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國家文化遺產局(Jabatan Warisan Negara)的復原工程後,太平霹靂博物院恢復原貌,並預料於6月全面開放讓旅客參觀。
這座大馬的第一間博物院,因年久失修而於去年獲國家文化遺產局撥款,進行全面維修和復原,工程目前已全面完成,只等待院方把古物重新擺放陳列,便可再度開放。
目前局部開放
目前這博物院只是局部開放,一些主要的展覽廳仍在進行裝置工作,相信將在兩個月後全面完成。
國家文化遺產局保存及考古部門助理總監末曼梳率領記者參觀這座獲得撥款還原的博物館表示,經過數個月施工後,復原工程已完成,博物院不論在外觀和內部,都更像初建時的博物院。
他說,修復共分為3部份,包括大廳、側廳及建筑物後部,主要工程是將院內展覽館上方兩旁的玻璃窗都換回白色,使展覽館在沒有開燈的情況下,也顯得明亮。
“這是初建者的概念,由於博物院需要相當大的空間,因此光線必須充足,通風系統也要非常良好,才能讓遊客沒有黑暗和悶熱的感覺。”
設閉路電視
他指出,由於氣候趨向炎熱,當局已在博物院安裝了空調,因此窗口不必打開,只是讓光線充沛透入而已。
“為了加強博物院的保安,院方也增設了一間保安室,設有閉路電視等器材,監視院內的情況。”
他指出,該部的任務是協助古建筑物還原,惟在保護及繼續維修方面,仍有賴於院方的努力。
霹靂博物院歷史
霹靂博物院是於1883年,由英殖民霹靂參政司休羅倡議興建,並在1886年完成。
1874年,英殖民政完成了著名的邦咯條約後,也把太平列為霹州首府。過後,英國的植物及地質學家利爾諾威爾被賦予重任,以興建博物院收集各項古物。
博物院是分階段興建,當時除了擁有供考究的展鑒館,也設有辦事處及圖書館;而利爾諾威利也被委為首屆監護人。
其他部份的工程相繼在1889年展開,並在1903年完成另一座雙層建筑,即現有的建筑模型。
霹靂博物院內的收藏品非常丰富,除了陶瓷、古物件、文件和古交通工具,也有許多動物、鳥類、魚類及爬蟲等的標本。
在已完成裝設的二樓,則出現嶄新的面貌,即通過現代化的佈局,展示了瓷器時代的歷史、古代交通工具的演化過程等史料。
博物院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週五(5月1日):上午9時至12時15分、2時45分至5時
入門: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