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丁步向生態旅游 传统渔村转型

走过百年歷史,位於霹雳太平靠海地带的十八丁,已从一个繁华港口转型成传统渔村。昔日的光辉虽已走进歷史,但在地理环境及传统行业的催化下,让这个曾经锋头一时无两的渔港,逐渐朝向生態旅游发展。

来到十八丁,除了可以品嚐美味的海鲜大餐、参观大马第一条火车路、贴近茂盛的红树林感受大自然的恬静、到河口欣赏飞舞的萤火虫、踏入炭窑村一探传统的炭窑业,还能到海上休閒浮屋住上一晚,体验渔村的生活。

“白浪滔滔我不怕,撑起舵儿往前划,撒网下水把鱼打,捕条大鱼笑哈哈。”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小学时唱过老师教的《捕鱼歌》,却难以体会渔民出海打鱼的真实生活。

距离十八丁逾半小时船程的老港海岛海面上,就有一座很特別的双层休閒浮屋,让每日活在钢筋丛林的“內陆人”,有机会体验到渔村的真实生活。

这座双层海上浮屋是由新板闻人林永源创设。游客可以在宽大的休閒浮屋內用餐、聚会、办活动,或躺在懒人椅上吹海风,欣赏无敌海景。

诞生於十八丁的林永源,对大海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认为,通过海上活动,可让游客对海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有助於推动十八丁的旅游业,因此才建了这座颇有特色的浮屋。

创设海上浮屋

浮屋內共有8间房间,每间房都有齐全的床褥配备。除了为国內外游客提供住宿服务,他也会安排游客参观渔民作业,如养鱼、捕蚶及观赏候鸟或钓鱼等活动,体验討海人家的日常作息。

说到十八丁,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百年歷史的渔港。在英殖民政府时代,这个传统华人渔村是一个与外界联繫的重要港口,旧名称为“砵威”(Port Weld)。

撇开辉煌的过去,这里的自然生態確实非常得天独厚,除了拥有西马最大范围的红树林,十八丁也因生產的蚶肥硕鲜美而享有“蚶都”之美誉。目前在十八丁的养蚶业者已逾百家,產量多到足够外销邻国。

当年从中国南下的客工,除了以劳力搬运货物谋生,也靠捉捕海產过活。但养蚶业者李腾坡坦言,討海的风险很大,渔民一般都不希望下一代继承事业。

“现在渔民除了捕鱼,近十年来兴起了海產养殖业,成了这里重要的经济来源。”

具有较久歷史的水產养殖便是海中养蚶。“十八丁一带的海域,是蚶苗繁殖地。渔民採捞蚶苗后,在十八丁河岸一带进行养殖。”

他说,养蚶业得以蓬勃发展,主要因素也是大马河口一带土地肥沃,可供蚶只繁殖。这些蚶苗过后被捞至適当的河床饲养,在成长后供应到国內外市场。

红树林──假日休閒好去处

十八丁拥有世界管理最好的红树林,是游客週休假日休閒的好去处。红树林距离十八丁大街约1公里,是大马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红树林保留地,目前已被森林局开闢成为生態旅游景点。

为了让游客更瞭解红树林的生態环境,森林局採用红树刨成木板,在红树林中搭建板桥,供游客踩著板桥在林中漫步,欣赏那崭出泥地、像是八爪鱼般盘踞在泥地上的红树根,还有偶尔从地洞钻出的红钳小螃蟹,以及在沼泽中玩乐的爬树鱼,別有一番乐趣。

十八丁红树林的正式名称是“峇东红树林生態研习中心”,每日开放时间是上午8点到下午7点。

空地塔建度假屋

森林局官员莫哈末朱里说,“除了维持海岸的健康生態,红树林也是製造火炭的原料,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了確保有足够的红树应付市场需求,十八丁红树林已被列为保留地,避免非法砍伐。”

森林局也在空地塔建度假屋,日租30令吉,学生可以在此地办研习,游客也可在红树林內扎营体验生態园林的生活。此外,森林局也提供船只出租服务,载送游客游船河。

萤火虫──观赏区长12公里

十八丁河口附近的甘榜柳,是河水与海水交接的地带,也是萤火虫聚集的地方。这里共有20个萤火虫观赏区,全长12公里。

儘管十八丁河口的萤火虫没有瓜拉雪兰莪的多,但这个新崛起的大自然景点,近年来为当地带来不少商机。

要观赏萤火虫的游客,必须租船从十八丁红树林出发,约20分钟后抵达甘榜柳。20个萤火虫观赏区当中,第7至14站有最多萤火虫。

游客乘船沿河靠近萤火虫聚居的树林时,萤火虫还会飞到游客身上,停留在游客掌中,非常有趣。

海鲜餐馆──设渔行渡头

来到十八丁的游客,除了享用这里最驰名的小食──咖哩麵、红豆搅、虾煎饼、叉烧包等,一般都不会错过到餐馆一嚐当地海鲜。

十八丁海鲜餐馆是游客吃海鲜的首选。餐馆设在渔行渡头楼上,对面是一大片红树林美景。坐在置身於海上的餐厅,偶尔隨著海浪摇摆晃动,更增添吃海鲜的乐趣。

在餐馆上用餐,不时可看到展翅高飞的老鹰及候鸟,又能眺望渔船在海上劳作一天后,满载而归的情景,感受远离城市的安逸。

餐馆楼下就是渔行,许多食客都会趁难得的机会边吃边逛,大买新鲜便宜海產回家去。

炭窑──十八丁最古老行业

红树林是加工木炭的上乘材料,利用耐久的红木,以大加小火烧烤成炭,是日本人留下来的技术。

十八丁拥有大片茂盛的红树林,树种特別高,造就了十八丁歷史最悠久的行业――炭窑。

让游客瞭解烧炭过程

传统炭窑业具有60余年歷史,除可让游客瞭解烧炭过程,炭窑村的特色也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成为游客到十八丁观光时的必访景点。

走进十八丁街场前,左侧可看到排列整齐的长屋,就是十八丁著名的烧炭“三井”村。

“三井”是日本南侵时期,一间名为三井的炭窑公司所留下来。踏入炭窑村,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枝枝竖立著的树木,一旁是住家,另一旁则是犹如爱斯基摩人住所的圆形炭窑。

继承祖业的洪诗敬说,这里生產的木炭除了供內销,也外销到日本、新加坡等,为大马赚取可观外匯。

全盛时期5600座炭窑

在全盛时期,拉律马登拥有5600座炭窑,分佈在十八丁、直弄、双溪吉隆、淡不落、司零星、甘榜柳及峇都古劳等。

洪诗敬说,当时单在十八丁就有370座炭窑,如今只剩逾百座,每月烧出来的炭量已不足应付市场需求。

执照每10年更新一次

炭窑的递减並非愿意从事该行业的人减少,炭窑业者王绍传告诉记者,炭窑的执照每10年必须更新一次,而从过去到现今,炭窑业者每次申请都会面对当局割减窑数的命运。窑数减少,產量自然无法增加。

拥有炭窑的业者,必须先向森林局申请芭地,才能聘人砍伐。工人砍伐后,再以摩多船从河流取道人造运河,將每枝平均1.6公尺长的红木运到炭窑。

据当局的条列规定,可申请砍伐的芭场地段需与窑数相符。芭场伐木执照必须每年申请,只要有炭窑执照,当局就会批准。

火车路──大马第一条

一个世纪以前,十八丁渔港是马来半岛西海岸最早开闢的商港,连贯檳榔屿与西马內陆的海上货运干线,成为马来半岛早期主要货运港。

19世纪时期,太平的锡矿业开始起飞。南来的中国移民在离开十八丁数里海外的小岛老港落脚,然后乘船到十八丁並在峇东上岸,再步行到太平投入矿场劳作。

由於十八丁位於策略性地点,英殖民政府从印度载运大批劳工抵达开芭建设大马史上第一条铁路,从太平直达十八丁,並在太平与十八丁建立站点。

铁路於1885年建竣並正式通车,往后国人一提起铁道,自然会想起十八丁这个地方,毕竟这里有大马最早的铁道。只是,在老一辈的记忆中,相信少不了当年在隆重且深具歷史的通车仪式上,闹出英籍火车司机醉酒误点的丑闻。

服务75年

隨著交通一日千里,这条铁路的载客货运地位开始被取代,並在服务75年后,於1960年正式停止通行。

目前,十八丁街上还保存著当年大马第一条铁路到达十八丁终点的老石碑“Port Weld”。为照顾国內外游客,这个石碑现以华文、英文、淡米尔文及爪夷文4种语文书写。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那边有间餐厅叫火车站海鲜村,煮的海鲜餐好吃又便宜而且能观看那边的海景…
真是一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