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这个名词依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在大西洋彼岸横行的,我们称之为飓风(hurricanes),最令大家熟悉不过的是2005年8月侵袭墨西哥湾、纽奥良的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s katrina),共造成1800多人丧命,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主要是保险方面的理赔)更高达840亿美元,是美国史上最严重的天灾。
三年后,循类似路径的古斯塔夫(hurricanes gustav)飓风更是开创了美国史上甚至是人类近代史的新页——一个重大的决策--一项影响多达200万名疏散者的大迁徙计划(一些媒体用了比较具有贬义的英文:难民“refugees”,而另一些则用另一个字眼:疏散者“evacuees”,以躲避这场飓风。
同样的场景,如果是发生在人口更为稠密的印度洋地区――印度、孟加拉等国,其医疗、资源运送补给方面都远不及发达国家,可以预见会有更加惨烈的人命伤亡。在这一区肆虐的,我们称之为热带气旋;而在西北太平洋岛弧的这一端――菲律宾、香港、台湾、中国沿岸乃至日本这一线,我们则统称之为台风。
台风是风还是与雨?
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的生成,主要都是在北纬5-15度之间,靠的主要是地球的自转和科氏力,此外也要有摄氏27度的海水温度及充足的水汽,其形成多半在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六月至十月份之间。运气够好的话,每个星期就能有一个台风生成。就西北太平洋这侧而言,每年生成的台风数目大约是24至28个,至于登陆与否及可能路径则受海平面的温度、水汽和远在中国内陆的高压带等影响,基本上是循着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模式前进。若高压带增强,则台风在海面上滞留的时间也就越久,只要水汽足够,台风的能量就越强。
如果从地球科学的角度出发,台风充其量只是地球复杂的大气结构下另外一种比较剧烈的气候调节作用而已;它与洋流,打雷、下雨、下雪这些气候现象的作用是相当的。
台风除了调节大气以外,最令人头痛的其实不是比较短暂的疾风,而是在于其结构完整的强降雨。通常这类型强降雨都是在瞬间内完成,有时可以在24小时里在山区内降下500毫米-800毫米甚至是1000毫米的超大豪雨,几乎可用“水从天上倒下来”形容。这次台湾气象局的最初步预报是中南部山区会有800毫米的雨量,后来接连几次上修到2800毫米的累计雨量,相当于三天内就把台湾一年的雨量给降完了。这样能不出事情吗?是故为什么此次会造成如此重大的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