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有記憶幻想 能在腦海中訪問過去未來

從左至右:西叢鴉、松鼠猴、蜂雀、老鼠

人類是天生的時間旅行者。儘管我們的身體無法回到過去或前往未來,但我們的思想卻完全可以。我們不僅能想起很久以前發生的事,也能幻想未來將是什麼樣子。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大腦的時間旅行對於人類這個物種的進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重新體驗先輩的經歷,對於制定未來的計劃能起到很大幫助。那麼,人類是不是唯一具有時間旅行能力的動物呢?在一些動物行為學家看來,答案是否定的。這些動物行為學家指出,最近的多項實驗表明,有些動物和人類一樣,也能夠在腦海中訪問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科學家最早發現大腦進行時間旅行的微妙之處,是通過對一些大腦受損傷病人的觀察。由於大腦受到某種損傷,這些病人無法記住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的細節,但卻能記住在這些事情發生時自己獲取的一些資訊。比如,一名代號為“K.C.”的病人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會下國際象棋,卻完全想不起任何自己下國際象棋的經歷;他能記住心理學家教他說的句子,但卻想不起學會這些句子的過程。

“事件記憶”人類特有?
心理學家將“K.C.”喪失的那部分記憶能力稱為“事件記憶”。根據加拿大心理學家安德·托爾文的定義,這種“事件記憶”是一種回憶個人經歷細節的能力:事情是怎樣發生的、是在什麼時候以及在哪發生的等等。

托爾文教授稱,“事件記憶”與其他類型的記憶不同,因為一些記憶並不涉及個人經歷,比如,人們不用通過回憶第一次去地鐵站的情況,就能記住去地鐵站的辦法。

托爾文教授認為,“事件記憶”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他的一個理由是,“事件記憶”需要擁有自我意識: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存在,那麼就無法記住自己。他同時認為,並沒有證據表明動物能夠回憶自己的經歷,儘管這些經歷也許給它們留下了一些印象。

會藏食物的西叢鴉
但在英國康橋大學比較心理學家妮可拉·克萊頓看來,托爾文教授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為了證明動物也擁有“事件記憶”,克萊頓教授對西叢鴉進行了實驗。西叢鴉每年能藏好幾千件食物,並且能記住每件食物都藏在什麼地方。克萊頓教授希望通過實驗知道,西叢鴉究竟只是簡單地記住了藏食物的地點,還是能夠記住自己藏食物的整個過程。

在實驗中,克萊頓教授準備了兩種不同的食物:蛾類幼蟲和花生。當蛾類幼蟲還新鮮時,西叢鴉更喜歡吃這種幼蟲,而不是花生。但如果蛾類幼蟲已經死了幾個小時,西叢鴉就更願意吃花生。克萊頓教授給西叢鴉機會,讓它們分別將這兩種食物藏起來,然後將西叢鴉放進另一個籠子裏。一些西叢鴉在4個小時之後被放出了籠子,而另一些則在5天之後才被放出來。

實驗結果表明,西叢鴉被關在籠子裏的時間長短,對它們出來後選擇哪一種食物具有很大的影響。只被關了4個小時的西叢鴉,被放出後大多都去挖自己藏的蛾類幼蟲吃。而被關了5天的西叢鴉,出來後則繞過自己藏的蛾類幼蟲,徑直去挖花生吃。為了確保西叢鴉不是因為聞到腐爛蛾類幼蟲的味道才決定不挖它們,克萊頓教授在西叢鴉一藏好蛾類幼蟲時就馬上把它們倒掉,並換上了新鮮的沙子。

老鼠、蜂雀也有記憶
克萊頓教授和她的同事在1998年發表了這一實驗結果,並依次推斷西叢鴉達到了“事件記憶”的標準。從那之後,克萊頓教授一直致力於更深入地研究西叢鴉的記憶能力。去年,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又獲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原來西叢鴉不僅能記住自己藏食物的時間和地點,還能記住自己在藏食物時有沒有被看到。如果一隻西叢鴉發現自己在藏食物時被另一隻西叢鴉看到了,它會再把食物重新藏到另外一個地點。

與此同時,另一些科學家也加入了克萊頓教授的行列,尋找其他動物具備的“事件記憶”。他們發現,當老鼠身陷“迷宮”時,它們會通過記住路上經過的食物來尋找出口;蜂雀能記住曾在什麼時間、採過哪朵花的蜜;松鼠猴也能記住自己把食物放在了什麼地方。

動物也能規劃未來
儘管實驗證明,西叢鴉等動物有記憶的能力,但一些研究人員仍認為,這些實驗並不具備充分的說服力。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托馬斯·蘇登道普就表示,一隻西叢鴉能記住食物的種類和地點,並不意味著它有自我意識或能記住自己,“資訊並不是大腦時間旅行的最重要特徵。”

蘇登道普教授認為,形成“事件記憶”還需要其他許多重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只有人類大腦才具備。他認為,這種能力的真正好處並不在於能回憶過去,而在於它能幫助人們“對未來進行預測”。

蘇登道普教授指出,原始人使用石器就能說明這一點。古人類學家已經發現,原始人會將做好的石器帶到好幾英里之外使用。蘇登道普教授說:“如果你只是為了充饑,卻要帶上一件工具,唯一的解釋就是你能夠預見自己需要這件工具。”

松鼠猴能預測未來口渴
蘇登道普教授的這一觀點促使了許多比較心理學家尋找動物為未來作打算的證據。研究確實發現,某些動物並不會為自己的未來作打算。比如,卷尾猴在吃飽後,會將剩餘的食物扔出籠子,即使第二天可能沒有吃的,它們也會這麼做。

但另一些研究卻表明,許多動物是有“預見性”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威廉·羅伯特教授對松鼠猴進行了測試。在實驗中,羅伯特教授和同事讓松鼠猴選擇:是要一顆椰棗還是四顆椰棗。很自然地,所有松鼠猴一開始都拿了四顆椰棗。不過,在松鼠猴進行選擇前,科學家先拿走了它們喝的水。如果松鼠猴選了4顆椰棗,科學家就在3個小時後才給它水喝。如果松鼠猴只拿一顆椰棗,科學家則在一個半小時後就給它水喝。於是,松鼠猴很快學會了只選一顆椰棗。雖然松鼠猴在選椰棗的時候並不口渴,但它們能夠預測到未來會口渴。而一旦科學家不再取走水,松鼠猴又會繼續選擇四顆椰棗。

西叢鴉的實驗
不久前,克萊頓教授也對西叢鴉預測未來的能力進行了測試。她和同事把西叢鴉放進兩個相連的房間。第一房間裏沒有任何食物,第二個房間裏有磨碎的松子粉末(西叢鴉可以吃這些粉末,卻無法把它們藏起來)。在連續6天時間裏,每天早上,西叢鴉都會被關進這兩個房間中的一間,並在裏面呆上兩個小時。

到了第七天,科學家將兩個房間都放上了真正的松子,另外還各放了一個盒子。這樣,西叢鴉現在就能把松子藏在裏面了。

實驗結果表明,這些西叢鴉在兩個房間裏都藏了松子,但它們在那個空房間藏的松子數量,卻是另一個房間的三倍。克萊頓教授認為,這表明西叢鴉能夠為未來作打算,它們不僅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且知道會在哪需要它們。

动物也很聪明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