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約300 沒水電供應 沿海建房老港特色

在武吉干當國會選區內,老港幾乎與世隔絕,沒有水電供應,而且是清一色華人居住的海島,這種漁村在國內非常罕見。

這個海島由十八丁乘船需約半小時船程,島上有40餘戶人家,人口約有300人。

這個海島的出現,可追溯到大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群來自中國的華人先賢首先抵達這裡生活,靠海為生,並紛紛把房子建築在沿海的海岸線上,形成了今天的老港。

這裡的漁民在過去主要是討海為生,以捕魚蝦及製作蝦米行業為主。

早期移民注重教育設華小

早期移民非常注重教育,成立了培智華文小學,讓子女們接受華文教育,而第一代移民大部份是天主教徒,但過後華人傳統宗教的移民開始到來。

今天,信奉天主教的村民已外遷,大部份定居在十八丁的新芭,雖然如此,島上的天主教堂由信奉傳統宗教的華人負責打理及照料,沒有因此而荒廢。

以大水桶水缸儲存雨水

值得一提的是,老港由於偏離陸地而沒有水電供應,村民都是以大水桶或水缸儲存雨水作為日常生活用途,而食水則是通過漁船由內陸運來。

至於電供,過去村民只是以蠟燭照明,但目前都自備發電機發電,暫時解決了電供問題。

在舊時,老港島上都是村民自制的木橋,但80年代開始,政府逐步發展老港,木橋逐漸改成洋灰橋,而簡陋的公共碼頭也已改建成混凝土碼頭,基建可謂已有所提昇。

華小旁建教師宿舍

島上由於擁有華小,村民過去把民眾會堂辟為校長及教師宿舍,但宿舍因年久失修破損不堪,危及教職員安全,而在前任武吉干當區國會議員拿督陳蓮花爭取下,特在學校旁建立一間教師宿舍,讓教師們安心居住。

老港也有神廟,每當神慶演酬神戲時,許多遊子便會紛紛由外頭趕回島上共聚,使島上原本平靜的情況頓時熱鬧起來。

村民闢箱網養魚增收入

這個海島雖然缺乏外緩,但村民皆自力更生及自供自給,他們除了從事捕魚工作,也在海面上筑養魚箱網養魚,以增加收入。

為了推動生態旅遊,一家來自新板的公司,也在老港附近的海面上設立了一座設備齊全的海上休閑屋,供旅客前來旅遊,包括觀賞養魚養蚶業、賞季候鳥、紅樹林等一攬子配套,促進海島的旅遊業及經濟發展。

此外,隨著近期養燕業的蓬勃,島上出現了燕屋,如果村民不斷的提昇海島的經濟價值,那麼老港的村民外遷速度相信會緩慢下來。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