目前周圍已增建5個花園住宅區,建屋約200所,居民約有800人;加上300多所新和舊平民屋及村內的約600所住宅,總人口達到約3千人。

亞亦君令各族居民的比率,分別是華人90%,印裔和巫裔10%。

在亞亦君令郊外有一個“印度村”,約有70所屋子,住有約350名居民,印度人佔80%,華人20%。住在郊外範圍的外勞,也有約200人。

1975年起頒發地契

新村屋地的面積一般上是60呎乘60呎,政府在1975年開始頒發地契給村民。當年60年地契的地价約180令吉,到了今天,有些99年屋子的地契,地价是3千500令吉。

這兒是零巴仙非法木屋,基本設施一般上良好,年年獲得提昇和改善。

馬共私會黨曾活躍

回溯至五十年代建村前,就已有馬共存在,而且十分活躍,其中還有私會黨華記和洪門;來到今天,馬共和私會黨,都已成了歷史的回憶。

當年馬共在這一帶活躍,不時燒巴士和搞破坏,英殖民政府於是實施緊急法令,也設立如集中營的新村,嚴禁食物外流,村民吃的是大鍋飯。

英殖民政府訓練村民成立保衛隊,提供鎗械保護礦場和村民;有一次在和馬共發生鎗戰時,死了二十餘人。當年村民夜間聽到鎗聲,一家大小馬上躲進屋內的一個洞穴里,避免被流彈擊傷。

盼平安度日
華小取名“平樂”

亞亦君令有一所平樂華小,經歷動蕩的村民希望過個平安喜樂的日子,於是把這所華小取名“平樂”。

這所學校的原名是“公立平樂學校”,1926年由5名先賢陳智華、黃鳳岐、吳欽成、呂麗華和葉煥明聯合創辦。

平樂華小在建村前便已成立,至今已有86年的歷史了。目前學生共有120人,高峰期時學生達到400餘人。

凌晨大火改變村貌

2004年1月4日凌晨3至4時之間發生的一宗開埠以來最大火災,燒毀了亞亦君令大街旁,建村時興建的木板舊店屋。在重建起新店屋後,改變了亞亦君令的村貌。

這場大火將大街一排共36所板店燒毀,所幸無人傷亡。接著於2008年動工重建,並於2011年啟用。重建的單位包括對面的19所木板舊店屋,分別是3所單層和16所雙層磚屋。

從2004年發生一場大火災,一直到2012年3月,亞亦君令共發生了3次火災。近日村民要求設立志願消防隊,以便為地方上奉獻力量。

盼設工業區製造就業機會

亞亦君令也和其他新村的情況一樣,年輕人紛紛往外流,因為這裡很少就業機會。

年輕村民外流謀求生計的地點,包括吉隆坡、柔佛,外國如新加坡等。

到歐美國家“跳飛機”的熱潮已過,近年來已有部份青年回流家鄉,幫助父母耕种或看顧園地。這裡也有很多過埠新娘,嫁過來的多為越南女子。

村民希望政府在此地設工業區製造就業機會,也發放更多土地讓村民耕種,以留住年輕人在家鄉謀生發展。

名字音譯“黃水河”

亞亦君令最初的村名叫“新路”,後來改稱為“亞亦君令”至今;“亞亦君令”這名字是從當地一條黃水河(Air Kuning)國語音譯而來。

這裡一度被外人稱為“小金山”,因為在韓戰時期膠价騰升至每擔220元時,許多村民都受惠,生活富裕,這裡有80%的村民是小園主。

上一代村民走過日本入侵,馬共對抗英殖民政府和吃大鍋飯的動蕩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