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套娃

1.jpg

套娃是俄羅斯最出名的傳統民族手工藝品之一,到訪俄羅斯的遊客大都會買一套帶回家留作紀念。這種穿著花衣服的木質娃娃不僅是孩子們的好夥伴,也是獨具俄羅斯風情的藝術品。

顧名思義,俄羅斯套娃一般由多個繪有相同圖案的空心木娃娃一個套一個組成,少則幾個,多則20多個。最經典的圖案是俄羅斯村姑形象,被稱為“瑪特廖什卡”(Matryoshka)。這種套娃身著花衣服,頭戴紅頭巾,臉蛋粉撲撲,顯得質樸可愛。“瑪特廖什卡”後來也成為俄羅斯套娃的通稱。

在莫斯科街頭,俄羅斯套娃幾乎隨處可見。在地鐵站的小舖子裡或廣場售貨攤上,人們都能見到這種木質娃娃。在紅場著名的古姆國營百貨商店等高檔商店裡,做工精良的大型套娃甚至要賣數十萬盧布,約數千美元。

近些年,俄羅斯套娃的題材已由單一的淳樸姑娘變得多種多樣,包括各國政治領袖、卡通人物、影視體育明星以及可愛的動物等。有些系列中,每個娃娃的圖案都不一樣,例如“幸福的一家”系列,最外面的是爺爺,裡邊是奶奶、爸爸和媽媽等,最小的是小孫子。別出心裁的“蘇聯和俄羅斯領導人”系列,從內到外分別是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契爾年科、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普汀等。

關於套娃的起源,一些研究者認為製作者是受到類似日本玩具的啟發,將日本娃娃的形象換成了身著俄羅斯民族服裝的姑娘。另一種說法是套娃起源於莫斯科附近的古鎮,最早製作套娃的人是修道院的神父,他們很喜歡在木料上雕刻孩子嬉戲的場景。

關於套娃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人們如果把套娃層層打開,找到最小的那一個,偷偷告訴它自己的願望,並提醒它只有願望實現時才會再次打開套娃,然後把套娃關回去。這個最小的套娃因為想早點重見天日,就會想辦法儘快達成人們的心願。不過許願時要小心,因為最小的套娃通常只有黃豆粒甚至米粒般大小,喘口粗氣都可能把它吹跑。

製作套娃一般使用樺木和椴木。樹被砍倒後需放置一段時間,以讓裡邊的水分蒸發掉;而後工人將其切割成大小合適的木段,再加工成各種型號的套娃毛坯;最後進行打磨、上色、繪畫等工藝。

蘇聯時期,上色、繪畫等工序多由女工完成。而如今在俄羅斯,這些工序多是在製作套娃的家庭作坊裡進行。在莫斯科市中心的阿爾巴特大街上就有這樣一位畫了30多年套娃的老攤主。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今年60多歲,他的小攤位在阿爾巴特大街已擺了26年。這個只有1平方米的攤位上擺滿大大小小各種套娃,最大的20多公分高,最小的只有一個指節那麼大;一套中個數最少的有3個,最多的有25個。

弗拉基米爾告訴記者,套娃的價格跟娃娃的數量有關,但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圖案的精細程度。越精細的套娃,耗費的人工越多,價格就越貴。

在他的攤位上,最貴的一組套娃要價5萬盧布(約1689美元)。這組套娃有25公分高,從裡到外共10個娃娃,看起來像陶瓷製品一樣精緻,還有金絲纏繞。

弗拉基米爾說,這組套娃需要幾個人花費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畫出來。他家裡有一個製作套娃的家庭作坊。整個家族有20多人參與其中,從工廠買回毛坯後,打磨、上色、繪畫等環節都由家裡人完成。(新華社)

你知道嗎?

套娃最早是在1890年才在俄羅斯出現。關於俄羅斯套娃是啟發自日本玩具的說法,據說最早是畫家馬留丁(Sergey Malyutin)在企業家馬門托夫(Savva Mamontov)那裡見到一套日本七福神的玩具,最外面是禿頭的壽星,裡面套著七個神像。馬留丁受到啟發,設計了一套玩具,由匠人斯維朵甚金(Vasily Zvyozdochkin)刻製,原版是一個姑娘套著一個小夥子,再套一個姑娘等,最後是一個嬰兒。1900年,馬門托夫的妻子將這套娃娃提交到巴黎的世界博覽會,得了銅牌獎,很快地俄羅斯各地都開始製造這種娃娃。而且形象逐漸統一到瑪特羅什卡(Matr​​yoshka),而男的套娃叫傑多烏什卡(Dedoush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