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丁養蚶業享譽全國 有“蚶都”之稱

高風險 常蒙虧損 養蚶業者盼獲永久地契

坐落在武吉干當選區內的十八丁向來以養蚶業享譽全國,更有“蚶都”之稱。不過,當地蚶業近年來卻面對許多問題,包括難以購得蚶苗等。趁著補選來臨,業者呼吁政府發出永久養蚶埕地契,以及允准當地引進雪州蚶苗,以紓緩業者所面對的困境。

十八丁擁有廣闊的天然海床,海泥非常肥沃,適合蚶的繁殖,在產量旺盛的季節,每日可外銷幾千包的蚶至全馬各地、新加坡及泰國等。

雖然這裡是全國出產最多且最優質蚶隻的漁村,但近年來因蚶的死亡率極高,加上業者無法獲得永久養蚶埕,導致蚶商蒙受損失而憂心忡忡。

面對養蚶埕的高風險,以及難以購得蚶苗的種種問題困擾,十八丁養蚶業者希望政府關注。

十八丁養蚶公會主席郭生南說,十八丁養蚶公會將趁此次武吉干當國會選區補選,向政府反映業者的困境,以便在經濟放緩時刻,協助養蚶業的成長。

吁減稅減壓

“目前養蚶者都未有正式地契,蚶商都是在誠恐誠惶的情況下作業,隨時都要面對蚶埕被收回的問題。近年來雨水量極多,海水的鹹度被沖淡,成了鹼性,導致蚶只大量死亡,養蚶業者也蒙受巨大的虧損。”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當局應該將每依格蚶埕的稅收,由每年的100令吉減至25令吉,以為業者減壓。

“十八丁擁有約1萬依格的蚶埕,而養蚶業可以刺激經濟成長,因此政府應該提供業者援助,使這個行業正常發展,並製造更多就業機會。”

業者李騰坡也呼吁當局發出永久地契予養蚶者,讓業者安心養蚶。此外,他說,霹靂州極少出產蚶苗,雪蘭莪的蚶苗又禁止賣到霹靂,造成蚶苗嚴重短缺,業者被迫向黑市購買蚶苗,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也使業者無法享受到每包7令吉的蚶苗津貼。

“十八丁是國內產蚶量最多的漁村,在過去每天約有200噸蚶輸出,但近年來因各種因素而減至約100噸。”

蚶苗死亡率高

蚶在幼小時,死亡率相當高,不僅常遭海中生物吞食,也會因狂風巨浪影響了海底的泥漿,被一層層泥漿掩蓋而窒息死亡。

錦生號新發養蚶場東主王紹華(44歲)說,蚶主要的克星首推花螺,蚶一遇到花螺終難逃死亡的厄運。通常花螺會將蚶苗穿洞,並將蚶血吸盡至死,海星則會將蚶苗吸食在其腹中,令蚶不能動彈而死。

“最可怕而且防不勝防的是大風浪,尤其5月及6月份東吹南風,以及12月及1月份吹東北季風,經常造成蚶苗大量死亡,甚至造成全軍覆沒,俗稱‘敗埕’。遇到這種情形,養蚶的人只好大嘆倒霉,海產本來就是一種看天吃飯的行業。”

他說,種種導致蚶苗死亡因素難以防範,因為在茫茫大海中,很多事情不是眼晴可看到的。

工具重50公斤
撈蚶工作吃力

一般上,當蚶養殖超過一年,其半橢圓達25毫米時,就可以間斷采捕。采捕的工具是一種特制的鐵絲網編織而成,采捕時將鐵絲網深入海中,將蚶撈起洗淨倒入船艙中,整個撈蚶工作是一件十分吃力的工作,必需孔武有力的青年方能勝任,因撈具連柄重達50公斤左右。

特制的鐵絲網之密度約20毫米,較小的蚶將由孔中漏出,續繼在海中成長,通常可捕售的蚶其大約110粒至140粒達1公斤。

這種採捕具雖然笨重,但其速度非常快捷,通常在五六個小時內可采捕20餘包的蚶,比起舊時漁人在海中用手捕撈工作更加有效率和先進。

蚶捕撈上來後,漁民會用珍測量裝袋,4珍可裝一袋,約70公斤左右,用袋裝妥,以備外運至各地銷售。

裝袋妥當後的蚶不能在烈日下曝曬,否則蚶很快死亡。一般上,離水後的蚶可保持3天的生命。

放養蚶苗須肥沃海床

蚶苗在離水面24小時內,必須即時放進海中飼養,否則蚶苗便會死亡。

漁民將蚶苗運載到預定的海床放殖幼小如綠頭的蚶苗應用盤具盛裝,然後撤放在海床中,大如黃豆的蚶苗可以用鐵作撤放工作,因此撤放蚶苗的工具,胥視蚶苗的大小而定。

放養蚶苗應選擇海床肥沃者為佳,一個月後需時常巡視照顧,並時常將蚶苗撈起觀察成長過程。若發現蚶苗繁殖過密,則需將之移殖他處,否則將影響蚶苗的成長,蟴至死亡,因此在放殖幾個月期間,巡視和照顧工作非常重要。

一般上,100依格的海床可放養2000餘珍的蚶苗,不過也得視蚶苗的大小而定。

此外,當蚶苗由外地運至,在放置之前觀察其是否有生命力,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否則將亡的蚶苗放養大海,則功虧一簣,毫無收成。

十八丁經濟脈膊

大馬政府計劃大力推動農耕計劃,以惠及農民,增加他們的收入,改善生活,但因陸上耕地有限,許多人都向海洋進軍,因此發展海上漁業是一種刻不容緩的事。海產種類繁多,且取之不盡,漁民不僅可以自供自給,還可外銷,又能為國家賺取大筆的外匯,為地方上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十八丁漁村盛產的魚蝦嵷炭窯,是十八丁漁村的主要經濟脈膊。不過,十八丁漁村乃彈丸之地,土地稀少,將近60%的土地屬道局,其餘屬森林局保留地政府地,只有一小部份民宅有地契。

蚶原本是一種天然生產的海產,但因市場需求量大,人工養蚶已相當普遍。

根據非正式統計,在沿海一帶有超過1萬依格的海床闢為蚶埕,養蚶業在十八丁極為蓬勃。早在50年前,十八丁沿海一帶就開始發現大量的天然苗,當時漁民只是少量採捕,自供食用外,也把些許外銷至本地市場。當時每包麻袋蚶約60餘公斤,只售2至3令吉,其價贱可想而知。

據知,早期的漁民捕採蚶是當作副業,賺取一些額外收入,有時採捕來的蚶過剩,就會將多餘賣不出的蚶倒入家門外的海中,蚶又開始繁殖起來。

當市場供不應求,蚶價大幅提高時,漁民在海外天然蚶床捕採不到蚶時,又將較早倒入海中的蚶捕撈起來銷售到市場,因此其他漁民亦紛紛效行,並採用蚶苗,以人工方法來養蚶。
1.jpg
2.jpg