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愛如
經濟不景氣,我們應該多消費還是多儲蓄?
放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學說,面對經濟不景氣,沒有安全感的人自然會想要得到更多保障,保障則往往離不開儲蓄。
以美國為例,金融衝擊使沒有儲蓄習慣的美國人開始懂得儲蓄。由於消費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2%,因此減少個人消費將無可避免地導致經濟增長愈見疲軟。但一些經濟學者卻不以為忤,反而客觀地認為,美國經濟可以減少對住房市場和消費開支的依賴,增加對出口和投資新興產業的依賴。
大馬政府為了振興經濟,則想盡辦法鼓勵人民消費,還提出自動減繳公積金的措施。僱員少繳的薪資會否化作正途刺激經濟還是個未知數,我們更關注的是公積金局省下的大筆利息會否回流社會,讓大家受惠?畢竟振興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廣大人民受惠,不是公積金局。
為了說服人民,公積金局特別指出減繳公積金並非首例。但正是因為如此,才更讓人感到擔憂─因為公積金是大馬最保險、利息最豐的儲蓄管道,而儲蓄可以保障個人未來退休生活,特別是在退休計劃不足以依靠的國家。
大馬的退休計劃不完善,如果還提出公積金消費,人民的未來生活有何保障?
雖然減少儲蓄增加消費能刺激經濟,但儲蓄也有助於支撐經濟長期發展所需的資源。哥倫比亞商學教授米斯金便表示,這是個難以兼顧的問題。如果經濟處於衰退中,我們樂見儲蓄率維持低水平,但若以長期觀點,我們期望儲蓄率能達到較高水平。
美國人因為沒有儲蓄的習慣,所以金融風暴突發時,才會出現平時衣食無憂的平民,在一夕間斷炊甚至得紮營露宿的突兀現象。而且別忘了,美國是個福利制度相當完善的社會。在大馬,公積金對很多退休人士來說已嫌不足了,如今減繳公積金再加上之前落實的可以從公積金第二戶頭提款,未來會有多少退休人士要為錢煩惱為錢愁?
儲蓄始終是美德。政府不應該為了短期利益,鼓勵人民消費。當人民覺得生活充裕時,自然會放心消費;可在經濟不景、未來生活沒有保障之際,仍鼓勵人民消費,就值得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