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请进)佛教常识

人在某个网站找到有关佛教的一些常识与大家分享。。。

佛学基础知识【广超法师讲】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
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
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
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
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
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
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
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
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
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
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
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
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
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
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
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
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
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
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
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
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
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
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③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
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
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

①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②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③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
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
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
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
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
於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
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
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
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
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
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
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①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②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
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
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
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
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
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①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定,称为共业。比如杀
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
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
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②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
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
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
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
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
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
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 世王,
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
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
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①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②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
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
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
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
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
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
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
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
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
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三、业的活动: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
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
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
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
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
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
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
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
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
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
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
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
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
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
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
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
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
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
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
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
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
动与果报。

四、业的造作者: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
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
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
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
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
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
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
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
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
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
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
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
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
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
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
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
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
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
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
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
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
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盘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
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
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
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
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
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
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
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
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
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
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
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
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
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
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
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
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
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
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
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
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
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
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①、“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
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
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
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
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
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
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
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
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
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
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
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
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
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②、“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
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
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
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
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
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
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
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
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七、轮回之迷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
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
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
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
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八.轮回的证据

⑴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
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
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
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
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
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
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
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
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
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⑵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
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
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⑶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
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
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
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扎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
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⑷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
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
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
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⑸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
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
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
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
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⑴、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
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
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
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
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
外道学习来的。

⑵、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
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
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
-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
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⑶、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
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
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
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
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
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
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
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
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
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
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
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
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六 波 罗 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土垂)”(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
觉悟的意思;“萨缍(土垂)”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
提萨缍(土垂)”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
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
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
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
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

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
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
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
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
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
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
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
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
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
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
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
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
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
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㈠、布施:

①、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
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
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
种无畏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
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
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
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
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
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
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
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
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
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
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
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
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盘两千多年
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
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
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
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
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
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
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
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
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
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
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
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
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㈡、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
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
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
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②、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
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③、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
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
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
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
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
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
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
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瞋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
才发心持戒。

㈢、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
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
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
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
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
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
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
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
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
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
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
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
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
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
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
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
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
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
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
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
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
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
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盘法就是无生法,对此
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
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给予我们的苦恼,并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过是凡夫之
忍。修学菩萨道者,应该观察这世间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祟,看
透烦恼的作用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蕴、业行为的一连串发
生罢了,里面是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无需忍,这才能真正到达
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还是认为人家污辱他,而后才
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经有不能忍的时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别人给予他的苦,就得学习怎么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
听不动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这个事
实,接受后就不用忍,这才是忍辱波罗蜜。有人骂你,你看到众生愚痴,闹起烦
恼,他的烦恼叫他骂你,他和狗吠一样,你看透此事实后,就知道原来是没有什
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罗蜜才能使我们度到生死之彼岸。

㈣、精进: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
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①、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
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
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
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
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②、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③、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
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
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
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
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
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
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
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
功。

㈤、禅定:

菩萨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自己却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
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
如有人以求各种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来修禅定,不可称为禅定波
罗蜜;又如有人为解脱而修禅定,引发种种神通,生起种种智慧,以神通、智慧
等等得到解脱,此可称为到彼岸;但是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
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
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

禅定可分为三种:

①、安住静虑:

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
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
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
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发静虑:

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
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
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③、办事静虑: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
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
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
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㈥、智慧: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
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
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
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
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
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
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
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
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
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
睛”。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慧,在修
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慧
如眼。”既是此意。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
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
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
个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
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
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
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
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
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
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
不合根机,则不能另众生觉悟。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
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
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
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
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
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
懂得如何应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
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五、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
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
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
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
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又怎
样去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
的去完成六波罗蜜,称为加行。

六、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

修行六波罗蜜具有四种最殊胜的威德:

㈠、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
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

㈡、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资粮:古时的人出远门,有些地方是没有东西吃的,
所以身边要带一些钱、食物与饮品等必需品,称为资粮;而修行也要有资粮,菩
萨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

㈢、修行六度在现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从摄受众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㈣、修六度将来可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所谓异熟果是:现在做业,将来
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才得到果报。例如:杀母是逆罪,今生死后必定下地狱受
苦,这就是一种异熟果。修六度将来可得到种种好的果报,所以六度能令菩萨到
达生死解脱之彼岸。

七、总结: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
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
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