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郑大平路

功在郑大平路

吡叻州最后一位甲必丹郑大平(当地欲有人称他为郑太平)在吡叻州锡业发展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为纪念他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所以在太平和怡保都有“郑大平路”。

怡保郑大平路位于怡保新街场,从休罗街以琳福音堂边转入,直通往金宝路,全长约1公里。

途中在圣母中小学侧门对面的大草场与金华精舍之间岔道就是郑大平巷,这岔道可从郑大平路通往胡先路,而岔道出口就位于怡保中国精武体育会旁。

短短的郑大平巷只有5幢建筑物,与大草场相对的吡叻华人体育会及建于1966年的女娲宫外,尾端则是3幢陈旧的独立式洋房,而其中1幢是吡叻坝罗古庙义学校友会会所。

4所学校集一街

郑大平路沿路约有30余间的店铺,这些店铺主要是在钱益大厦和接近休罗街与金宝街交接处。此外,市内的其中一间私人医院近打医药中心也位于此路。

这约1公里的街道,就有4所学校,即圣母中小学、德修小学及苏丹后小学,虽然圣母中小学正门并非朝向郑大平路,但郑大平路却是前往圣母中小学必经之路,所以在上学及放学时,就是郑大平路交通最拥挤的时段。

一到学校假期,郑大平路与郑大平巷就一改往日校车、学生家长轿车川流不息,学生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

位于郑大平路的汤毅事务所负责人汤毅受询时指出,他是1985年左右在郑大平路以琳福音堂对面设立事务所,在该路已有近20年之久。

他说,郑大平路的商业活动并不繁荣,在他开设事务所的初时,该排19间店铺当中,包括他的事务所,也只有4间的商店,余者都是住家。

他也说,随后当怡保开始向市边缘发展后,许多住家就开始迁往花园住宅区,过后该处的商店才稍有增加。

他表示,郑大平路的店铺当中,以接近金宝路的新店铺比较兴旺,因接近休罗街的店铺较受川流不息的校车及轿车影响。

甲必丹郑大平简介

郑大平(1879年-1935年),在太平诞生,是1860年代拉律区最大锡矿场主人之一,也是拉律开埠功臣甲必丹郑景贵第4儿子,他后来也受封甲必丹,却是吡叻州最后一位甲必丹。

郑大平是郑景贵9名儿子中较为突出者,尤其是在吡叻州锡业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早期在极端困苦情况下,在拉律区锡业打下了江山,雄视一方。故郑大平创业途径,比其父时代投身蛮荒、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坚忍苦干的精神和环境来得幸运得多,加上承接其父亲现成的财富,故很快的在锡矿业上开拓了新天地。

俗语说:“创业难,守成亦不易”,虽然郑大平创业得其父协助,但不可否认的是,倘若没有他后天的努力和奋进,是难以扩充其事业和在锡矿业上大展身手的。

他幼年在太平接受启蒙教育,后来到槟城圣芳济书院受教育。毕业之后,协助其父掌管事业。弱冠之年的郑大平,富有创业的进取心,雄心勃勃,学以致用,以新的思想和技术概念及独到的眼光,发展其父属下的矿业及业务。

郑大平涉足锡矿业,时值19世纪末叶。当时拉律区锡产量冠全马。随着拉律战争结束之后,局势好转,采锡工作迅速进行,锡的产量也不断提高,但当时的采锡法可说非常的落后,一般矿工皆用锄头及水斗车抽水,也仅可开采至30尺深,这对开采矿业工作而言,是非常缓慢的,因此每个锡矿场都必须雇用数以千计的劳工。当时的矿场都是雇请华人劳工。

随后,近打区的锡产后来居上,凌驾拉律区,郑大平因此也在近打开辟新矿场,其中大规模的有端洛的一个深竖坑的矿场和在巴朱都莪的一个水力矿场。

当时,虽然西方科技被引进马来亚,蒸气机及离心泵被介绍到矿场试用,但是一般矿主仍然使用“水斗轮”式采锡法,因用这种方式资本及费用较低,又因当时地下锡蕴藏丰富,每立方码平均可淘到4至5斤的锡苗。那时锡价每担高达75元至90元,但往后含锡量丰富的地方越来越少,故采用“水斗轮”的采锡法已不适用。

领先用机械采锡

郑大平鉴于“水斗轮”采锡法缓慢且不实用,他认为要锡业蓬勃发展,产量要增加,采锡法必须改进,眼光独到的他是第一个使用机械化来采锡的人。自始,他的矿产量大增,其他矿场竞相仿效。

初期的砂泵采锡法是用蒸气机(柴车),装上一座6寸口径的眠砂泵,然后泥土仍然要用人力将之锄碎,用水冲至砂泵而被吸上“金山沟”。

较后,郑大平雇用欧籍工程师,改善上述方法,利用水泵采锡以更快捷和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水泵的方法是将水吸入,造成一股压力,通过水管流至水笔,然后用水笔冲击矿场中的泥沙,使其含锡苗的泥沙流到泵湖中,再由砂泵吸上“金山沟”,以便收集锡苗,自此锡的生产量大增。

锡业的兴盛,引起英人及欧人资本家的觊觎,开始到马来亚投资锡业,与华人分一杯羹。那时,锡业之所以兴盛,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方工业团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锡来制造和发展其罐头等工业,因而使锡价一度暴涨。

郑大平富而兼善天下,在社会活动和福利慈善工作方面,都显示华人社会领袖的风度,莫不尽力以赴,曾因慷慨献捐救济金给安南政府,而获得该国政府颁赐一枚金章。由于对国家社会诸多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声望地位。

受委马来联邦议员

1918年3月,他在余东璇暂时缺勤时,海峡殖民地政府官员哈里申杨格爵士委任他为马来联邦议员,并担任一个由政府成立的调查锡业问题委员会的委员,能够在锡业发展问题上提供意见,可见他深受政府器重。

1921年3月24日,吡叻州苏丹依斯干达沙(Sultan Iskandar Shah),在聆听政府高官休上校(Colonel W.J.P. Hume)的意见后,赐封“华人甲必丹”衔予郑大平。4日后,赐封庆典在江沙皇宫隆重举行。是日冠盖云集,对整个吡叻州来说,是个极具纪念性的日子,意义深长,表现出吡叻州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共为建立繁荣、和平社会携手合作。

太平也有郑大平路

当地华人社会为庆祝郑大平受封,特燃放烟花爆竹、敲锣打鼓,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当晚并在苏丹皇宫举行国宴,马来土酋、英人高官、华社领袖共同庆祝,盛况空前。

郑大平虽在太平出生长大,但因业务发展关系,后期举家迁往槟榔屿定居,发展商业。为纪念他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在太平和怡保都有“郑大平路”,以志其功。

获特准发行纸币

郑大平生前集权贵财富于一身,同时甚获海峡殖民地政府的重视及给予重任,特允准他发行纸币在市场流通使用,相信在太平开埠百余年来,是仅有的一位。郑大平生活非常讲究排场,生活多姿多采,歌酒欢乐,弦音不辍,一时传为佳话。他于1935年5月逝世,享年56岁,留下3妻10儿7女,可说享尽荣华富贵于一生。
str_040627.jpg
str_040627_1.jpg
str_040627_2.jpg
str_040627_3.jpg
str_040627_4.jpg
str_040627_5.jpg
str_040627_6.jpg

不错不错,谢谢分享。

wa. thankyou for sharing

伟大的人,一定搞受到尊敬。。。

引用第0楼juzhax2005-10-10 04:54 AM发表的“功在郑大平路”:
功在郑大平路

吡叻州最后一位甲必丹郑大平(当地欲有人称他为郑太平)在吡叻州锡业发展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为纪念他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所以在太平和怡保都有“郑大平路”。

怡保郑大平路位于怡保新街场,从休罗街以琳福音堂边转入,直通往金宝路,全长约1公里。

waaaaaaaaaaaaa

谢谢楼主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